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负面情绪之下,为什么会买买买?丨冲动消费
原创 时差大叔 心理0时差
“借我点钱可以么,最近手头不富裕。”很久不联系的一位朋友,发来微信。
大叔很奇怪。我记得她之前从不借钱,并且每个月都能存下钱。
我立刻回复她 “怎么了?”
“被分手很郁闷,控制不住剁手,花呗的最低额度也还不起了,没办法只能找你了。”
给她转完钱之后,我意识到,她陷入了 “补偿性消费”。
当我们因需要和愿望没有满足,感到沮丧、难过时,消费可以作为一种 “补偿” ,让我们感觉更好。
例如:
考试没考好,买块甜品吃,也能获得快乐;
被老板骂了,下班买身好看的裙子,同样能获得价值感。
“补偿性消费” 几乎每个人都有。它能让我们心情更好,但有时也让人经济窘迫。我们常说说要理性消费,可大叔今天想告诉你 “偶尔的冲动消费,能改善情绪和生活体验!”。
01
负面情绪之下,为什么会买买买?
Bonezzi 认为,我们实际的自我,和理想自我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造成不适感,而这种不适感可以通过消费来实现。[1]
简单来说,补偿性消费就是:通过购物,降低自己的自卑感。
例如,面试没通过,觉得自己没能力。回家路上买了身西服,会觉得自己更专业,下次应聘更容易成功。
更具体地讲,补偿性消费可以减少无力感与威胁感。朋友和我说的是:前男友瞎了眼,才会抛弃这么优秀的她。
可我知道被分手的她,本身就有些敏感,肯定会觉得自己不好。
我们在面对挫败时,肯定会有无力感,而消费能带给我们掌控感和力量。[2]
Galinsky 举了个例子,一个刚被降级的银行行长,比一个百万富翁,可能更需要一块劳力士手表。
百万富翁戴劳力士,可能并不会感到更有力量;而被降级的银行行长,却会感觉更强大。
不难理解,当我们对自己或生活感到无力时,往往想要增强控制感,而消费是最快速简单的方式。
朋友最近疯狂买衣服、化妆品、口红,可能是想告诉前男友“她过得很好”,更重要的是她想告诉自己 “我的生活没乱,还可以掌控!”关于威胁感,Rucker 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3]
参与者被分为两组,参与完成 “虚拟智力感知游戏”。告诉一组参与者,他们的智力感知差,另一组正常。然后询问参与者,是否愿意购买词典(提升智力有关产品)。
被告知智力感知差的参与者,感觉受到威胁,更愿意花钱购买词典。
再说一个我的亲身经历。
最近两年和母亲聊天时,她常常会问我 :“你看我是不是又老了?上次同学聚餐他们满脸的皱纹。”
“我妈多年轻啊,正当年!”,大叔总这样回答。可我知道,她是真的怕老了。
作为会计,她消费从来都是精打细算。可这几年,她每年居然会花将近 10 万元做美容,有时明知美容店员在忽悠,也愿意上当。
美容能多大程度减少母亲的皱纹?我不知道。
可我知道能减少她变老的危机感。
大叔觉得朋友和妈妈都很可爱。两个很会管钱的女性,在心理不适时,很舍得为自己花钱。
消费或许不能解决问题,但它至少能给你力量。
02
偶尔 “非理性消费”,让你更幸福
大叔朋友看着自己的花呗和信用卡,估计在想 “失恋难,剁完手生活更难了。”
可当她在淘宝下单、商场刷卡时,内心可能暂时从失恋的痛苦中脱离,获得快感。
这是补偿性消费中的冲动消费。它能满足一个人的享乐需求、娱乐需求、体验需求,获得情绪的高涨。[1]
提起冲动消费,是不是就一定要抵制呢?
我们换个思路。
朋友失恋了,想购物以缓解情绪。她根据收入与存款,给自己准备了一笔 “冲动消费资金”,比如 5000 元,这些钱花了也不会影响生活。
在这个额度下,她可以尽情地冲动消费。这样既缓解了情绪,又不会让自己陷入 “金钱危机”。
在 “消费主义” 盛行的时代,理性消费很重要。不过偶尔允许自己的 “不理性消费”,会让自己有更棒的体验。
大叔上大学和一个女生第一次约会前,花之前攒的钱,给自己买了双 1000 多的 “战靴”,找 Toney 老师做了个发型。大叔和那个女生已经很熟了,自己的鞋和头型并不会让对方更喜欢自己,却感觉自己更有魅力了。
这种包装自己的 “炫耀性消费”,会让人觉得社会地位提升,别人更喜欢仰慕自己。[1]
它并不理性,大叔没变得更好,女生也没因此更喜欢我,但却给了 “我很好” 的感觉,让我约会表现得很好。
在不影响生活的前提下,偶尔的非理性消费,可以让我们更幸福。
03
购物前弄清消费需求
听到大叔说 “非理性消费”,可以缓解负面情绪、带来力量、让自己感觉更好。你默默地打开了淘宝,衣服、包包、鞋子、口红等等,通通加入购物车,就等双十一结算,真爽!
Stop!
大叔不想你双十一过后,回来举报这篇文章。更不想你买完东西愧疚,觉得不值,甚至陷入财务危机。
大叔建议你在购物之前,想一想自己的需求、消费动机。上次冲动购物后,你是不是很困惑,明明自己并不需要,当时怎么就下单了呢?
在消费时,我们的情绪很容易被商品调动,看到一件衣服或鞋,想到自己穿上有多漂亮,又看了看折扣,就满怀期待地下单了。
我们很容易将 “情感需求” 与 “实际需求” 揉在一起。明明因为情感需求购买,却要合理化成实际需要,往往就会后悔。
在购物前,可以想想自己花钱要满足 “情感需求” ,还是 “实际需求”?
如果希望用购物改善情绪,或奖励自己,设定个消费限额,就可以冲动地买买买。即使买回来不需要、不喜欢,也不用后悔,我们就是要——通过购物体验获得好心情。
如果是实际需求,就可以耐心挑选,买到性价比更高、更喜欢实用的物品。
冲动地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理性地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把钱花得最值最爽。
写在最后康德说:所有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
但是我觉得,完全感性容易让生活陷入灾难,纯粹理性又让生活缺乏趣味。
消费这事儿也一样。
不妨在即将到来的双十一,给自己准备一笔 “冲动资金”,在限额下让自己冲动地买买买,犒劳下辛苦了大半年的自己。
你的美好,值得偶尔的冲动消费。
点个在看,用有意识的 “冲动消费” 给自己加满油,再前行!
世界和我爱着你 ~
- The End -
References:
[1]Koles, B., Wells, V., & Tadajewski, M. (2018). Compensatory consumption and consumer compromises: a state-of-the-art review.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34(1-2), 96-133.
[2]Kim, S., & Rucker, D. D. (2012). Bracing for the psychological storm: Proactive versus reactive compensatory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9(4), 815-830.
[3]Rucker, D. D., & Galinsky, A. D. (2008). Desire to acquire: Powerlessness and compensatory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5(2), 257-267.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