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孤国春秋:盎格鲁-撒克逊诸王的时代(1)
原创 鹰眼荷鲁斯 历史心发现 收录于话题#盎格鲁撒克逊1#古代生活3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近年来,随着《维京传奇》,《孤国春秋》,《维京:王者之战》等维京题材电影的热播,维京时代涉及的欧洲中世纪早期的民族们也开始进入现代人的眼中。盎格鲁-撒克逊诸国作为深受北欧文化浸染的地区,也留下了许多关于维京人的记载,他们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身也很有意思。在本系列,我们回到公元10-11世纪的英格兰,看看诺曼入关英格兰之前,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如何生活和征战的。北欧遗风
在当时的英格兰,其实北欧文化和盎格鲁萨克逊人自己的传统比邻而居,水乳交融:比如说在一周之中,除了周日和周一之外,其他几个著名的星期来源都有之前异教神话的根源:比如Wednesday 就是woden's day,奥丁的日子,Thursday就是雷神托尔的日子,Tuesday就是北欧神话里战神的纪念日;当然,周五Friday则属于芙蕾雅,北欧神话里的美神与农业女神的日子。当然,周六Saturday则有一个更古老的来源,古罗马的农神萨图恩。事实上,在基督教逐渐确立影响的时候,一些古老的异教诸神还在英格兰的田野间漫步,比如每年的1-2月,英格兰的农民还会在田野里挖一个坑,埋下刚刚烤好的麦饼,献祭给大地女神,然后振振有词的吟诵道大地,大地,大地,
我们的大地母亲,一切的主宰,
愿我们的主容许你伸展生长,
让你滋生谷物,孕育力量......
诺斯语对英语有巨大的影响其实除了星期之外,维京人在盎格鲁之地的烙印如同空气般无处不在;比如现在英文地名中以BY(-比)收尾的地名,曾经就是北欧人的农庄,比如Whitby,Derby,Grimsby,而ham收尾的地名(Durham,Clapham,Sandringham)是定居点的意思,而toft的意思是一块土地(Lowestoft),文德斯格尔(Windsacle)中的scale就是避难所的意思;一些充满暴力色彩的词汇比如club,slaughter,sword,skill,ransack,scathe,weapon等等,就来自狂暴的维京战士;在社会和文化领域,heathen,husband,law, loan,sale,happy,aloft 北欧语言也深度渗透到了英格兰的世界中。
当时十字架上有很多的异教文化遗风而且基督教文化取代异教文化本身也并非一帆风顺,比如肯特王国最后一位国王埃塞尔伯特,他在面对远道而来的传教士时,他的态度是这样的:“我无法放弃多年以来坚持的信仰,但是鉴于你们的良好心愿和热情,我愿意允许你们在我们的土地上传教,并保证你们不受伤害” 。而且这位国王在将一个新的基督教祭坛建立起来、用来祭拜上帝的同时,他还不忘保留古老的祭坛,用于祭祀古老的北欧诸神;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坎布里亚的戈斯福斯基督教十字架上,十字架的顶端是俯视一切的基督耶稣,而下面是奥丁与群狼格斗、洛基被巨蛇缠住的场景。这一文物,体现了两种文化渐变交融的特色。以至于阿尔弗雷德大王一边将自己的家世追溯到玛士撒拉等圣经人物,一面又将奥丁--大魔法师、风暴平息者、起死回生者作为自己的祖先之一。
征战沙场
维京邻居们不仅带来了各种文化影响,还有持续的战争。从公元793年开始,直到诺曼征服前夕,北欧的威胁都一直萦绕在盎格鲁诸国的头顶。类似于古代农民9月份的秋射与秋操,从盎格鲁撒克逊在英格兰转入定居生活之后,往往需要在各郡的集结地集合起来,训练或者征战,盎格鲁撒克逊的赛根贵族们还要骑行奔赴战场-----9月就是多事之秋----田野里的麦子收割完毕,集中在备冬的谷仓里,所以无论是各个盎格鲁撒克逊的小国,还是维京人,都喜欢在此时互相劫掠,一次胜利的突袭意味着一个暴饮暴食的冬天,而一次失败的防御则意味着一代人的贫困饥饿,乃至后代的不幸。洛汉人的原型就是盎撒由于长期受到维京入侵的威胁,盎格鲁-萨克逊的军队也有着浓郁的北欧风格:除了铠甲和武器之外,军队的成分是北欧式重步兵+少量轻骑兵。和同时代的诺曼人军队相比,他们的步兵要同时兼备远程和近战的技巧,军队的兵种更加均质化,其实指环王原画中的骆汗王国战士看起来很像东欧游牧民,但是这个战士民族的原始设定其实是能骑马的盎格鲁-撒克逊人。
盎撒塞根如果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之间的两军对阵,那么通常是军队分成两排,一排是前面的盾墙,一排是更加灵活的候补部队,这些人会随时填补上第一排的空缺。两军交战以互相投矛放箭、辱骂对手开始,那个年代最常见的战吼是Godimite(全能的主)和Holicross(圣十字),在黑斯廷斯之战中,诺曼人喊的是“上帝助我(Dex aie)”,而撒克逊人喊得则是Ut,Ut,意思是“滚出(英格兰)”;接下来就是两条战线纷纷投掷投枪,不管投枪是否可以击杀敌人,盾牌上插着的枪也能增加盾牌的重量,让使用者不堪重负,而弓箭,在诺曼人眼里,英格兰人不善于使用弓箭,而盎格鲁撒克逊人贵族一般将弓箭视为狩猎用的工具或者玩具,所以弓箭在盎撒时代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最后两边的重步兵会伸出自己的长矛刺向对方,进行着激烈的近距离交锋,如果两条阵线都没有崩溃,那就退后之后再次碰撞;普通的长矛可以高举起矛向下刺杀,刺杀持盾人;如果是用枪夹在腋下,那么可以扫开敌人的枪,比较适合防御;剑或者战斧用的好的战士可以利用技巧对敌方的盾墙造成更大的伤害,如果一方的战斧勇士破阵,那么另一边就会立即崩溃。当然只要阵线运用得当,对地形的把握足够好,其实这样的步兵方阵也可以抵挡住骑兵冲锋,如林的战矛和闪亮的盾牌会给战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让战马的冲锋势头天然减弱。
一个典型的盎格鲁战士,其实和诺曼人装备差异不大当然当时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最缺乏的,还是诺曼人骑马夹枪冲锋的战术动作,除此之外,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重步兵的链甲、头盔、武器与同民族的对手,还有维京人与诺曼人差不太多;至于马匹,战士们都是骑马奔赴战场,但是下马步战,直到提拉西乌姆之战中,来自盎格鲁-撒克逊流亡者的瓦兰吉卫队还是下马之后步战冲锋的。如果哈斯廷斯之战中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能够掌握骑士的战术,那么战争的结果将会难以预料。为数不多的盎格鲁撒克逊人骑马作战的石雕在激战之后,有人战死也有人受伤,很多文献,图像学以及考古学的细节证明,那个年代的战争不是披着闪亮外套的集体游戏,而是残忍的修罗场。在著名的贝叶挂毯,13世纪的皮尔庞特-摩根的图画本圣经,还有14世纪的科特赖克匣子都是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它们无不描绘了史诗中那可怕的伤亡:深深的划口,被劈成两半的战士,被斩落的小臂和人头,无不证明战士们的武器是高效的杀戮工具。
如果使用得当,铠甲可以提供有效的保护,比如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十字军骑士们会像插满穆斯林箭矢的豪猪一样离开战场,但却毫发无损。与之类似的记载,出现在关于克特雷特战役的编年史中:“...箭矢密集的划过空气,以至于没有人能够看到天空;但是弗莱芒军队没有放弃,尽管保护他们的护脖,外袍,小盾牌,小圆盾,头盔,还有盾牌上插满了密密麻麻的箭矢;他们从头到脚,在装备和战袍里嵌满了箭头...”
但是一旦卸下护具,那就会非常危险:比如威尔士的杰拉尔德提到一个威尔士弓箭手一箭将一个大意的诺曼骑手定在了马背上,而且利箭深深地贯穿了对方链甲,保护腿部的链甲,以及木制的马鞍。
在战争之后,战俘会被卖给爱尔兰的都柏林的奴隶市场,那里有当时西欧最大的奴隶市场之一,当地的维京人会很乐意接受各种成色的货物。除了战俘,因为饥饿而流亡的破产贫民也会主动卖身为奴。君主都要将自己麾下的阵亡亲兵们收尸,让勇士们入土为安,然后将对手的尸体上的铠甲剥光,把他们裸着留给寒鸦,野狼或者豺狗吃。1066年哈罗德国王阵亡之后,他的母亲就建议用与儿子体重相当的黄金赎买尸体,但是征服者威廉出于骄傲和侮辱对手的目的拒绝了这一请求;如果哪个君王没有为自己的阵亡者收尸,那么他的威望就注定会大跌。而诺曼人为了羞辱盎格鲁撒克逊贵族,根据奥尔德里克-维斯塔利的记载,黑斯廷斯之战过了十几年之后,战场上的白骨都无人收殓,一边是诺曼人的禁止,而他们的亲人或者战死,或者流亡苏格兰,威尔士或者更远的海外。治疗伤病
那么当时人是如何处理伤者的呢?抛开各种巫术,教士们的唧唧歪歪,当时盎撒英的医学技术还是以古典时代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理论为基础:四体液分别是血液,粘液,红胆汁与黑胆汁。血液使人乐观幽默,红胆汁使人瘦削,勇敢,活泼,黑胆汁使人沉默严肃,粘液使人迟缓嗜睡。开血管放血或者用水蛭吸血,就是为了让各种体液达成内部平衡。病人所在的地点,手术的时间(一天中的时间和季节)都会决定放血的数量大小。中世纪的医学著作中有类似于对血管的描述其实类似于拔罐的灼烧术,乃至于类似于针灸的灼刺疗法在西欧也有类似版本,比如一份9世纪的意大利手稿上,就有标记人体可以进行灼烧的点。
《鲍尔德水蛭书》此外,罗马时代的草药学还有微乎其微的遗存,有的人还知道调制草药灌肠;10世纪盎格鲁-撒克逊的医书《鲍尔德水蛭书》就记载了各种对草药的用法:用红色手帕将大茜草包在头上,可以治疗头痛病;鸡蛋,葡萄酒和茴香根混在一起可以治疗冻疮,用牛奶煮开黄花的龙牙草可以让腰间的巨龙昂首抬头吐龙涎;油炸之后碾碎的黑蛇皮可以治疗毒蜘蛛叮咬,将蜜蜂烧成灰碾碎就可以治疗谢顶,而闻羊毛烧出的烟可以治疗腰疼......此外,这本书还教人如何用基督教或者异教咒语来治病,但是这本书也提到了一些有根据的方子,比如橄榄油有抗老化,减轻炎症的作用,肝脏的功能是净化血液,消解体内的有害物质;一些盎格鲁撒克逊墓葬中,还有13个年代不明,但是接受过精准环钻手术的头骨,而且这些人在将淤血和肿胀排出之后,并没有立即离世,而是幸存了一段时间。
但是在那个年代,最常见的食物消毒做法是在被污染的食物上画十字然后吃掉;而身体疼痛是恶魔之箭射中身体的结果,所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自虐式的忍受痛苦,然后虔诚的向主祈祷,祈祷恶魔或者小鬼消散。
饕餮盛宴
战争得胜,收拾完战场之后,按照惯例,是寒夜中的彻夜狂欢和宴会。当时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如何庆祝胜利的呢?在饮食方面,相比于现代人,盎格鲁萨克逊人的饮食显得自然而健康:在调味品上由于普遍缺乏甜味调料:糖和蜂蜜,所以遗骨显示:当时盎格鲁撒克逊人很少出现龋齿的问题;大部分平民和修道士的饮食结构以素食为主:洋葱、芹菜、胡萝卜、大葱、大蒜、萝卜、胡萝卜、欧芹、莳萝、金盏花、香菜还有莴苣等蔬菜;此外宗教人士主要是依靠坚果和奶制品来获得急需的蛋白质的。在饮料上,无论贵贱,当时都已经出现了牛奶酒、花果茶,但是茶叶、巧克力还有咖啡此时还远远没有出现,后来在英伦三岛非常流行的土豆和西红柿,此时还远远没有来到旧大陆。受到北欧人的影响,麦芽酒和蜂蜜酒是当时很常见的贵族饮料,此外考古发掘显示,在诺曼征服之前,英格兰南部至少有30座葡萄园,部分果实可以用来酿造酒精含量仅在4%的果味酒。贵族圈子里流传着这样一个谜语:“我让你昏沉,我让你难受,我让你呕吐,我还能把一个老兄放倒”,这个拟人谜语说的就是各种酒类饮料。
当时的猪而在肉食方面,当时贵族们吃食物中,肉类占比极大,而且食用肉类非常健康:这是因为当时所有的动物都是散养的,肉质紧致、身形苗条,而且体内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比例相比,动物们比后世动物体内的蛋白质占比更高;所以无论是家禽、牛肉还是羊肉,基本上都很健康,只是贵族们偏好烤牛肉,同时将羊肉视为贱人的食物。此外,猪是当时非常常见的肉食,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家猪体型又瘦又长,看起来更加健康,更能奔跑,它们会自己到树林和农田周围觅食,甚至和野猪交配繁殖后代;到了9月,农民就要杀死明显体力衰老的猪,将它们的肚子做成猪肚,肠子做成肠衣,猪血作为黑香肠的原料,农民会将猪肉和待加工成形的猪下水放在屋里挂在梁上月余,让屋里的气息浑浊油腻。
禽类在当时被视为比较珍贵的肉食,鸡汤可以治疗受寒-恢复体力方面的功效已经广为人知,除此之外,鸭肉,鹅肉也被赋予了类似的使命。此外,七鳃鳗也是当时英格兰人的美味之一。
只是由于加工问题,猪肉和牛肉,禽类不同程度的存在绦虫,旋毛虫。也由于普遍不太好的卫生条件,人体内藏有鞭虫,蛔虫的情况非常常见,有时蛔虫甚至会从肛门,鼻孔乃至眼角钻出来。相比之下,在当时见怪不怪的跳蚤都不算什么了。不管当时人是否乐意接受,周六固定洗蒸气浴的北欧人确实比盎格鲁人更讲卫生一些。
在甜味方面,能够为甜食爱好者解馋的就是蜂蜜和果酒了。在中世纪的英格兰,曾经有人编写过歌颂蜜蜂的民谣,这是因为除了蜂蜜是珍贵的甜味素,而且蜂胶可以用来疗伤,蜂蜡可以用于作为蜡烛照明;蜂产品在中世纪英格兰的某些地区发挥着相当于货币的作用。少数高级贵族可以用来自西班牙乃至拜占庭的琉璃杯。至于主食,当时英格兰人吃的是口感比较粗糙的麦面包,呈圆形,其手感和口感类似于今天的皮塔饼或者恰帕提,除了宴会场合,普通人在多数时刻吃的是放了一周乃至更久的麦面包,又硬又冷,所以必须蘸着蔬菜或者拌着奶粉的汤吃下,才会比较舒服。而在当时,修道士为了表示谦卑,往往会吃象征着虔诚的大麦面包。鉴于主食的健康简朴程度,也由于食物供应的不稳定性,当时几乎很少有人会肥胖。酒酣耳热之际,人们会听《贝奥武甫》这样的史诗,玩各种游戏,除了歌舞之外,有受到维京人影响的飞斧飞刀,还有典型的字谜,在大脑略微昏迷的时候考验参会人的神智清醒程度 :我有许多颜色,我孤立于天空和大地;
地面没有我的容身之所,我也不会停留在木杆上;
没有人害怕我的流浪;
因为我的泪水,会给世界带来青翠。
谜底是云彩;
我坚固无比,被铁包边;
每天被武器敲打,厌倦了战争之事;
虽然我厌倦了战争,但我每天依据目睹着厮杀和战斗;
我不仅要忍受战场的打磨,还有忍受工匠的捶打。
战士们用草药疗伤,但是我却以铁匠的敲打来抚慰身心。
谜底就是以皮或者铁包边,用铁做护手的大盾牌了。事实上,盎格鲁-撒克逊诗歌清新而优雅,就连驱除疾病的异教咒语,都显得有礼而俏皮:
肿块,肿块,
你不能在这里盖房子;你得去北方的山地里;
可怜的家伙,那里有你的兄弟,
在狼的爪子下,在鹰的翅膀下,
在鹰的爪子下,愿你永远在变小,
像灶台下燃烧的碳块,
像墙壁上的污点,
像桶里的水,
变得像亚麻籽那样小,
比手心里的虫子腿还小,那么小,最后消失不见。
由于诺曼征服和更晚的宗教改革时代的破坏,更多的诗文失传,让后人难以更多的走进当时的文字世界。
这样的宴会终究是少数的欢愉时刻。上千年后,大多数盎格鲁撒克逊食物都没有可以考察的化石痕迹,但是当时的排泄物垃圾-----人畜粪便被保留了下来:从当时的大便看,当时人使用的是晒干苔藓来拭秽;多数人的粪便无法保持紧致的形状,说明当时多数人的食物还是以蔬菜-坚果-乳制品为主,或者说因为卫生原因,肠道感染在那个年代非常常见;相比之下,狗作为人类的忠实朋友,他们的粪便也和主人的如影随形,这些化石反倒和今天的狗屎毫无二致。
一旦饥荒或者战败带来的饥饿到来了,人们应该怎么办呢?人们会先吃喂猪的橡树果实或者山毛榉,将这些果实碾碎之后和面粉混在一起吃,但是吃多了非常容易肚子胀大;草药,药根吃多了,很容易中毒而过度亢奋-嗜睡。因为饥饿的常见,盎格鲁撒克逊诸国的法律甚至不禁止父亲在饥荒时代买卖幼童;而为了求生,四五个人一起因为饥饿而跳崖求死并不罕见。这也对应了《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每隔10-20年出现的一次大饥荒。
在寒夜中,一个修道士正在羊皮纸,牛皮纸上奋笔疾书,按照儒略历的指导抄写历书。他正在绘制和编写的历书依旧遵循着古代的教导,上面有十二月的星座名称,每个月的重要日期,每个月的页面底部或者头部,还有一排在奋力劳动的小人,他们或者在耕地,或者在狩猎,或者在宴饮聚会,或者在收割。很多欣欣向荣的场景,让人想起《豳风-七月》,或者赫西俄德的《田功农时》,或者东汉的《四民月令》。这本1020年创作于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儒略工作历》熬过了时间考验,最终流传至今。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原标题:《孤国春秋:盎格鲁-撒克逊诸王的时代(1)》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