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展览预告|南来·北往——中国当代学院雕塑邀请展
南来·北往——中国当代学院雕塑邀请展 预告片
南来·北往——中国当代学院雕塑邀请展
The South + The North
China Contemporary Academic Sculpture Exhibition
展览日期:2020年10月30日——2020年12月06日
“中国当代学院雕塑的教学、创作与交流“研讨会:2020年10月30日 13:30
开幕式:2020年10月30日 16: 30
学术顾问:曾成钢
学术主持:孙振华
展览策划:陈克 董书兵
展览统筹:陈辉 陈宏践
执行团队:路贝 杨茹 杨晓萌 邹映桥 史佳伊 孙瑾溪
展览设计:唐赛
参展艺术家(按年龄排序):潘鹤 李德利 梁明诚 张錩 杜宏宇 王洪亮 王小蕙 黎日晃 林国耀 吴雅琳 黎明 魏小明 曾成钢 杨学军 胥建国 许正龙 陈克 魏二强 蒋剑韬 翟庆喜 董书兵 卓国森 陈辉 张健 李鹤 冯崇利 屈金 夏天 张弦 许群波 吕绍藩 陈宏践 吴青峰 吕学晶 吴德灏 宿志鹏 王浩 马文甲 谢国发 程辰 罗幻 王轶男 王海同 刘佳婧 占研
我们荣幸的宣布:壹美美术馆新展《南来·北往——中国当代学院雕塑邀请展》将于2020年10月30日下午16: 30正式开幕。展览由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壹美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承办。
此次展览是根据两所院校历年来的雕塑教学及创作成果而举办,意图通过45位专业教师和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和清华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学统与特色。展览主题“南来·北往”包含了几对概念:“南”与“北”、“来”与“往”、“学院”与“当代”、“具象”与“抽象”,重点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学院雕塑教学、雕塑的空间与时间、雕塑与科技的融合、雕塑的本体语言等问题。这将会是南北雕塑艺术风格文化的一次碰撞与交流,更是文化艺术届的一场盛会。
本次展览开幕前,在批评家孙振华教授的主持下,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师,将以“中国当代学院雕塑的教学、创作与交流”为主题,就“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雕塑教育与国际交流”和“教师与艺术家双重身份下的雕塑创作”两个议题进行发言,探讨学院雕塑教育与创作的最新动态。此次展览日期为10月30日至12月6日。
为什么要南来北往
学术主持:孙振华
“南来·北往”是中国当代学院雕塑邀请展的名称,自古以来,也是中国文化流变迁徙的基本主题。
钱穆先生说,中国历史上最强、最富的时期,当数汉唐。那个时候,中国的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到东晋永嘉之乱,往南移动,扩及长江流域。不过,唐代以前的皇帝,各种大家,十之有九都还是北方人;唐代宰相,只有一个张九龄是岭南人。安史之乱以后,文化中心进一步南移,到宋代靖康之乱,宋室定都临安,这一南移过程基本完成。
中国文化的迁徙移动正好和欧洲是相反的。欧洲是逆流而上,从小地面向大地面,从温带向寒带扩展。中国则是逆流而下,遇到大乱,就往新地方跑,从北方往南方跑。到明清时期,剧情完全反转;清乾隆十八年统计,天下粮食,南粮8分,北粮2分;桑蚕在早期也是北方发达,到明清则转为南方……
近代以来,中国南方沿海得现代风气之先,携新文化一路向北;伴随这个过程,中国文化又不时反观自身,寻根问祖,于是,积淀深厚的北方文化也不断施展自己的影响力,形成了南来北往,异常活跃的局面。
倚据这个大背景,再看广州美院和清华美院之间的雕塑展览、交流,自然就显现出了一番特别的意义。
广美雕塑在中国是一个响亮的品牌,令人不可小觑。它的谱系、文脉传承有序,层次井然。它既有沿海地区开放、包容、活跃的创新品格,又一直恪守学院本色,注重雕塑的本体和基础,不失严谨和扎实。广美雕塑自新中国以来,特别在雕塑走向社会,走向公共空间方面,在国内领一代风气之先。近年来,广美雕塑招贤纳士,吸引了各名校的青年博士的加盟,使得它蓄势待发,来日可期。
清华雕塑的基础是原中央工艺美院特艺系的装饰雕塑专业,并入清华大学之后,依靠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办学优势,招揽各方名家,现已脱胎换骨,发生了巨大改变。尤其是清华雕塑借助清华大学强大的科技实力,在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创新上,在科技手段在雕塑的运用方面抢尽先机。经过了一段时间磨合,整合多种来源和成分,清华雕塑目前初步形成了注重文化高度,注重传统的现代转化;注重具象造型,注重材料语言和制作工艺的基本特色。
时至今日,我不再认为在雕塑创作上,所谓地域风格,学院风格有多么重要;就作品而言,也不认为所谓南方和北方的差异有多么明显。
理由有二:其一,在一个全球化、信息化和资源共享的时代,所谓特殊风格和独门绝技的意义正在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开放的语境,共享的平台。由于知识来源和传播渠道的变化,“网课”、“线上”越来越普遍,这深刻地影响到了教与学的关系。张家弟子学李家,李家弟子学张家,这种现象实属正常。在创作上,老师未必强于弟子,弟子也未必不如老师的情况也不鲜见。其二,随着高校之间的师资流动,毕业学生的跨校际分配,早已打破了过去相对封闭,近亲繁殖的旧格局,传统的地域之分,南北之分,校际之分已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如此说来,那“南来·北往”展览的意义何在呢?
今天的学院交流展,目的不是为了强化和形成自己的所谓风格和面貌,而是通过展览和比较,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理念和价值观,探索自己的办学路径和方法,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和优势,这可能比简单地将自己纳入到某种创作类型,贴上某种作品标签是一项更有意义的工作。
学院终究是学院,对学院教师而言,他的创作不应该是完全由着性子来,他需要有说法,有理由;应该要求形成自己的系统、方法和上下文;作品的来龙去脉、呈现过程必须有迹可寻。
中国艺术院校的教师可能和欧美的学院不同,他们反而是最有活力,最有创新意识的创作群体,“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但是,个人的拔尖和突出是否意味着整体强大和优秀?这倒未必。
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教学团队集体展览的意义,不单单是彰显杰出的个人,更重要的是整体的素质和优势,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呈现它的“学统”。
什么是学统?它是一个教学团队经过磨合和积淀,由于培养目标、历史传统、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所处的地域、学术环境、理论基础、市场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在价值观、审美观、方法论相互认同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学术共同体。
事实上,我们观察一个学院,看它是不是成熟,就看它具有怎样的“学统”。学统的成熟意味着,以某些有代表性的,有影响力的名师为中心,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术特色和教学范式,具有知名的学科品牌和研究成果,在业界具有公认的学术影响力和声誉。
这当然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目前,广州美院雕塑和公共艺术学院和清华美院雕塑系正好处在代际的交替之中,人们对他们的认识更多还是过去形成的印象。在今天,特别是在一代新生师资力量介入之后,这两个正在磨合、调整期的教学团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期待呢?这也是这个展览的意义所在。
我们所关心的还有,在展览之后,通过观摩、比较、学习,这两个学院会得到什么启示,它们的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是对本次展览另外的期待。
前些年,我曾经自诩,国内十大美术院校的雕塑教师基本都认识。现在看来,应该收回这句话了,在这个展览中,出现了几个陌生的面孔;展览还出现了几代师生同堂的情况,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从过去和现在的思考线索,这对于建立学术共同体来说,应该是不可或缺的。
“南来·北往”,这个展览的意义将在未来的日子里得到越来越清晰的呈现。
孙振华 中国美院博士生导师;四川美院、湖北美院、上海美院特聘教授。
研讨会、开幕式在线直播
研讨会与开幕式将线上线下同步举行,直播时间分别为2020年10月30日13:30和16:30,请扫描二维码进入直播页面观看。
雅昌艺术头条
研讨会直播
展览开幕式直播
在艺APP
研讨会直播
开幕式直播
长按图片,点击识别图中的二维码,进入直播页面即可观看直播。
主办单位:
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北京市海淀区壹美美术馆
广州美术学院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雕塑系
学术支持:
中国雕塑学会
指导单位:
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
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
支持单位:
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
协办单位:
北京中关村永丰产业基地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实创亿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北京仲量联行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支持媒体:
海淀区融媒体中心、西北旺融媒体中心、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APP、在艺APP
参与活动:
第十七届海淀文化季“家国情千帆共舞 中关村万众欢歌”
壹美美术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壹号,由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位于中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科技条件最为雄厚、科技研发成果最为丰富的中关村科学城。
壹美美术馆为民办非企业公益性美术馆,成立于2019年,总体面积约4000平米,共有三层,一、二层为展厅,三层为研讨办公区,集合了展览、收藏、理论研究、艺术出版、衍生品开发和公共艺术研究等部门。壹美美术馆以科技和艺术结合创新为定位和目标,力求通过科技视角,持续而全面的展示和梳理中国当代艺术成果,推动当代艺术的研究和发展,为科学家和艺术家交流搭建平台,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并且开展相应的公益公共艺术活动,为中关村科技城北区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文化空间,成为一个专业而系统的美术馆体系。
开馆时间:10:00-16:30(周一闭馆)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清路中关村壹号
壹美美术馆
向公众免费开放 欢迎大家有序观展
禁止携带食品饮料入场
敬请期待壹美美术馆更多活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