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京创新名城建设三年记: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含新量”高
作为东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5年、10年乃至20年之后,南京拿什么和其他城市竞争?面对这个“金陵之问”,几年前,南京笃定地给出了结论:创新是引领南京新一轮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10月27日,“十三五”成就看南京系列发布会首场聚焦“创新发展”。南京官方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亮出了南京“十三五”期间特别是近三年创新发展的成绩单。
按照南京官方的说法,三年来,当地创新治理结构实现“南京新变革”,一室一中心(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和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成为“南京新标志”,多维创新要素融入“南京新生态”,创新指数跑出“南京加速度”。
至此,一座曾在公众印象中“低调不张扬”的城市,不断刷新了媒体的“曝光度”,基本实现了让创新成为城市最显著的标识的目标。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南京综合排名由2017年的全球第94位跃升到第21位。
上半年GDP跻身全国十强的“含新量”
长期以来,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江苏省的省会,一直被“首位度不高”、“存在感不强”等标签困扰。
不过,随着三年来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推进,南京步入了近年来少见的加速期。哪怕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南京也一路开挂,屡创佳绩。
今年一季度,南京GDP总量3247.41亿元,同比增长1.6%,成为疫情冲击下GDP万亿级城市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城市。
上半年,南京全市GDP总量6612.35亿元,同比增长2.2%,超过天津、武汉,跻身全国十强,实现了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首次进入全国前十的历史性突破。
这份“破天荒”成绩的“含新量”,同样值得关注。
据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吴瑕介绍,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5年2.95%提高到2019年3.32%。
高新技术企业在5年间增长了三、四倍,由2015年的1273家跃升至2019年的4680家,预计今年底将超过6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均实现大幅增长。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5年的33.1件,跃升至2019年的69.3件,使南京成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
企业的涌现、科技的加持,让产业也保持了一定的爆发力。数据显示,2015年南京高新产业产值为0.81万亿元,2019年增至1.15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11.5%。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新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规模持续保持江苏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南京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提升。据吴瑕披露,南京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从2017年21.3万人,增加至2019年近40万人,累计集聚了8名诺贝尔奖、图灵奖得主,115名中外院士纷纷到南京创新创业。
“创新名城”迎来收获期
上述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得益于南京卯足劲推动“创新名城”,致力于把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位置。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7年,当年,南京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将“创新名城、美丽古都”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定位和新愿景。
从2018年开始,南京连续三年将新年的“第一会”和市委“一号文件”聚焦“创新名城”,为创新立起了“风向标”。
另外,南京还在全国率先组建实体化运作的市委创新委,加强对创新的顶层设计,发挥创新委统筹协调督查推动作用,解决创新工作“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问题。
长期以来,拥有53所高校、80多万大学生、80多名“两院院士”的南京,如何将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沉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勃兴、城市增长的动力,成为一道待解的难题。近三年,南京在推动“创新名城”建设过程中,探索把新型研发机构落地作为撬动上述难题的“支点”。
新型研发机构通过人才持大股、市场话运作、职业经理人,激励调动高校园所、科研人员面向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培育创新型“老母鸡”,打通科技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南京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超6000家,创造的专利总数达6865个。
“(新型研发机构)使成果转化更加顺畅,科技产出更加丰富,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有效打通学科群到产业链、专业链到产业链的通道,为创新名城建设培育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南京市委创新办专职副主任陈为生介绍说。
在创新名城建设中,南京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技术攻关和源头创新。陈为生表示,南京重点围绕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和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打造自主创新高地,目前已成功取得5G毫米波相控阵芯片、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微界面强化反应、化工废水“零排放”等一系列重大成果和技术突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