- +1
赵国为何输掉长平之战?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强大一时的秦帝国只存在了短短的14年时间,而秦国发展为秦朝却经历了近700年时间。全书分为“崛起,对峙,腾飞,扩张,统一,崩溃”六个部分,探寻历史的细微之处,为我们讲述诸侯国秦国与大一统秦朝之间的历史渊源,展现围绕大秦而发生的军事争霸、政治外交、经济改革等精彩历史。
作者简介
郑文州,笔名醉罢君山。福建漳州人,专注于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内多家报刊杂志,是天涯社区“煮酒论史”版首任版主,也是国内早期自媒体文史创作领域的重要作者。代表作品有《虽远必诛:大汉王朝的扩张》《血战天下:战国全史》《西汉原来是这样》《东汉原来是这样》《春秋无义战》《大唐帝国的扩张》《秦朝原来是这样》等。
赵国为何输掉长平之战?
01
在长平之战之前,赵括取得的唯一战绩,就是打败了父亲赵奢,但这是口水战。
由于出身将门之家,赵括从小就熟读兵法,喜欢谈兵论战,认为天底下的人,没有一个能超过他。论起兵事,他经常把父亲驳得无言可对,但赵奢并不认可他。为什么呢?在赵奢看来,口水仗是一回事,打仗是另一回事。打仗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赵括把战争看得太简单了,似乎就是动动嘴皮子的事。
赵奢甚至预言,倘若赵括当了将军,军队必定会毁在他手里。知子莫若父,赵奢是个明智的人,早就看穿赵括肚子里那点东西,中看不中用。赵括被任命为统帅,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名臣蔺相如就不客气地指出,赵括只会读兵书,还达不到随机应变的水平。在反对者中,有一个很特别的人,就是赵括的母亲,她向赵孝成王进言,认为赵括在思想境界上与其父赵奢差距很大,不足以担此重任。然而,刚愎自用的赵孝成王都听不进去,一意孤行。
赵括走马上任后,就把廉颇的那一套防御策略全部废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主动进攻。赵国的军事战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长平之役由相持阶段进入决战阶段。
在赵国更换主将的同时,秦国也悄悄更换了主将。军界传奇人物、不败战神武安君白起秘抵长平前线,取代王龁成为秦军统帅。秦国严密封锁此消息,有泄露秘密者,杀无赦。
这又是范雎下的一步妙棋。
白起是歼灭战大师,长于大兵团作战,擅长在运动战中把握战机,一举消灭对手。如今赵国欲放弃固守战术,主动出击,与秦军在野战中决胜负。野战岂不是白起的拿手好戏?武安君此时不出,更待何时!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赵国的排兵布阵,皆在秦国的掌握之中;而秦国秘密更换统帅,赵国却一无所知。这就是情报战的差距。决战尚未开打,赵国已经棋输一着了。
02还未弄清敌方底细之前,赵括就迫不及待要发动进攻了。
他急于进攻,有两个原因:第一,赵孝成王任用他,就是要打进攻战,而不是防御战;第二,赵括要表现自己,要镇住其部将,必须用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不只懂得纸上谈兵,还能赢得战争。
可是,赵括的每一步都在秦军的算计中了。
白起已做好了应对的准备。他要打一场史无前例的歼灭战,这场战役规模之大,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仍然令人瞠目结舌,参战的人数多达一百万。为了诱使赵括上钩,白起故意示弱,命令前线部队佯装不敌,稍一交锋,便往后撤。
第一次出击,便打得秦军落荒而逃,赵括对自己的指挥水平更加自信了。自命不凡的赵括自以为就是秦军的克星,他要以一场辉煌的胜利,来嘲弄廉颇这个老古董。他完全放弃守势,把长平一线军队都集中起来,四十五万大军倾巢而出。
白起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故意节节败退,直到把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的战场。赵括大军追击至此,发现前面就是秦军坚固的壁垒,如铜墙铁壁,根本没有办法继续推进了。白起要做的,是截断赵军的退路。他早就安排了两支奇兵,一支两万五千人的骑兵部队出其不意地迂回到赵军后方,切断其运粮通道;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则插入赵军与长平壁垒之间。《史记》是这样写的:“秦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如果是一位有经验的将军,发现军队被合围后,就应该马上撤退,趁合围圈尚未合拢之际逃之夭夭。赵括的做法却很奇怪,他抱着侥幸的心理,想从正面击破秦军,反败为胜。白起派出轻骑兵出击,这时赵括才真正见识到秦军战斗力之强,赵军的骑兵被打败了。
这时赵括还没打算撤退,而是下令就地修筑防御工事,白白丧失了突围的良机。以赵军四十几万大军,全力突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可是他没有。赵括的失误,让赵军陷入万劫不复之中。
仅仅是第一次出击,赵括就陷入重围,这足以证明会读书是一回事,真正打仗又是另一回事。赵括的问题在哪里呢?他没有在军事上磨砺过,纸上谈兵,不过是自己与自己打仗,当然对假想敌的思路一清二楚。真正的敌人,却不会让你轻易看穿他的思想。春秋战国时代的兵书,有很多流传到现在,《孙子兵法》也好,《吴起兵法》也好,我不相信谁只钻研这些书就可以成为名将。就算赵括对兵法倒背如流,并不意味着领会到兵法的精髓。比如《孙子兵法》里几个简单而重要的原则,都被赵括忽视了。第一个原则,“知己知彼”,赵括做到了吗?显然是没有的。他连对方的统帅是谁都没搞清楚。第二个原则,“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赵括做到了吗?同样没有。“先为不可胜”,就是要先立于不败之地,遇到危机时,要有解决方案,要有后备力量,生存下来是前提。赵括有没有考虑到后路被抄截的危险呢?有没有留后手来应急呢?统统没有。
03
白起完成对赵军的分割包围后,秦国又一次体现出军事行动的高效性。秦昭王亲自前往河内郡,以重赏的方式征召郡内所有可以参加战斗的男子,全部上前线,彻底歼灭赵括兵团。
这场围歼战从七月到九月,持续了四十六天。在粮道被切断后,赵军的粮食越来越少,直至断绝。一支没饭吃的军队是毫无战斗力的。饥荒铺天盖地而来,赵军士兵甚至开始吃人肉,这无疑又蔓延了恐慌的气氛。
绝望中的赵括开始做最后一搏,他把军队分成四队,冲击秦军的包围圈,试图突围。可是幸运并未降临,尽管赵军拼命冲杀四五次,任何突围的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统帅赵括亲自率军冲锋搏杀,在最后一次突击时,一支飞来的利箭洞穿其胸,这位悲情将军被射杀了。统帅一死,赵军群龙无首,加之士兵饥饿难忍,最后只能放下武器,向秦军投降。据《史记》所记,投降的赵军总计四十万人。
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是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幕。由于战俘太多,白起下令将赵军降卒集体坑杀。如此大规模地屠杀战俘,在历史上是罕见的。白起为什么要屠杀赵国战俘呢?他的解释是赵军士卒反复无常,如果不杀掉,会留下极大的隐患。更可能的原因,是秦军的后勤也接近极限,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养这么多俘虏。这些降卒都是赵军的精锐,也不能释放,因而只能采取屠杀的手段,以绝后患。
据《史记》所记,赵国数十万俘虏中,只有二百四十人得以生还,主要都是未成年人,白起把他们放了,回邯郸报信。杀降一事给白起留下千古骂名,“秦以为功,天下以为贼”,这成为他一生洗不去的污点。
这场旷世大战就这样尘埃落定。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的一场会战,也是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场会战。自齐国衰落后,赵国便成为东方诸侯抗秦的唯一希望。从国力上说,赵国固然不及秦国,但是单就军事而言,还是具备与秦军抗衡的实力的。然而,长平之战的失败,把赵国从一流强国打回二流国家,再也没有叫板秦国的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中国的趋势就不可阻挡了。
04
在长平之战的最后决战阶段,赵国投入四十五万军队,相当于全国总兵力的四分之三,秦国投入多少兵力呢?史书没有给出一个答案。我认为秦军人数可能稍多于赵军,五十万左右。应该说,赵军在兵力上并没有很大劣势,那么赵国失败的原因何在呢?
首先当然是赵括的原因。
最近网上兴起一种言论,极力为赵括洗白,甚至认为他是个不错的将领,理由是他在被围后还能坚持四十几天。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廉颇指挥赵军抵抗秦师三年,都没有遭遇多大损失,而赵括仅四十几天就把军队全报销了,这怎么能算有能力呢?又有人归因于赵国缺粮,这个证据也是靠不住的。在《战国策》中的确有赵国向齐国借粮的记载,却不是长平之战,而是后来的邯郸之战。赵括军队缺粮,原因是粮道被断,而非赵国粮食不足。
赵括用兵,从一开始就犯了严重错误。首先是情报上的失误,连敌方主将已经换人都不知道,获取情报的能力极其低下。其次,在出击时,急于求成,甚至没有留下战略预备队,导致全军被包围后,陷入无援兵的处境。再次,粮道被轻而易举切断,对后勤补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最后,当秦军合围之势已成,没有果断突围,而是驻营固守,陷大军于灭顶之灾。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赵括读兵书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对于复杂的战场形势毫无把控力。
但是,我们也不能把失败全推在赵括身上,赵国失败实有更深层的原因。为什么赵国会让一个战场经验不足的赵括去指挥一场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战呢?如果换成秦国,会出现这种情况吗?我认为不会。这就涉及军事制度了。
秦国的军事制度是军功爵制,高级将领要通过战争的考验,才能一步步升迁,绝对不可能一步到位。没有战功的累积,是无法成为军队的统帅的。能担任统帅的,势必也是战功卓著的名将。反观赵国,在将帅选择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君主的个人喜恶会影响择将的结果。如果赵国有严格的军事将领选拔制度,怎么也轮不到由赵括出任统帅。
另外,赵国失败的一大原因是外交的失败。长平之战不是打几个月,也不是打一年,而是打了三年。三年的时间,赵国有充裕的时间寻找外援,可是赵国政府无所事事。从这点看,赵国在外交能力上是远远比不上秦国的。
再者,长平之战中,秦国情报部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派出间谍搞破坏活动,甚至在赵国换将一事上起到主导作用。以赵括取代廉颇,就是秦国情报部门一手策划的杰作。反观赵国,情报部门几乎毫无成绩,对秦国间谍的渗透毫无察觉,对秦军高层的变动一无所知。
因此,赵国在长平之战的失败,不只是战场上的失败,不只是将领的问题,而且表现出军事制度特别是将领选拔制度不如秦国,外交能力不如秦国,情报部门效率不如秦国。此中的原因,在于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全方位的国家变革,而赵国的胡服骑射仅仅是军事变革,故而在政治组织综合能力方面,秦国更胜一筹。这也是秦国能最终赢得长平之战的深层原因。
原标题:《赵国为何输掉长平之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