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秋天不去捡“垃圾”,白来人间一整年
原创 天冬 物种日历
秋天,我们会看到很多掉落在地的树叶、果实、种子等植物残骸。如果把它们收集起来,就可以制作成自然风的装饰品或小摆件。
秋天是捡“垃圾”的好时节,不如多出门走走,给自己家里增添一些装饰。图片:Pixabay这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礼物,所以,请尽情动手去收集吧!
树叶要怎样收集
秋季里最常见的收集,就是植物的叶片了,特别是一些树木的叶片。因为俯拾皆是,根本不需要专门去找,就能见得到。但就算是最常见的树叶,也需要经过一些简单处理,才方便收藏起来。
本文作者在杭州收集的秋叶。图片:天冬这有什么难的吗?不就是捡一片树叶,夹在书里头让它变干吗?小学的时候自然课都干过啊!
还真不这么简单。确实,把树叶夹在书里是最简单的处理方法,这样的处理,和植物学中制作“腊叶标本”的方法近似。
腊叶标本:将带有花、果的植物压平、干燥、定型,最后再固定在台纸上的一类兼具科研和科普展示用途的植物标本。
由于植物组织通常含有大量的水分,在长时间储存过程中,富含水分的组织很容易滋生各种真菌,导致霉变,因此,在腊叶标本的制作过程中,干燥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植物标本只有在干燥脱水过程中细胞死亡,才不会腐烂变质,能够长期保存。
经过风干和压制的树叶标本。图片:Neuchâtel Herbarium / wikimedia传统的腊叶标本制作方法,是将采集来的新鲜植物,夹在吸水纸之间,再用标本夹夹紧,通过不断的更换吸水纸和机械力的挤压,将植物组织中的水分吸出。但因叶绿素、花青素等色素遭受破坏,通常标本都会退色而变为黄褐色。
为了保留颜色,我们可以参考野外制作植物标本时的操作思路:快速烘干。在湿度较大的地区,制作植物标本时,会用瓦楞纸把植物夹紧,在对着瓦楞纸的空心的“楞”,用暖风机来烘干。这样做其实就是为了快速脱水。
褪色的腊叶标本。图片:Neuchâtel Herbarium / wikimedia如果在家里制作树叶标本,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
用餐巾纸或卫生纸等吸水性强的纸,把树叶两面覆盖好,在外面再用平整坚硬的物体夹紧。书、木板或其他板子均可,能购买到家庭用的小标本夹当然也没问题。之后,用吹风机在侧面吹热风。这样可以使树叶快速变干,保存颜色的效果会好一些。
当然,还有个经典的操作,就是制作“叶脉书签”。这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并且要基本的化学实验用具。
要选取较老而坚实的植物叶片,用碱性溶液煮或浸泡。这一步用食用碱(也就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钠,或二者混合,都可以。浓度和煮浸的时间,也要视不同的叶片而定,直到可以敲掉叶肉为止。
杂交鹅掌楸叶脉书签制作,先用碱性溶液处理,敲掉叶肉。图为敲掉一半叶肉的效果。图片:天冬之后将剩下的叶脉捞出,用吸水纸上压平,之后还可以染色。
染色步骤。图片:天冬无论是树叶还是叶脉,都可以放在亚克力相框中,或者用空白的幻灯片板夹起来,靠胶或缝制来封紧边缘,制作成更精细的摆件或工艺品。
叶脉书签完成品。图片:天冬什么样的树叶值得收集
总体来说,只要自己喜欢的树叶,都可以按上面的方法来收集,但太大或者含水量太多的叶片,可能会不合适。比如南方的面包树,或者华中以南常见栽培的八角金盘。通常人们喜欢找一些“彩叶”,例如在秋季变成红色、黄色、橙色等颜色的树叶。
八角金盘。图片:Orengi Harvey / wikimedia红色
最经典的红色叶片,包括黄栌、枫香、乌桕,以及槭树属的一些种类,此外红瑞木、银缕梅、红槲栎也都是红色的。
有一些例外,比如五叶地锦(五叶爬山虎)、火炬树、黄连木等种类,它们的叶片是羽状复叶,小叶很容易从叶轴上脱落,所以要收集的话,只能把小叶收集起来,连同整个叶轴一起收集的话,通常都会散架。
五叶爬山虎红色的叶片。图片:Pixabay黄色
黄色的叶片,人们最喜爱的可能要算是银杏了。鹅掌楸属的叶片,因为形状特殊,秋天也可能变为黄色或橙色,所以同样引人关注。另外一些杨属、槭属的叶片,也会变为黄色。
银杏金黄的叶片。图片:needpix橙色
橙色的叶片,常见的包括悬铃木属、七叶树属和一些栎属。我们常说的“法国梧桐”(通常是指二球悬铃木),有时候叶片会变成橙色或者褐色。七叶树虽然小叶会散掉,但在某几天里,橙色会非常耀眼,可以把小叶收集起来,在纸板上重新拼合。栎属的橙色,在北方通常是蒙古栎或槲树。此外,有些朴属植物,叶子也可能变为橙色。
欧洲七叶树橙色的叶片。图片:Pixabay不过,某一种植物在秋天里,可能因为所在地点不同,叶片是否变色也有区别。比如三角槭,在华东地区有可能变红,在华北可能只是变黄。此外,在不同的年份,同一地区的同一种植物,叶片是否变色也有所不同。
还有另外一种玩法,北方相对容易实现。就是在深秋时,有些植物在同一株上,不同叶片会出现从红色、橙色、黄色浅绿色、深绿色。将这些颜色一起收集,会很有意思。我在华北的山里,见过欧李出现过这种情况,北京城里的金银木,也有过多种颜色的叶片。
收集同一株植物不同颜色的落叶,并排成色轮,也十分好看。图片:Chris Glass / wikimedia其实除了收集实体的叶片,也可以收集叶片的照片。随身带着白纸或者白色塑料板,将叶片拍照后,经过后期处理,可以自己制作秋叶海报。
我自己更喜欢用这种方式来“收集”,之前制作过华北地区70种秋叶的海报,还用这些树叶制作过贴纸,在我的个人网店里都是很受欢迎的产品。
作者拍摄的华北秋叶图。图片:野风集果实和种子如何收集
在秋季,也有人喜欢收集植物的果实或种子。比如“橡子”,通常是指壳斗科植物的果实,看过动画《龙猫》的话,对橡子应该并不陌生。我们就拿橡子来举例,说说果实和种子怎样收集吧。
本文作者秋季窗台上收集的果实和种子。图片:天冬并不是从地面上捡拾起橡子,找个地方放置,就能一直岁月静好的。在最初收集植物种实的时候,我也有过类似的天真想法。
有一天夜里,我正在书房里写稿子,突然听见隐约的咔嚓咔嚓的声音,频率比较高,声音很轻微。找来找去,发现声音来自书架,最终定位到小一瓶栓皮栎的果实上。那些橡子已经被小虫子啃得乱七八糟了,罪魁祸首可能是橡甲。橡子不但被咬了洞,还有很多被啃出来的细碎粉末。
你看上的橡子,可能早就被捷足先登了。图片:pexels因此收集到的种子,杀虫是最关键的。即使肉眼看去没有虫子,也不知道内部是否有虫,是否有虫卵或蛹。杀虫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通常华北及其以南地区,收集的种实冷冻上一个月,基本就能消除虫子的潜在威胁。
另一个方法,是使用杀虫药物,比如拿一个大封口袋,把种实装进去,在里面喷上杀虫剂,之后封口。如果觉得杀虫剂气味太大,放两片电蚊香片在里面也有用。封口后等待一周到两周时间,大部分虫子都能解决。
一些比较大的松塔,捡回家之后摆着,就是很好的装饰。也可以进一步用来制作其他工艺品,比如圣诞主题的饰品。图片Pixabay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就是晾晒和防潮。有些植物的种实含水量很高,如果放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就容易发霉。比如蛋黄果(以及其他一些山榄科植物)的果核,可能要晾晒好几个月,其中的水分才会慢慢散发掉。
山榄科植物阿甘树(Argania spinosa)的果核。Roger Culos / wikimedia干燥的种实也需要防潮,特别是在南方,可以放在相对封闭的展示盒里,盒中同时放硅胶颗粒。
哪些果实和种子有的玩
其实只要是不容易散架,也不会“炸裂”的植物种实,都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收集。当然在收集时,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避免出现攀折花木等情况。
散架容易理解,比如雪松的球果,一旦成熟很容易稀里哗啦,不便保存。
雪松的球果。图片:Lewis Potter / geograph.org.uk“炸裂”举个常见例子——香蒲属的果实(俗称“蒲棒”)。蒲棒看起来胖乎乎的,挺可爱,还可以作为插花材料。但放在房间里,有可能突然有一天就破裂了,飞出许多“白毛”。此外萝藦和鹅绒藤属的果实,放置久了也难免会裂开。
“炸毛”的香蒲。图片:needpix不少人都喜欢松科植物的松果或松塔(前面说的雪松就算了)。松塔不用专门晾晒,通常也不会发霉,还可以用它们来布置一些小景观。特别是松塔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特征:如果空气潮湿,比如,向松塔喷一些水,上面的“鳞片”(主要是木质或革质的种鳞)就会闭合起来;晒了太阳后,空气较干燥时,“鳞片”又会张开。
利用松塔制作的圣诞主题窗边装饰。图片:needpix有一些果核的形态也值得把玩,而且它们都曾经在“菩提子”市场上出现过。比如山桃的果核,被称为仙桃菩提或龙纹菩提;南酸枣的果核俗称五眼果,也叫五眼六通菩提;人面子或大果人面子叫鬼脸菩提。另外像杜英属和一些棕榈科植物,果核也都挺有意思。
被大家戏称为中年人爱好的手串。图片:Ronggy / wikimedia但这些果核可能需要你亲自动手,把果肉弄干净。
在初步清除掉果肉之后,用水把果核浸泡,比如放在矿泉水瓶子里,加满水拧紧盖子。泡上一两个星期,果肉泡烂了,拿出来用破牙刷刷干净,果核晾干。
对了,浸泡过一两个星期的水,气味非常……不可描述。
花的收集与制作
植物的花有不同的收集方式,比如有人喜欢天然的干花,那么可以选择千日红、蜡菊、补血草属等种类,直接风干,之后还可以进行染色。
干燥的蜡菊花。图片:maxpixel在空气干燥的地区,风干比较容易,在相对潮湿的地区,可以把采集或者购买来的花,连同茎和部分想要保留的叶子,倒挂在房间里,并开窗开门通风,使空气流动性增强。这样风干的过程中,相对不容易发霉。
包括现代月季的花,以及赏叶植物如桉属的一些种类,都可以用这种方法风干。
倒挂在房间内风干的干花。图片:Pixabay近两年在鲜花市场很火的桉树枝条(尤加利叶),买来的新鲜枝条可以尝试风干后长期保存。图片:CGWF / flickr大自然的馈赠往往就藏在身边不起眼的地方。日常经过的街道,行道树下,只要留心,就能收获免费的礼物。
原标题:《秋天不去捡“垃圾”,白来人间一整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