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最可爱的人丨固原老战士讲述抗美援朝往事

固原发布
2020-10-26 18: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年前,宁夏固原有一群热血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亲眼见证了保家卫国的浴血奋战。如今,他们已是耄耋老人,依然清晰记得激情燃烧的岁月:“有国才有家,正因为我们去抗美援朝了,才有如今太平日子可以过。”

过江上战场

1949年的春天,西吉县白崖乡旧堡村村民马彦龙参军了,成为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的一个“新兵蛋子”。

在奔赴朝鲜的路上,马彦龙所在的队伍曾短暂驻扎在辽宁省和吉林省,被敌方飞机投弹炸毁的大楼和空无一人的街道,刺痛了每一个志愿军的心。 “毛主席说得对,抗美援朝的真正意义是保家卫国。”马彦龙和战友们下定了保家卫国的决心。

1950年10月19日晚,马彦龙穿着一双黄胶鞋,扛着一把汉阳造七九步枪,背着铺盖卷和少得可怜的干粮,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成为第一批奔赴朝鲜战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新生的中国,战斗装备相对落后,战士们没有好枪,更没有多余的子弹。马彦龙的老七九,每次只能上5发子弹。“供给够的时候,每个人能发20多发,物资紧缺的时候,三四发也给。”所以马彦龙要格外省着用,不能浪费一发子弹,还不能让枪离身,“命在枪上挂着,人在枪在,不敢分离。”

为了不暴露目标,躲避敌人轰炸机密集投下的燃烧弹,部队昼伏夜出,更不敢生火做饭。饿了,就抓一把炒面嚼几口,渴了就吃雪。当主要交通线被炸毁,物资无法及时供应的时候,雪也是充饥的主要“粮食”。

马彦龙到朝鲜的时候,正是天寒地冻的季节。严冬伴着暴风雪横扫朝鲜大地,夜间最低气温可骤降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为了不被敌人发现,马彦龙和他的战友们,常常在茫茫雪野中匍匐前进,单薄的棉衣不足以抵御寒冷,志愿军战士们被冻得四肢都失去知觉,马彦龙的双腿因此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时常疼痛难忍。

马彦龙总共参加过三次大的战斗,每次都会失去一些战友。温井战斗的时候,他失去了像大哥一样照顾了他许久的甘肃籍战友芦雄。提起这些,已经92岁的马彦龙还是红了眼眶:“志愿军都跟亲兄弟一样,彼此帮助,相互照顾,失去他们的时候,我什么也做不了,只能一边流眼泪一边继续战斗。”

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军发起进攻。也是在这次战役中,马彦龙右腿被炮弹炸伤。当时他已经被冻得毫无知觉,根本没有察觉到自己受伤。直到大半个身体被血液浸透,濡湿的触感传来,脑袋也因为失血过多发晕,马彦龙才发现自己受伤,被医疗队抬到后方救治。

“我很幸运,经过医疗队全力抢救,活了下来,而有些人,却长眠于异国他乡,再也回不了祖国和家乡。”马彦龙长叹道。伤治好后,马彦龙再次回到了战场。“我当时想的是,就算把命留在那里,仗一定要打。”由于寒气侵袭,再加上受了伤,马彦龙的腿疼到难以行军,被派到俘管处看俘虏。

俘虏来自“联合国军”的16个国家,大都是个头很高的欧美人,且数量多,马彦龙得一动不动盯着,眼珠子一秒都不能离开俘虏。“他们的军靴里藏着一些小刀什么的,会找准一切机会反攻,稍不留意,可能就会逃跑。”

1953年7月,美军签署了协议撤离朝鲜,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部分志愿军也随之撤离,马彦龙便是其中一员。“我是带病回乡,那时候眼睛被炮弹的余波冲花了,腿一直疼,先在兰州治疗了一段时间才回来的。”回乡后的马彦龙因为腿部受伤、受寒,断断续续卧床一年。1956年他成了旧堡村村会计,之后又当选副支书,在基层奋斗了整整30年。

十九岁走上战场

与马彦龙不同的是,家住固原市原州区东海宋家巷的马瑞岐并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而是在战事吃紧的时候被临时收到了志愿军的队伍里。“大概是1951年的5月,志愿军来咱们固原动员招人,当时报名参加的人可多了,几辆大卡车拉着,浩浩荡荡出发了。”如今88岁的马瑞岐对参军的过程和时间已经模糊,却记得出发时那宏大的场面。

“当时的口号就是保家卫国,打倒美国野心狼。”怀揣着为祖国而战的一腔热血,马瑞岐参加了一个月的集训后便上了战场。当时的条件比战争初期好了许多,干粮虽然还是以炒面和饼干为主,但至少有的吃。身强力壮的马瑞岐,还分到了一把转盘机枪,远远地对着敌人扫射。

“白天我们在山里或者防空洞里睡觉,晚上就行军,敌人武器装备比我们全,不能硬碰硬。”夜行40公里是常有的事儿,当然白天睡觉也不能踏实睡,得坐着睡,还得轮番换岗放哨。

马瑞岐上战场的时间其实并不久,在逼近仁川的一次战斗中,他被敌机炸伤,嘴巴和左臂受伤,被送回吉林治疗修养。“我在医院一躺就是好几个月,医生大夫给我缝合嘴上的伤口。”马瑞岐说着,摸了摸自己的上唇,那里还有一道明显的疤。

等马瑞岐准备重回战场的时候,三八线以南战事结束,准备签订停战协议,他可以复员回家了。就这样,倔强的马瑞岐拒绝了医疗队给他开具的残疾证明,于1953年回到家乡。

现在,马瑞岐每月都能领到国家补贴,逢年过节还有人探望。“就在前几天,退役军人事务局还给我们送来了3000元钱的慰问金和一枚抗美援朝70周年的纪念章。”尽管被炮火冲击过的双眼早已视力模糊,马瑞岐还是拿着那枚纪念章摸了又摸。

王栋臣渡河送信

在战场上,要有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也要有后勤人员和医疗队员,更少不了传送消息的通讯员,每个岗位,每个环节都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王栋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重四团三连的一名战士,于1951年10月奔赴朝鲜战场。先后参与了五圣山、上甘岭、金城等五次战役,主要负责后勤供应、保卫以及通讯工作,很多重要消息都经过王栋臣传递了出去。

1952年5月,王栋臣必须将敌机将袭击杨德火车站这一消息送出去。当时唯一能过河的桥被炸断了,为了不让信被溅湿,他只好把信扣在帽子底下,用枪杆测河水的深浅,冒着生命危险将信完整送到火车站,才没有耽误战情。

同年7月份,王栋臣负责保卫电台时,连日的阴雨造成山体滑坡,恰好他上哨位换岗,躲过一劫。那次11个战友牺牲了,只有班长被王栋臣从泥里挖了出来。1957年4月,王栋臣复员回到彭阳县小岔乡榆树村。

“一九五三年一月立三等功一次、一九五三年六月立三等功一次、一九五四年四月立三等功一次、一九五五年二月立三等功一次”。泛黄的“中国志愿军立功证明书”上记载着王栋臣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功勋,“我这些勋章都是战友们用生命换来的,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光……”说着,89岁的王栋臣浑身使劲站了起来,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表达他对逝去战友的缅怀。

日记里的援朝建设

1957年,帮助朝鲜恢复建设的换防军队出发了。多年战火让朝鲜一片废墟。这时志愿军就是最好的建设力量,他们帮朝鲜人民修好了铁路,建造了房屋,恢复各项工程。

29岁的张铭芳就是这时来到了朝鲜。

没有了战火侵袭,朝鲜大街上平和了许多,但战争留下的残垣断壁依旧触目惊心。“铁路两旁,战争留下的创伤随处可见……”1957年12月5日,一到朝鲜,张铭芳就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记日记是张铭芳上学时就养成的习惯,从用宣纸、水笔竖着写,到用笔记本和钢笔横着写。张铭芳自己都记不清记了多少本日记,支援朝鲜的四个月时光,也被他用笔记录了下来。“我所在的部队,主要是帮助朝鲜人民修理战争期间损毁的桥梁和公路,顺带着排排雷。但是我本人很少参与,我主要是做文书工作,处理一些文件,做做会议记录什么的。”在那个文化人稀缺的年代,大专毕业的张铭芳被安排在需要写字的岗位上,见证了帮助朝鲜重建的历史时刻。

1958年3月,春天到来的时候,张铭芳所在的第二野战军10军28师83团就要离开了。朝鲜人民热情举办了欢送晚会,志愿军无论到哪里都被群众围住欢送的场景也被张铭芳写进了日记。“我很庆幸我认识字,会写字,才能把这些珍贵的历史画面记录下来。”直到现在,已经91岁高龄的张铭芳依旧保持着记日记的习惯。

张铭芳从朝鲜回来后,恰逢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张铭芳在甘肃稍作休整后,直接来到固原工作。从县委到县政府,从企业到地方,张铭芳就像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最后到了当时的固原广播站,一直干到退休。”张敏芳笑着说。

作为一名老党员,张铭芳始终坚持党性,每逢国家有难,他都要捐一笔不小的钱款,还时常关注一些爱心基金,帮助一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今年疫情期间,他还一个人搭乘公共汽车到红十字会给武汉捐款。

固原市人民医院的前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531医院

固原人都说固原市人民医院大夫看病看得好,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前身是从朝鲜撤回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531医院。90岁的雷颖异离职前曾任固原市人民医院医务科长。“我们1957年去的时候,朝鲜处于停战状态,和平环境下,没有战场伤亡,我们主要收治各换防部队的传染病和内科病人。”雷颖异回忆道,由于战争时期美国曾在朝鲜搞过细菌战,医护人员到达后,主要任务是防病。

“我们从国内拉了一整汽车的大蒜,到了以后加工成蒜泥、大蒜汁,给患病人员灌肠,一个疗程一星期,天天灌,一周以后,肠炎、痢疾都可以痊愈。”当时医院里有68个医护人员,接收各种各样的病人,医护人员整天待在医院里,护士12个小时轮换值班,工作忙的时候,就得连轴转。

1958年4月,531医院接到上级命令从朝鲜撤回。医院搭专列跨过鸭绿江,5月4日到达兰州稍作休息后,5月8日整建制集体转业到固原。

“当时的固原没有一个像样的医院,我们来了以后,这里相当于有了一个大一点的正规医院。我们不仅带来了60多名医护人员,还带来了显微镜、手术器械包、从朝鲜战场缴获的美制匹克式30毫安X光机,还带来了固原历史上第一辆救护车。”来固原的62年里,山西籍大夫雷颖异见证了固原市人民医院的发展与变迁。“现在的固原市人民医院已经是宁南山区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社区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为周边地区200多万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一想起这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的一份力,雷颖异就生出许多自豪。

雷颖异退休后,又被返聘回医院,返聘结束后,才真正过上了属于自己的小日子。约两三好友去古雁岭和东岳山爬爬山、散散步,看见美丽的景色用手机拍两张照片,灵感来时,再写两句诗。“我从退休后开始写诗,如今已经写了3000多首了,最近的一首写于10月16日。”说着雷颖异拿起了自己的智能手机,把他写的诗展示给记者看,眉眼里尽是开心的笑。(王玉平/策划 樊帆 李霞霞/文 杨涛 杜银双/视频)

来源:宁夏日报

原标题:《最可爱的人丨固原老战士讲述抗美援朝往事》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