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逸笔草草间遇见《泼墨仙人》,台北故宫“聚焦”梁楷蔡襄
逸笔草草,简淡水墨间,一仙人(或谓禅宗散圣),宽衣大肚,步履蹒跚,如行云雾间,尽脱俗相,透出傲骨的仙气,这就是宋代梁楷的名作《泼墨仙人》,这类中国减笔画作其后也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禅画与美学。
澎湃新闻获悉,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日推出的“国宝聚焦”展呈现了宋代蔡襄《书尺牍》册和梁楷《泼墨仙人》册。展期为三个月。“国宝聚焦”展每期仅展两件书画巨作,虽然数量不多,但均为美术史中声名赫赫的一时之选。
宋 梁楷 《泼墨仙人》(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的书画文物,依艺术性之高下,区分为“国宝”、“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种等级。为了展示其推动古物分级的成果,从2020年起,台北故宫博物院将选定正馆107陈列室规划为“国宝聚焦”专室,每次选展二组件国宝级书画,展期以三个月为原则,定期更换展件。若属“七十件限展书画精华”,展期则以42天为上限。
台北故宫博物院表示,凡展出国宝,均为美术史中声名赫赫的一时之选。展览目标则为透过名品的聚焦,提升观众对国宝书画的认识,并强化对古物维护课题的重视。
梁楷 《泼墨仙人》册
此次展出的《泼墨仙人》册作者梁楷,山东东平人,南宋画家。个性嗜酒自乐,不拘礼法,自号梁风子。南宋嘉泰年间(公元1201—1204年)任画院待诏。宋室南渡后,曾一度浪迹于杭州一带。他师法贾师古,善画山水、人物、佛道、鬼神等题材,其作品的社会公认度,远在贾师古之上。他为人放荡不羁,在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时,曾被皇帝赐予金带。他却把金带挂在院内,飘然而去,完全不想受制于他人。他喜好饮酒,酒后行为不拘礼法,因而得名“梁风(疯)子”。作品有:《李白行吟》、《羲之观鹅》、《渊明像》、《参禅图》、《庄生梦蝶》、《苏武牧羊》、《孔子梦见周公》等
宋 梁楷 《泼墨仙人》册 48.7x27.7公分
《泼墨仙人图》画中人的头部及五官,具用细笔钩勒,衣裙则以水墨淋漓的豪放笔法挥洒,笔简形具。乾隆题诗形容是仙人宴会后的醉酒情态,或为本幅订名的由来。但另有一说认为应是在画禅宗散圣的形象。此类富有禅意、逸格的表现手法,深受日本僧俗喜爱,亦对日本禅画影响深远。
在五官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紧凑夸张的对比手法,五官画得十分紧凑,额头却很宽大,占去面部三分之二的面积。在用笔上,只有五官用线简单地勾勒,头发和胡须则运用大笔侧锋描写,用墨干湿浓淡变化准确自然。在身体动作形态的描绘上,更加豪放自如,更多地运用沾有饱满墨汁的大笔以侧锋写出。人物肩部,用大笔侧锋浓墨急速书写,但这浓墨,并非一团黑墨,而是变化极为自然丰富的浓墨的表现。
远处的肩部只是用几笔淡墨简单概括,这样一远一近,一浓一淡,使画面变化更加丰富多彩。在衣袖与裤子的描写上,都运用了大笔侧锋书写,但在用墨上衣袖的墨色较淡,裤子则用了较重的墨表达,这样产生墨色对比,无须用线勾勒轮廓,同样生动地表达了人物的体态。
梁楷另一名作《李白行吟图》收藏于日本,画中舍弃一切背景,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李白游吟飘然潇洒的神情,以少胜多,而寓意深远,令人寻味,后人亦称其作为“减笔画”。
梁楷名作《李白行吟图》 东京国立博物馆馆藏 非此次展品
对于梁楷减笔的背景,艺术评论人顾村言在多年前的《逸笔草草且淋漓》一文中写道:
梁楷早期并非简笔,他的画院待诏功底从《出山释迦图》用笔的精妙是可以见出的,《出山释迦图》为绢本,描绘的是经过长久修行仍未悟道的释迦出山的情景,人物构图精细严谨而近于写实,衣纹线条“钉头鼠尾”特征明显,画作左侧树下的山石上有“御前图画梁楷”款。另一《雪景山水图》,山石线条如《出山释迦图》的衣纹,硬而尖锐,皴如钉头,置之宋代李唐与马夏间亦毫不逊色。分析梁楷之所以转为减笔的原因,除了人生际遇的改变,似乎还应当明白老庄思想的渊源及当时的文人画产生的背景。所谓逸笔,其实正传承了真正中国文化美的核心——“朴素高逸之美”。对于梁楷这样的心性自在之人,减笔或逸笔是一种必然,而此前的繁笔与工笔正是为了以后的减笔,所谓“绚丽之极,归于平淡”。逸者必简,“减”与“简”,正与朴素相对应,“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更是道尽了其中的三昧,“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下,中国艺术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崇尚朴素的风格,与印象派之前的西方艺术偏重于外在形体是不同的,中国艺术最高境界其实是表现作者的主体精神,能真正表现具有大美的创作者人格,方为真正的艺术,宋代欧阳修提出“古画画意不画形”后,东坡首次提出“士人画”这一概念,都是背景所在。苏轼在《跋宋汉杰画山》中云:“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
梁楷作品 三幅一组,中为《出山释迦图》 非此次展品
蔡襄 《书尺牍》
展出的另一作品是蔡襄《书尺牍》。
宋 蔡襄 书尺牍 册 24.7x27.1公分
本幅的内容在谈寻求纸中名品──澄心堂纸。书体在行、楷之间,用笔、结字大致融合虞世南(558-638)、颜真卿(709-785)二家书风。澄心堂纸相传为五代南唐烈祖李昪(888-943)命宣城工匠制作而来,表面犹如卵膜,质地坚洁如玉,细薄光润。蔡襄尝持百幅,珍爱异常,誉为“纸,李王澄心堂为第一。”
蔡襄像
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安道帖》尺牍 1055年 纸本 纵26.8厘米 横35.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非此次展品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其书法“端劲高古,容德兼备”。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据悉,目前“国宝聚焦”已推出四期,本期换展前的展品(2020年7月29——2020年10月29日)为宋朱熹 《易系辞》册和明唐寅 《采莲图》卷。
(本文综合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同时参考引用顾村言、陈晓华等关于梁楷的研究文章)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