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眼前出现800万尾蚂蟥是什么感受!丨记者带你看看冰城“虫谷”秘境

2020-10-27 08: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你在江河里见过零星的蚂蟥了吧,有没有想像过数百万只出现在眼前的盛况?五常市营城子乡南土村就聚集了800多万尾水蛭——这里是大型水蛭养殖基地,养殖水域面积约100亩,眼下这些人工养殖的蚂蟥进入了收获季。当地为什么要养如此多的蚂蟥?从不吸血的它们靠什么维生?跟记者一起探秘冰城“蚂蟥集中营”。

水蛭生存,其实可以不用吸血

没错,养殖蚂蟥的最终用途是为了制药。该养殖基地全名为哈尔滨普方药业饮片有限公司水蛭养殖基地,去年刚刚建立,种源来自南方。该基地相关负责人曹成经理介绍,这里养的水蛭学名叫宽体金线蛭,是制药最常见的品种,基地里养的水蛭全部用来制药。

蚂蟥学名水蛭,在人们的印象中,这是一种靠吸血维生的水中生物,其最令人厌恶和害怕的特性,就是吸血。一旦附着在人畜的身上,不声不响,无痒无痛,当发现它的时候,它已吸得“肠肥脑满”,肉身滚滚,并隐隐透出一种暗红色来,看着甚是恐怖。更恐怖的是,它吸附在皮肤上,还会将头部钻进皮肉。

但在冰城养殖基地里长大的水蛭,终生以泥螺和漂螺为食物。开春后,养殖场里刚刚孵化出来的水蛭宝宝要在温室大棚里避寒,“一日三餐”开小灶——吃漂螺。漂螺是一种体积非常小,漂浮在江河里的螺类,这些漂螺饲料主要从河北购进的。当水蛭宝宝长大一些后,天气变暖,就可以投放到室外养殖池里放养了,这时它的菜谱也从漂螺变成了常见的泥螺。

想看虫谷秘境?天黑后就可以

南土村水蛭养殖基地并未与松花江相连,而是通过在陆地上挖建诸多大水池建立。所以,公众根本不用担心养殖的百万水蛭逃跑游到松花江里吸游泳者的血。

养殖的水蛭居住面积很紧凑,平均1亩地水池中大约有1万尾水蛭。所以当人身处水蛭养殖基地的水池中央,想想四周有800万尾的水蛭聚集在你周边,都会有一种盗墓小说中虫谷秘境的错觉。不过实际上,白天在养殖池中往往看不到很多水蛭,因为水蛭不太喜欢强光,它们在白天一般会躲在阴暗处,但到了夜晚,用水电向池子里一照就会发现密密麻麻的水蛭在水塘里。因此,内心强大的人想感受虫谷秘境的异景,可以等到夜晚,用手电照着看。

“吸血鬼们”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与野生水蛭相比,养殖基地里的水蛭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从一出生它们就被精心的照顾。由于小水蛭怕冷,哈市春季气温又偏低,水蛭宝宝会被请进保温大棚的里居住,稍微长大后再移居到室外的水池。为了让水蛭健康成长,养殖工人还会给水蛭投放补钙制剂等营养物质,主要目的就是补充营养。同时,养殖者还会给水蛭投放清理肠道的制剂。因为养殖的水蛭以泥螺为食,为了防止水蛭泥螺体内的细菌造成水蛭拉肚子,要经常为其清理肠道。

“由于水蛭成体怕热不怕凉。南方夏季气温过高,哈尔滨气候凉爽,在哈尔滨养水蛭相对于南方而言成活率更高,”曹成补充道,野生水蛭可能存在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作为医用药材时可能不符合质量要求。人工养殖的水蛭制药的一大优势是,可以从源头把控,避免水蛭受到重金属污染。

水蛭的吸血“特长”,是治病良法

水蛭吸血的特性可以为人类所用。曾有国外的医疗团队用水蛭放在断指重接的伤者指尖吸血,有效地让重新续接的手指血流恢复畅通。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水蛭分泌的一种物质在抗凝血、抗栓塞方面作用显著,是活血祛瘀的良药。水蛭中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水蛭素”,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强的天然凝血酶抑制剂,可有效地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血液循环,增强组织血管的供血。此外,其还有抗肿瘤作用。

哈市养殖水蛭的生长周期约4个月,幼苗从五六月份生长,到10月份成体即可收获。在收获季,基地里数百万条水蛭被用铁丝串起来放在阳光下暴晒,场景尤为震撼。当这些水蛭被晒干后,就会进入加工流程。水蛭干会被磨成粉末,之后可加工成中药饮片,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目前,我国以水蛭配成的中草药方有上百种,用水蛭配制而成的中成药也有30余种。正因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水蛭的身价自然不菲。目前干水蛭的市场价格每斤大约在600元至700元。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霍亮

原标题:《眼前出现800万尾蚂蟥是什么感受!丨记者带你看看冰城“虫谷”秘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