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味蕾上的家乡

2020-10-30 07: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复旦人周报 复旦人周报

在异乡生活的我们,或许会不由自主地想念儿时的生活、故乡的风景,以及家乡的美食。那些熟悉的食物、氤氲的热气,是唇齿舌尖永远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愁。

前不久,我们发起征集,希望和大家聊聊“家乡味”,听听你和家乡美食间的温暖故事。在每一个湿冷的异乡秋日,那些或热辣、或香甜的回忆是我们继续生活、继续爱下去的动力。

我所有念食,隔在远远乡。这个深秋,让我们满载温暖,一起回家。

记者丨莫静莹 闫雨泽 吴晓晶

文丨莫静莹

编辑丨金雨丰 俞靖昊

味在舌尖

“城市过分相似,乡味独一无二”

家乡是留在舌尖上的。

极富地域特征的饮食、留在唇边的酸甜辛辣,通过味觉直达心脏。胃总是首先想念家乡,“当我和别人讲起那些美食时”,@粥粥说:“我其实是想炫耀,你看,这就是我的家乡。”

| 阳澄湖螃蟹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味觉偏爱。来自四川的@沈周茂在想念辣得酣畅淋漓的辣子鸡,江苏的同学则在惦记着阳澄湖大闸蟹——这是吃蟹的季节了,家乡的鲜味久久不忘,她甚至将昵称改成了“螃蟹名媛”。

而对于在山西长大的@小狄而言,面食则是舌尖的寄托:“刀削面,拨烂子,莜面栲栳栳,焖面,面皮,碗托……反正就是各种面食。”

| 刀削面

东北三省不缺硬菜。来自黑龙江的@阿K偏爱“小吃”:炸好的锅包肉,偏喜欢加热过后外表变成半透明的软糯口感;或者烤冷面,酸甜入口,基础款就足够快乐;最后还有朝鲜大冷面,“用很大的不锈钢碗装着,几乎能把脸整个埋进去。”而@阿鱼却喜欢大锅热菜:酸菜炖粉条,地三鲜,土豆炖豆角等等,茄盒也是心头挚爱。

| 茄盒

但对来自福建的@仪喵而言,家乡味并不算遥远。在学校旁边开的“屿见面”里有她的家乡,里面的沙茶面很美味。“据说是因为这家店的师傅专门去厦门学过。上海闽菜店开得少,能在异乡吃到熟悉的味道不容易。”除此之外,她还惦记着家里独特的土笋冻:“原料是沙虫。不需要因为是‘虫’而害怕,它口感像果冻一样很好吃,而且每家店都有特制的配菜酱料。”

早茶是广东学生的家乡味道。@内鬼为周报记者罗列了他印象中的早茶品类:“包括但不限于虾饺双皮奶牛肉丸酱汁凤爪白云凤爪奶黄包粗粮包核桃包油条生滚粥干炒牛河翡翠炒饭茄牛通燕窝糖水烧鹅叉烧肠粉红米肠粉炸春卷烫粉炒面萝卜糕马蹄糕红枣糕白糖糕小米糕白灼生菜菜心老火靓汤炖汤生滚汤碗仔翅蛋包饭多宝鱼当归鸡汤灵芝水虫草花炖鸡小火锅猪肝猪杂米粉杨枝甘露维记柠檬茶维他奶燕塘牛奶……以及各种西式饮食,应有尽有。”

| 广东早茶

而@白菜心里的家乡味却是一种饼干,放在热牛奶里大约20秒就软成一团,口感柔滑,又奶又甜,像是固液之间的牛奶。在家的时候,每次去超市妈妈都要买两包。“它可以是早饭,夜宵;可以在夏天吃,冬天吃;饿了的时候它抚慰人,有暴食的欲望的时候它也包容人。它是家的味道。”

味上心头

“最暖的温度,最甜的原味”

味觉触动旧事,旧事联结乡情。

食物的热度足以温暖尘封的冰冷记忆,使它们再次鲜活。牵连出老旧机器的轧轧声响和弥散在空间的浓郁香气,也就勾勒出了一整个故乡。

| 桂林米粉

@旧时代的残党(广西桂林):桂林人的早点除了米粉别无他物。以前上中学时,食堂米粉难吃,住宿生就会托走读生帮忙,在清早带上一碗热腾腾的米粉。早课之前,大家一起窝在教室吃,整个教室都是米粉的味道。规模最大的一次,一个同学带了36碗米粉,一群人一起吃,虽然被老师说了一顿,但回头看过去还是很温暖。

| 云南米线

@萝卜(云南昆明):云南人喜欢吃米线。每周总有一个下午,我会跟着婆婆走在村里的土路上,到村中心的亭子里,那里有提供做米粉机器的老板。给他五角或是一元,便可把带来的米浆和原料放进手摇式的机器中。随着老板流利的动作,一根根洁白的米线被挤压成形。刚制成的米线还带着米浆的热度,我忍不住拿起几根就放入嘴里:没有任何调料,品尝到的是米线原本的甜。

| 清晨的早餐铺

@不比不比(广东):小学时在学校旁边吃早餐,一开始是4块钱,爸爸就给我5块钱,我每天都省下一块钱买小零食。后来涨价成5块钱,我就让爸爸给我6块,依然省下一块买零食。一来二去,我成了零食店的熟客,后来离开家乡、在外读书,偶尔回家去那里时,零食铺的老板娘都会和我打招呼,问我最近怎样。

| 广东早茶

@Christine(广东深圳):我是一个对食物毫不讲究的人,但是当看到“美食”和“家乡”时,我一下就想起来的是高中时代喜欢的男孩子。

我和他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家乡深圳。他是一名美食爱好者。我和他唯一一次约会是沿街散步,他向我细细讲解餐厅位置的选择是否会影响味道的正宗。我当时没有听懂,现在也早就忘记他讲了什么,只记得他的笑。故事既不怎么温暖也不怎么有趣,但他却是我对家乡美食最真挚的思念。

如今他向东去了美国,我向北来了上海,我只能走他曾经走过的路,吃他爱吃的食物……深夜想家,也想他了。

@路灯花(浙江宁波):糯米加油条,撒上几粒粗盐,简单的食材能变幻出超越山珍海味的惊艳。我由外婆抚养长大,冬天贪睡,外婆便总拿这一道拿手早餐来诱惑我。炸得酥脆的油条,外面紧紧地裹上香糯的米,一口下去能尝到盐粒子的咸味,恰到好处,不齁不腻。就这样,我断断续续吃了十几年。然而人,总是越长大离清净越远。毫无杂念享受一口粢饭团的温柔,这样的时光只配在梦里拥有了。

| 糯米油条

我们来自不同地方,也有着不同的怀念。有人在食堂焦急地等待一碗香气浓浓郁的麻辣香锅;有人在漆黑的夜里梦见家乡的大闸蟹;有人一下飞机就直奔向烤全羊。

一位受访者说:“离开家乡时,身边每一个人都很担心未来,可是吃面的时候仿佛未来很远,永远也不会到达一样。”也许家乡美食就有这种抚平焦虑的力量。而这份平凡的力量,可以给予每一个想念家乡美食的异乡人前行的动力。

文中出现的名字均为化名

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部分来源于受访者

微信编辑|莫静莹

原标题:《特别策划丨味蕾上的家乡》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