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本沉没2020》:跨越“末世”,讲述“重生”

2020-10-31 19: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 | MacroKuo

全文共 5829 字,阅读大约需要 12 分钟

2020年7月,网络动画《日本沉没2020》一经公映,立刻获得了日本网飞收视排行第一,并受到了著名搞笑艺人伊集院光等人的绝赞。高关注度也使得制作方决定将作品剪成电影并配上解说,在11月上映。

网络动画版重新剪辑的电影版将于2020年11月13日上映。图片:animate Times

刘慈欣在谈《三体》创作源头时曾说道:“我看《日本沉没》后很震惊,一部科幻作品竟然把一个民族深处最敏感、脆弱的对未来的恐惧感体现出来,我就想写一部中国的《日本沉没》。”可以说,原作小松左京73年的小说《日本沉没》及其衍生作品给世界科幻界带来了巨大影响。当然,这部动画也受到了日本以外的广泛关注。大胆鲜明的风格和比喻性主题创造了流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争议性的评价:作品内的描写对不熟悉日本的观众来说唐突和远离现实,而移民、外国人、混血等登场人物演绎“日本末日”这个命题,更是激起了不少日本右翼民粹主义的批评。

其实,只有准确理解了从原作到《日本沉没2020》的创作背景和语境,我们才能挖掘出半世纪来日本在这个虚构世界里一次次“沉没”又再度“重生”的奥秘。本片中的沉没已超越了“末世”这个意象,而是在对原作“重生”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日本和日本人实存的“重生”。

01////

汤浅政明和Science SARU的跃动基因

《日本沉没2020》的超越可以说与本片导演汤浅政明的风格密不可分。汤浅政明在技术上的手法非常独特,他往往融合手绘和数字的动画表现,使作品里人物的肉体和脸庞可以发生近乎液体式的变形。为了描绘更生动的运动,甚至会不惜牺牲描线数量,给人一种不拘一格的跃动感。而这种跃动感在纯粹的平面效果之外,也会体现在作品里常引用的6-70年代与Disco和毒品文化相通的欧美卡通元素、日本SNS和说唱元素当中。正是这种整体的形与神的跃动,帮助作品打破了边界,超出了单纯“末世”的意象。

从海报上的角色描线也可以窥见汤浅的跃动风格。图片:东京国际电影节2018

实际上除了《乒乓》、《恶魔人 Crybaby》、《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若与你共乘海浪之上》等过往作品中可以找到类似的风格,汤浅的跃动基因引发的破界并不仅限于作品之中:在《宣告黎明的露之歌》中大胆选用日本著名歌手星野源为声优后,2020年4月他又为防止新冠在日本扩散、号召大家待在家里的星野源曲子《在家跳舞》制作了欧美卡通风格的动画MV,并上传到了个人Youtube频道。2013年,他更是和曾在日英两国学习动画的韩国女性动画制作人Eunyoung Choi一起在日本成立了动画制作公司Science SARU。

这一基因在该公司继续延续。像《日本沉没2020》里频频出现的多国籍人物一样,Science SARU积极采用了外国动画师和日本动画少见的flash animation技术,也一反日本动画公司的加班文化,实施类似朝九晚五的工作制。这种变通灵活的氛围促成了汤浅与网飞的长期合作,实现全球播映。也获得了一系列的佳绩,他执导NHK的《别对映像研出手!》获得国内市场高度评价,《宣告黎明的露之歌》获得世界最大动画电影节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的最高荣誉——最佳动画长片水晶奖,这也是继《平成狸合战》以来,国际动画电影界对于日本动画电影阔别22年的认可。

Eunyoung Choi和汤浅合作拿到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动画长片水晶奖。图片:GIGAZINE

汤浅和Science SARU跃动的基因和当代性决定了本作的视角和基调——一个超越纯粹“末世”、聚焦全球化语境中日本当下的故事。不过,在通过灾害讲述某种精神这个逻辑上,《日本沉没2020》和它的前辈们是一样的。

02////

《日本沉没》的创作源头和思想更新

日本沉没这个意象50余年经历多次续作和影视化的过程,其实也是其创作思想不断发展更新的过程。

原作《日本沉没》作者小松左京出生于1931年。经历了日本战败的他认为,战争终于天皇宣布战败的玉音放送,并没有通过悲惨的历史让国民获得教训,甚至因此修订的和平宪法也不到20年就成了一纸空文。特别是对于迈入高度经济成长期后人们忘却了战争的心理状态,他感受到了一种违和感。同期,日本右翼的“大东亚战争肯定论”和其肯定的“一亿玉碎”观点的也使他感到气愤。小松左京认为,通过消除国家,才能去重新思索“日本人是什么,日本文化是什么?民族和国家又是什么?”这个日本人的实存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在日本这个国家不复存在时,“日本”和“日本人”的内核才能得到展现。而国家消失的理由无论是战争还是自然灾害,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日本沉没》的执笔动机就在这里了。

故事描绘了天才科学家预测日本将被海淹没后,大地震和火山喷发开始频发,国家从首相等官僚的角度指导和组织国民避难的过程。1960年代末小说开始连载后立即大热,1973年单行本出版创下当时的纪录,同年电影和电视剧化也获得了空前成功。可以说,在石油危机、经济下滑、日本民众大量囤积生活用品的时代背景下,作品以“沉没”隐喻“日本消失后日本人该怎么生存”这个虚构命题,准确对应了“日本高度经济成长终止后日本人该怎么生存”这个真实命题,与观众形成了共鸣。

小说《日本沉没》提供给了失去国家的日本人四个选择:1. 创造新的国家,2. 归化到外国,3. 以难民的形式分散到世界各地,4. 留在日本共存亡。作品结尾,一部分日本人选择留在了日本,一部分日本人流散到了世界各地,就连天皇也去了瑞士。第一部《日本沉没》完结后,留给失去了国土的日本国民的抉择更加深化:日本人是应该像犹太人一样选择维护作为“日本人”的固有性,还是作为失去国土的民族抛弃国民国家、拥抱世界主义?

2006年《日本沉没》小说第二部中刻画了这个抉择。该作中,日本首相决定海上建造巨大浮岛创造新日本,然而这一决定带来新的与中国等周边国家的矛盾。为了化解矛盾,外相提案将浮岛计划转为应对刚刚发现的地球即将进入冰川期这个人类危机。首相不接受外相提案,而尝试依靠美日同盟化解矛盾时,却被美国反过来利用。这里的美中日三国的关系符合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局势,也进一步凸显了这个选择里民族国家和世界主义的矛盾。第二部出版后,小松左京表示如果有第三部的话,会考虑将日本人送到月球,也就是说,小松构想的日本沉没里日本人只有逃离地球才能获得重生。

原作小说版《日本沉没》。图片:小学馆文库

2006年,特摄、真人、动画三栖作家樋口真嗣导演的新版电影《日本沉没》上映。该片不仅在日本创下53亿日元的票房纪录,更是出口诸多国家,引起了轰动。相较70年代原作全篇自上而下的视角,这部电影加入了主人公个人的视角,国家的视角也被刻画成了虚报瞒报、草菅人命的负面形象。

此外,如果说70年代原作中没有刻画任何女性在逃离灾难中的活跃,却成了留下民族子孙的工具,反映了当时日本女性地位的话;2006年版电影《日本沉没》则刻画了一对为了拯救日本而奋斗的男女的邂逅,驾驶潜艇截断海底板块移动组织沉没的男主人公和救援逃离中被困住的女主人公,这种平等设置很好地反映出了女性地位的向上。

2006年电影版日本沉没。图片:webry blog

同时,这一设置顺应了迪斯尼动画中女性主人公从单纯“被男性保护”到“独立去战斗”的变化的电影叙事潮流。而片中面对70年代失去国土的日本人的抉择,在出国避难还是留下拯救国家间选择了后者,较原作有了更新。也正是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选择,使日本最终避免了沉没。

70年代小松左京笔下的《日本沉没》及其续作使得日本人失去了居所,而2006年电影版的个人英雄主义则使日本保留了居所。这种视角在《日本沉没2020》里进一步变化,也带来了新的结果。

03////

《日本沉没2020》与日本的当下

如果说2006年的电影是在延续了小说的官僚视角的同时加入了个人英雄主义视角的话,《日本沉没2020》就是通过彻底将国家背景化了的方式描绘日本的由个人之间的合作,实现了当下的更新——

主人公的姐弟是日菲混血,故事舞台是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举办后。突如其来的地震发生时,从事建筑业的父亲正在改装新国立竞技场,菲律宾国籍的母亲则乘飞机返回日本。常通过游戏和网络与外国人沟通的弟弟会与母亲频繁说英语。此外,还有体现了日本社会各个阶层、文化的各色人物登场,先后在加入逃亡旅程的过程中与这家人组成拟态家族的关系,故事就这样以公路电影的形式展开。

《日本沉没2020》对于关键的沉没理由仅一笔带过,政府中研究沉没和制定对策的人只会出现在新闻,甚至掌握应对沉没线索的旧作博士也是一个全身除手指和眼睛外瘫痪的病人——曾经的官僚视角就这样被背景化了。相对的,不同背景的登场人物,却能组成一个集体共同合作,不仅是汤浅政明破界基因的写照,也反映了全球化少子化背景下日本“人”的构成的逐渐国际化。

然而,这种国际化在当今日本仍然存在其社会和阶层问题:灾难后只有主人公家人能够读懂英文媒体了解准确信息,传统日本人的爷爷不仅讨厌外国人,甚至会指责道:“这是日本,别说英文”。而接续了2006年小说续作中右翼强调纯种思想,建造了巨大浮岛的民粹分子更是拒绝让这群外国人和混血儿搭上浮岛逃难。

比起为了挖山芋不幸被炸死的父亲,为了解除缠在小艇上的绳索潜泳让大家逃生而因心脏病去世的母亲的牺牲明显更有价值。类似的,七海前辈也在逃亡中与母亲一起勇敢击退企图乘乱强奸自己的混混。作品就这样将2006年电影版的男女平衡发展到一种女性大有作为、男性不作为的地步,很好对应了日本当代草食系男性和肉食系女性的差异。

被哑弹炸死的剧情虽然对于推动故事进展意义不大,可把《日本沉没》当作战争小说来看时,却尤为重要。日本每年处理的战争留下的哑弹多达1400多枚,也因处理费用的负担引起了很多争论。

片中这句台词更是意味深长:“据说日本还有不少战时投下的未爆哑弹,由于地震跑到地表来,引发了事故”。哑弹在这里就成了一个比喻:日本战后以来遗忘和未能解决的各种问题就像这些“哑弹”一样没有爆发,“埋藏”在日本社会各处,在沉没的灾难降临时才显现了出来。例如2011年地震引起核电站泄漏发生前的十几年里,安全性得到提高的日本核能发电甚至被看作了抑制二氧化碳排出的有效手段。而新冠肺炎在日本开始流行之前,谁也没有想要去解决日本政府机关和保健所缺乏IT化、不同行政机关间相互独立没有横向配合的问题——只有等撼动国家的灾害或战争到来时,这些隐藏的问题才会暴露出来。

半个世纪来日本社会一直为哑弹处理所困扰。图片:琉球新报

04////

乐园之城和日本重生

这些当代的主人公们应对“日本沉没”和随之而来的“问题”做出抉择、让故事迎来结局,也让当代日本人的实存获得了“重生”。

作品中期,一行人最终来到一个种着大麻与世隔绝,暂没受到灾害侵扰的圣地——乐园之城。这里的城母能通过儿子将死人还魂,给教徒们一个能够与死去的亲朋好友对话的机会。住在这里的人也被赋予自由,安居乐业。这是一段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奥姆真理教的情节,然而正是这样才凸显了乐园之城的批评性:与1995年引起地铁沙林毒气事件、鼓吹虚无缥缈的信仰的奥姆真理教不同,这里还魂的超能力不仅实际有效,也是日本民俗文化传统的一支。无论是利用大麻作佐料,还是选择睡抗震的蒙古包,只要切实有效,这里就不会拘泥于国家、规矩、形式,而加以利用。

一方面延续日本民族的文化,一方面又去利用一切所能利用的东西,不可不说是同时使用了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的日本实存的写照。而最具象征意义的是,这里的人们利用“金继”这个日本传统技术在修复文物和器皿,并宣称“并非恢复原样,而是注入新的生命加以活用,这才是我们的理念。”无独有偶,城母并不是在复活故人,而是通过还魂与故人对话,让幸存者获得新的生命和力量,借此能够继续前行。

通过金继技术修复了的神像象征了乐园之城的理念。图片:《日本沉没2020》第五话

不论理想多么美好,乐园之城最终还是难逃地震的破坏。主人公们继续逃亡,然而包括丹尼尔和爷爷在内的虔诚的信徒们却留了下来。南斯拉夫解体后来到日本的丹尼尔终于找到自己的归属,选择了留下。与原作中选择与日本共存亡的人们不一样,乐园之城并不是这些信徒的出身地,更不是丹尼尔这个外国人的故乡,然而却能成为他们最后选择的居所。

可以说,乐园之城和其中的人就是当代日本和日本人实存的缩影。而这段看似唐突的剧情,通过与其强烈共鸣的汤浅基因所带来的风格,其实就这样点出了一个主题:民族性并不一定要在排除外界的情况下得到延续,人的居所也并不一定依附于其出生地,而是由自己赋予其的意义来定的。金继的理念也象征全球化洪流中的日本的态度:不是死守传统,而是向旧理念里注入新的生命和力量,获得发展。

逃离乐园之城后,姐弟与母亲走散,坐在带有顶棚的救生筏中漂流,并一度遭遇漏水。如果把这个救生筏看作是充满羊水的子宫,这个漂流的意象就预示了从丹尼尔和爷爷等人那里获得了新的生命和力量的姐弟的“重生”。作品最后,日本开始重新隆起,因受伤截肢不得不放弃奥运会(沉没),却因换上假肢参加残奥会(重生)的姐姐在助跑跳(超越“末世“)中留下的这段话语揭示了,《日本沉没2020》里个人的传承和重生、也是“日本”和“日本人”实存的重生:

作品最后姐姐极具象征性的一跳。图片:《日本沉没2020》第十话

“我之所以现在能站在这里,是因为在这些经历中有幸遇到的贤明之士,用智慧为我筑起了基石。这种基石或可以被称为家庭或集团,或者格局再大一些,称之为国家。我的名字叫步,是父母希望我不论何时都能勇敢前进,而为我取了这个名字。我会活出自己的风采,和那些化作基石的贤明之士的思念一同活下去,为了今后将会诞生的那些贤明之士。”

70年代《日本沉没》通过灾害把日本国土和日本人剥离,来刻画日本人的实存,却在续作中继续陷入民族国家和世界主义的对立,失去居所。2006电影版《日本沉没》通过个人英雄主义式描写,使日本避免了沉没。而《日本沉没2020》则通过当下的故事描写了个人之间精神传承,在将日本国土剥离的同时,也把抽象的“国家”和实在的 “人”剥离,用羁绊和传承重新定位了“国家”,最终反而使“日本”和“日本人”获得了重生。

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不是死守民族和传统,而是将背景不同的人们砥砺合作形成的精神羁绊传承下去——《日本沉没2020》的“重生”就这样对这个随着疫情蔓延、中美对抗,理解和互助渐渐让位谎言和歧视的时代留下了启示。

原标题:《《日本沉没2020》:跨越“末世”,讲述“重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