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豆瓣9.9分神作背后的男神,终于不再低调

2020-10-26 12: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鱼叔 独立鱼电影

有这么一位英国男神。

他的电影,长期霸占豆瓣榜单。

拿到过9.9的最高分,很少有低于9分的作品。

而他本人,也帅到评论区满屏尖叫。

但是,国内却很少有人记住他的名字——

大卫·爱登堡。

大卫·爱登堡是谁?

博物学家、探险家、旅行家。

世界最知名的电视主持人之一。

《蓝色星球》《地球脉动》《冰冻星球》等等经典纪录片都出自他手。

被尊称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

他推动了各种先进摄影技术在纪录片中的运用,是首屈一指的幕后功臣。

与莎士比亚、牛顿等历史名人共同入选「最伟大的100位英国人」名单。

60多年来,爱登堡一直亲自带领团队制作纪录片。

为此,还拒绝了BBC最高管理者的offer。

他翻山越岭,上天入地,与无数野生动物亲密接触,记录大自然的伟大奇观。

近40部作品,部部精品。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看过,并为之震撼。

在这漫长的旅程当中,他发现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严重威胁到全球的生态环境。

在无比痛心和担忧之中,年过九旬的爱登堡依然不肯退休,继续为环保事业奔走。

如今,94岁高龄的他献上最新力作。

这次不同以往,是一部「传记片」。

他面对镜头,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醒言——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David Attenborough: A Life on Our Planet

虽被归类为传记片,但实际上依旧是一部自然纪录片。

对年轻人来说,这二三十年来也许从未去留意生态环境问题,甚至已经习以为常。

但对于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大卫·爱登堡来说,他的一生,就是亲眼见证地球被人类毁坏的一生。

这部纪录片,是他对人类种种罪行的证词。

上世纪30年代,爱登堡还是个孩子。

那时,世界人口还只有23亿,荒野面积超过六成。

人们的生产技术还很有限,对自然的利用和破坏少之又少。

他常常去家附近的一处铁矿石厂「寻宝」,总能捡到他最感兴趣的化石和矿石。

探索自然的兴趣,就在这个阶段生根发芽。

20多岁,他的主持事业刚刚起步,刚好赶上全球航空业飞速发展,开始飞到世界各地录制节目。

他着迷地看到,地球上似乎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未经开发的荒野。

有闪闪发光的海滩。

郁郁葱葱的森林。
广袤无垠的草原。
此情此景,令他心驰神往。

二战后,科技加速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大家都对未来充满希望。

并没有人停下来思考:这样的生产生活,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此时,世界人口已经增加到30亿,大气碳含量增加,荒野面积缩减。

尽管环境污染已经出现,但人类还没有料到,有朝一日会拥有威胁大自然存亡的能力。

60年代,爱登堡来到了西非的塞伦盖蒂,当地语言意为「无边无际的草原」。

刚到这里的时候,周围还没有一只动物。

但第二天醒来,就会看到100万头角马,25万头斑马,50万头瞪羚。

几天后,它们又消失在了地平线上

就像是被这片巨大的草原吞掉了一样。

因此,人们一直深信,这片草原是无边无际的。

然而,两名科学家指出了事实。

他们乘直升飞机追踪兽群,证明草原也有边界,而兽群必须要有大面积的健康草地才能生存。

否则,兽群就会灭亡,整个生态系统也会瓦解。

道理很简单:

草原绝非无穷无尽,而是有限的,必须要进行保护。

几年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这一观点。

这是因为,人们看到了一张照片:

阿波罗火箭升空,人类首次在太空中俯瞰地球。

我们的地球,看起来既脆弱又孤独。

原来,就是这样一颗小小的蓝色星球,承载了全人类的生息。

这张太空照片,彻底颠覆了所有人的想法。

地球家园也不是无穷无尽的,人类终究要受到这个有限自然界的约束。

然而,环境生态的破坏却并没有停下,反而日渐加重。

爱登堡发现,自然纪录片,越来越难拍了。

70年代后期,他为了拍摄纪录片《生命的进化》,拜访了39个国家,走过250万公里,记录了650个物种。

与刚工作时相比,有些动物变得越来越难找到。

由于非法盗猎,非洲中部森林的大猩猩只剩下了300只。

人们每年砍下150亿棵树,致使红毛猩猩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

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大海看似深不可测,但资源也非常有限。

渔船捞走了海中90%的大型鱼类。

大量的鲸鱼被成群结队的捕鲸船残杀,全世界的蓝鲸只剩下几千只。

海洋食物链循环开始陷入不平稳状态。

珊瑚礁大量白化、死亡,海洋无法再吸收人类排放的多余热量。

大气层碳含量,在200年内达到了火山喷发100万年的分量。

全球平均气温,比爱登堡出生那年高了1摄氏度,变化速度超过了过去一万年内的任何时期。

看到这样的变化,他忍不住感慨:

如今的地球已经被人类主宰,成了一个人类为人类经营的地方。

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野性」。

人类似乎已经与其他生物,以及自然界的行为准则彻底脱节了。

没有猎食者天敌,疾病也能得到控制,还研究出了如何按需生产粮食。

肆无忌惮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一切,不再受到任何约束和阻挠。

除非自己拦住自己,也必须自己拦住自己。

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爱登堡预测,人类的行为如果不加以控制,未来就会是以下图景:

2030年代,亚马逊雨林被大规模砍伐后,已经无法释放充足的湿气,退化成干燥的热带草原,导致大量物种灭绝。

夏季的北极将不再有白色的冰盖,反射到外太空的太阳能减少,进一步加速全球暖化。

2040年代,北极各处的冻土融化,释放出甲烷——

一种比二氧化碳威力强数倍的温室气体。

急速加剧全球气候变迁的速度。

2050年代,海水温度越来越高,酸性越来越强,各地的珊瑚礁死亡,鱼类大量减少。
2080年代,全球粮食供应面临危机,过度耕作使土壤变得贫瘠,传粉昆虫绝迹。

2100年以后,全球气温升高4摄氏度,地球大部分土地已无法住人,数千万人流离失所。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即将上演。

看上去仿佛灾难片里才会出现的画面,却是人类即将面临的现实。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悲剧到来?

爱登堡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片长,来分享他认为可行的补救措施。

首先,控制人口数量。

降低生育率,使世界人口尽早达到相对较小的峰值。

其次,更多地使用自然能源。

逐步淘汰使用化石燃料,仅仅采用取之不尽的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

第三,有组织地减少海产捕捞。

以太平洋岛国帕劳为例,每当察觉到当地鱼类储量缩减时,帕劳岛民就会自动自发地停止捕捞,全面禁止渔民在多个海域捕鱼。

这样,鱼种数量很快就会恢复正常水平,并且纷纷游往捕鱼区。

禁渔不但保护了海洋生态平衡,还提高了渔民的渔获,双赢的做法,何乐而不为。

第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参考荷兰,这里到处都是小型家庭农场,每户农民都是土地管理的专家。

不但节省了土地,还省下了大量的水,农药,肥料,以及碳排放量。

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如今它已是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

除了家庭农场,还可以开发更多潜在的种植空间。

比如城市的室内环境,甚至是在没有土地的地方,也能进行无土栽培。

同时,如果人们能够改变饮食习惯,更多地食用蔬菜水果,还可以节约下目前一半的土地。

最后是停止砍伐森林。

可以参考哥斯达黎加政府的做法,为地主提供补贴,鼓励他们回栽本土树木。

仅用了25年,被破坏的森林便恢复了原貌。

如果全球都能通过政策措施,恢复被破坏的森林。

那么重新长出的树,足够吸收人类活动释放到大气层中的三分之二的碳排放。

一切行动的重点不是拯救地球,而是拯救我们人类自己。

这是一场势在必行的自救。

大卫·爱登堡今年已是94岁高龄,本应退休,安享晚年。

是什么支撑着他到全世界奔走疾呼?

对环保事业、自然纪录片的热爱,只是一方面。

更直接的原因是,他有巨大的愧疚感。

这种愧疚感,源于作为人类的一份子,对地球母亲有愧。

当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时,我们无法袖手旁观,高高挂起。

因为每一个个体,都与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休戚与共。

假如说,从前我们对环保的认知太抽象。

那么今年的疫情,便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人们惊奇地看到:由于人类活动骤减,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动物上街的奇观。

湖水重新变得清澈,空气也更加清新。

当人类收敛行为时,地球便会展现出它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

现在开始做出改变,也许还不算太迟。

日本大街上的小鹿
圣地亚哥市区里的美洲狮

全文完。

原标题:《豆瓣9.9分神作背后的男神,终于不再低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