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时代奋斗者|她在上海古北“小小联合国”做“理事长”
【编者按】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上海从曾经的小渔村发展为如今的特大型城市,从来不缺少拥有实干精神的奋斗者。他们是这座城市里平凡的工作者,却兢兢业业书写历史。
4月6日起,澎湃新闻推出“新时代·奋斗者”系列稿件,向家国追梦人致敬。
盛弘是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这个国际社区的居民来自近50个国家和地区,她的杀手锏就是英语和开放式的思维模式,参与并鼓励老外办个展,搭建开放灵活的民主协商平台——古北市民议事厅。盛弘激发了居民区的治理活力,在古北国际社区这个“小小联合国”中,共建出了一个“融情大家园”。
盛弘与居民在古北市民议事厅 本文图片均由长宁区提供
“小小联合国”里有了“市民议事厅”
1996年,全国第一家涉外居委会——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荣华居委会成立,这是上海最早规模化开发的高标准国际社区。在小区里,随处可见日本人、韩国人、新加坡人、印度人、土耳其人、英国人……曾有两个外国家庭为了一个停车位吵翻天,更有一外国家庭在家里开“轰趴”吵到邻居导致报警……
疫情期间,盛弘(图中)上门检查情况
传统的基层工作方法在国际社区“水土不服”,该怎么办?
盛弘在虹桥街道乃至长宁区,曾是“现象级”的人物。10年前,30岁的盛弘告别其任职的美资企业,转身来到社区。虽然工作场景大转换,但她在外企学到的管理学模式和柔性管理方法,在荣华派上了用场。
针对国际化社区的特点,2014年,盛弘倡导搭建了由中外居民组成的协商议事平台——古北市民议事厅。这个自治载体,居委会适度“让位”,社区相关利益方自行“补位”,中外居民可以自主议事。议事员都在社区里有着自己熟悉的“圈子”,颇具民意代表性。
疫情期间, 盛弘(橙色马甲)上门为隔离人员测量体温
“古北市民议事厅”搭建后曾有一场头脑风暴。荷兰居民珍妮弗提议,不妨开设居民私藏展,并带头进行首场展出,然后西班牙籍议事员瑞卡多也毛遂自荐,想开亚洲地图展。原来,瑞卡多当年就是无意中翻到了中国地图,于是说走就走来中国扎了根。十几年来,他搜集了不少古老的亚洲地图,希望能为西方人看亚洲提供一个独特视角。
居民的事,就是“大事”。在盛弘的领导下,居民区干事开始为瑞卡多圆梦,提供场地、帮忙裱框,为展览做双语翻译……开幕式上,盛弘送来了鲜花、水果、咖啡,西班牙驻沪领事和中外朋友们到场助阵,让瑞卡多倍儿有面子。
“我能够感受到盛弘对工作的用心。”议事厅议事员、菲律宾籍居民王煊熔坦言,她刚开始来古北有点水土不服,因为议事厅这个平台,渐渐认可了如今的生活环境,现在更是赞不绝口,“这个平台解决的是实际问题,比如养宠物纠纷,停车位纠纷等等,都不是来虚的。”
“老外+老外”柔性化关心服务
疫情期间,盛弘带领团队针对境外输入防控难,提出了“老外+老外”柔性化关心服务。
“俗话说,老乡帮老乡,让老外之间去沟通往往更奏效。”盛弘记得防境外输入时,一位韩国籍居民从韩返沪后,按规定实行居家隔离,有一次测量体温超过了37.3℃,“当时屋内开着地暖,房间内有食物的味道,但他不愿意告诉我之前吃了什么,也不愿再测温。”
盛弘说,如果两次体温超过了37.3℃,就该采取一定措施了,但因为对方的不配合,场面一度陷入僵局。这时,盛弘想到了在韩国居民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先生,最后,由文先生和那位韩国籍居民沟通后得知,因为吃了火锅,房间里开着地暖,导致隔离人员的第一次测温结果偏高,等屋内通风后,体温便恢复了正常。
盛弘工作照
“盛弘的手机里有几千个联系人,最紧张的那几天,她每天睡眠也就3、4个小时。”新古北物业国际花园小区物业经理朱丽花透露,由于盛弘前期的悉心耕耘,荣华居民区扎实的国际社区治理基础也在疫情防控中显现。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作为社区治理的“三驾马车”,建立起紧密的联防联动机制,疫情时有一个专门的疫情防控工作群,居委会干部和各小区物业、业委会负责人都在群中,相关情况都会在工作群里迅速反馈。
10年过去了,盛弘所在的荣华居民区,从最初的“门难进”,到如今的“五湖四海一家亲”,盛弘与基层的工作人员们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国际社区的工作方法,有完备的工作法,有规范的议事厅,还有热心基层工作的居民区干部及志愿者队伍,俨然已经形成了“荣华模式”。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