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个有关糊弄的社会实验
为了省事,本期将是一个有关“糊弄”的社会实验,顺便自剖一期(简单)数据新闻的制作流程。
一、选题策划
事情开始于每一个新媒体人都躲不过的灵魂质问:
选题呢?
看看日历,原来又到了新闻坊要出推送的日子。这周轮到谁?哦原来是我。
没选题,没关系,先来一波“焦虑转移”。
点开微信群,艾特几位潜水好几天的组员,收获“收到~”“好的好的”“”,以及玫瑰花、笑脸若干,选题却还在空中飘扬。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然后中间难,结尾难。在这个僧多粥少的新媒体时代,抢占选题更是难上加难。
好在俗话也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美的选题,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法。新媒体人怎么选题,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个合格的5G冲浪人必须有远离烂梗的自觉。“糊弄学家”的话题还有一丝余温,本小编又看了看在“收到~”“好的好的”“”后再次陷入沉寂的微信群……讨论度+日常性,新选题,get!
二、数据挖掘
数据新闻の奥义是什么?
数 据 驱 动。
数据驱动得先有数据。糊弄学の第一奥义则是要说出这样一段看起来很有道理的正确的废话。
光说不做假把式。点开“糊弄学”的发源地:豆瓣糊弄学小组,好家伙,十四万个组员(自称“弄弄子”,一小时五十帖起步,尽心尽力的糊弄精神让人感动。
豆瓣不愧是无聊人最爱去的地方之一,但,谢谢阿北,数据的田野,。
找到了数据源,下一步,爬个虫吧。什么?爬虫用的什么?有了后羿八爪鱼,0元学python也多余。
后羿&八爪鱼:你在教我做事?
代表性,找精品帖;及时性,去热门区。咱们互联网人就讲究个各取所需。
一顿操作猛如虎,不到一小时,我们就有了58篇精品贴标题加主楼内容,200篇热门帖子标题加主楼,和1000位最近活跃的发帖人id。
三、数据分析
要想悟,先作图。
线上词云一生成,数据新闻有了魂。
不怕词多理解岔,这就叫数据可视化(还是得代入原文哈)。
从高频词可知,人际交往,工作学习,是糊弄行为的重灾区。
简单给热门做个词性分析,“朋友”“老师”“男朋友”“同事”和“我妈”几个主体频频出现。本想问问他们怎么这么倒霉,尽遭糊弄?
溯及文本,才发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些带着主语的文章,一半是想办法糊弄他们,一半是被他们糊弄而倾倒的苦水。最爱我的人,糊弄我最深。
人际交往中,“回应不感兴趣的消息”“应对突然甩来的pdd链接”“发出好不走心的夸赞”“挑选便宜又体面的生日礼物”等,都是弄弄子的拿手绝活。
做个主题聚类,像是腾空俯瞰这些糊弄的往来,则不仅能看到这些双向的糊弄,还能看到不同身份的对话,在平行时空里,他们互为镜像。
那个曾被你敷衍过并沾沾自喜的同事,也用相似的方式搪塞了你,气得你在组里发了个帖跟“弄弄子”们抱怨。
你的朋友,可能正在浏览你总结的“你知道哪些便宜又不糊弄的礼物?”“生日礼物糊弄大法”。
一个求解“不看电竞怎么糊弄激情分享的男朋友”的女孩,正倒映着一个不知如何“在女朋友聊八卦时有参与感地互动”的男孩。
我们绞尽脑汁来糊弄的那个啰里啰嗦的“我妈”,可能倒映着一个焦头烂额的新手妈妈,在糊弄小组中开帖寻觅糊弄人类幼崽的方法。
甚至在深夜,你在某个帖子里看到另一个自己:“如何糊弄自己高涨的食欲?”
正如人会因为被爱而感到喜悦,每个人也会因为自己被糊弄而不是滋味。然而,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又让我们在面对很多人与事时,不自觉地将自己调为省电模式,试图寻找维持体面、不露破绽的捷径。
在这里,本来抱着一颗观察糊弄、学习糊弄的心的小编嗅到了一丝理解的味道。这个题看来还有深度可挖。
四、升华主题
数据新闻路数多,整点采访也不戳。核心信源是组长,直接豆邮不怯场:
出乎意料的是,这位糊弄学的学科带头人,竟然丝毫不糊弄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受天天只发“咯咯哒”的老乡鸡官微启迪,“摸鱼的阿汤”决定成立一个豆瓣小组,在其中分享糊弄学的奥义。
“人生苦短,糊弄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
给阿汤以启迪的、连董事长都糊弄的老乡鸡官微
然而,这位管理着十四万多糊弄学家的组长,却自认为并不是一个糊弄的人,甚至认为自己从前曾是一个“做任何事情都非常认真的人”。
但后来,他的处世哲学逐渐转变也逐渐清晰,“人的精力有限,用20%的精力做不重要的事,将80%的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事上,不要所有事都追求完美,这是经过时间验证的、明智的选择。”
然而,用20%的精力去应对生活的大量琐事难免捉襟见肘,这时就需要应对事情的经验化操作,也需要不求全责备的达观态度——也就是所谓的“糊弄”。
“糊弄需要精力和技巧,冷漠才是最简单的。”阿汤说,他向我们推荐组内的优质帖子和评论们,认为那都很“走心”。
精华分区里,有人是拖延症晚期患者,决定用“糊弄”对抗爱放弃的自己,善用“来都来了”的糊弄哲学,发现要开始一件事情也没那么痛苦。
还有人走出了抑郁症的阴霾,开贴科普“如何正确糊弄抑郁症/负能量朋友”。“很想对深渊里的人伸出一只手, 然而我根本不确定自己是否在岸上。”楼主表示, 对从来没有抑郁过的弄弄子们来说,共情很容易成为负担。学习如何“糊弄”抑郁症患者,很大程度是为了确保自己在岸上。大家都在水里只会沉沦。她希望帮助弄弄子们尽量保持自身情绪不受干扰的同时,对处在深渊里的朋友伸出手。
帖子很详细,简单科普之后,她介绍了正确的“糊弄”方法并举例,包括认知疗法、督促鼓励等等,还分享了关于就医等方面的建议。
“糊弄不重要的人和事,但不能糊弄自己。”小组成员认为,这才是糊弄学真正的精神。对抗抑郁、拖延……这些正向的糊弄,在组里被称为“大师级别”,糊弄的词义因此得以延展。
阿汤理解的“糊弄”不等于坑蒙拐骗,也不等于逃避应承担的责任。相反,他觉得“本组组员挺温柔的。”面对外界“不求上进”“同温层抱团取暖”等批评,他也很豁然:“豆瓣小组本来就是同类抱团取暖和交流分享的一个空间。”这不是什么贬义词。
“弄弄子”们的评论高频词。用糊弄糊弄糊弄,相当于用魔法打败魔法
他希望这个小小“学派”能成为“弄弄子”们快乐冲浪的、有归属感的网络空间,随着组员人数的增多,管理和维护小组的需求增加,阿汤等人组建了管理团队,无偿为小组贡献智慧、精力和大量的业余时间。
担起责任的他,目前最操心的问题是:出圈之后,小组精神和组员的讨论被断章取义和过度解读,对两者造成不必要和不可逆的伤害。
不是吧不是吧,这本来是个糊弄的选题,怎么突然感觉不糊弄了呢?
五、再挖一下
深度想要提上去,必须让热词“概念旅行”。从小编到编辑,飞跃在此一举。
“糊弄”一词看似新,其实此前就流行。
雍正朱批“知道了”,就差玫瑰和爱心。
我没他老责任大,何必秒回微信群?
本职工作不注水,上班还能摸会儿鱼。
明知可耻也逃避,越是内卷越“佛系”。
扎堆狗屎工作(bullshit jobs)里,不必争当“奋斗批”。
原子化的社会里,去哪里找寻工作与社交的意义,怎样分配时间与精力,避免重复劳动和自我消耗,如何用真诚打动和维系重要的人……是这个时代经久不衰的热门讨论。
细微的情绪和宏大的叙事一样值得关注,有态度的戏谑反讽,好玩的自我解构,一样值得加精。
六、不足与反思
合格的稿件,总要进行一番自我批评和反思。或是数据处理,或是行文逻辑,或是可视化配色。有时候,错别字还得挑出几个。
稿子写完,发送预览到微信群:这期稿子大家看看这样可以吗?提提意见呢?
十分钟后,收获玫瑰花、大拇指若干。看似糊弄,但我知道,其中可能也确有几分赛博真心❤️。
数据采集和分析: 葛书润 卜玥
可视化:刘雨欣 彭美琪 颜珂 卜玥
文案:葛书润 林子璐 彭美琪
美编:林子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