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戏院长黄昌勇担任编剧,话剧《前哨》再现“左联五烈士”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和李求实,这五位青年左翼作家开启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一页,然而,他们的生命也都在1931年定格于龙华。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左联五烈士牺牲90周年,上海戏剧学院以这群文化战士为主角的大型原创话剧《前哨》将于明年2月7日在上戏实验剧院首演。这是上戏为献礼建党100周年重点打造的文艺创作项目,同时也是上海市“建党百年”“全面小康”首批39个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中之一。
发布会现场。本文图片 刘佳奇 摄
日前,《前哨》的主创在新闻发布会上集体亮相。该剧由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担任编剧,上戏青年导演马俊丰执导,并邀请了音乐总监许忠、视觉总监郑大圣和主演王洛勇等众多艺术家加盟创作。全剧由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联合出品。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
话剧《前哨》的编剧是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虽然这是他的第一部戏剧剧作,但作为长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专家,黄昌勇多年来都对包括左联在内的中国近现代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掌握了丰厚的历史资料,并写过不少相关著作。
“在‘建党100周年’和‘左联五烈士牺牲90周年’这两个重大时间节点上,我觉得同是文化战线,我们上海戏剧学院应该有所作为”,黄昌勇表示。他同时坦言,每一个中文系毕业的人都会有创作梦,而关于左联,他更是因为多年的研究,有着非常特殊的情结。
签约仪式
在上世纪初至30年代那段风云激荡的社会背景下,五位出身不同、经历各异的青年作家,从不同的人生路径汇聚到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各自留下了自己的文学作品同时,也为信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而对于这群牺牲时都不到30岁的文学青年,当代的青年人又该如何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们的信仰与选择?
黄昌勇介绍说,剧本的创作早在两年前就开始构思,今年年初正式组建创作团队。前期准备花了很长时间,仅剧本大纲六易其稿。暑假期间他闭关两周,完成了剧本一稿。今年10月国庆中秋长假,创作团队再次闭关7天集体创作,完成排演本定稿,并将于12月正式进入排练阶段。
期间,创作团队多次前往龙华烈士纪念馆、鲁迅纪念馆、老闸巡捕房等地采风学习,同时阅读了大量相关的研究资料。同时广泛征求了文学界、评论界、戏剧界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前哨》被专家认为具备了文献剧的厚度。
全剧的创作因此大量源自历史的真实资料。“我觉得历史剧的编剧导演首先要是一个学者,不然很难做出一个好的历史剧。而我们这一次的创作,也希望能在档案上、在历史上的研究上填补一些空白,同时也用更多历史上的真实,来填充这个剧作的细节”,黄昌勇表示。
“戏中戏”的交叉结构也是这部戏的特点之一。“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部剧的当代意义,所以最终用了三层结构,除了上世纪30年代,还有1990年代与当下三个时代的重叠展现,在叙事层面也作了大胆尝试。”
黄昌勇说,这样三个时代间的对话,也让剧作呈现出一种“多声部”,以现实追溯历史,以历史反照现实。在这其中,甚至有他个人的经历,从研究左联开始到现在的人生感受。“我们希望这个剧作能让观众有代入感,而不仅仅是还原30年代的历史原生态,这样也让全剧的意义有了多向阐释的可能。”
而对于《前哨》这个剧名,黄昌勇表示,这也是在多方建议之后,他最终坚持的。《前哨》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第一期就是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出的专号,刊登了鲁迅等众多作家在内的纪念文章,是一本研究左联时期革命文学运动的重要材料。剧名的“前哨”两字,更是鲁迅亲自写完后木板印刻的。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剧,能让这个名字传播得更远”。
作为和剧中人物几乎差不多的同龄人,导演马俊丰在研究了大量历史资料后深受触动:“他们是一群在黑暗中看到了微弱的光亮就执着去奔向光的一群人。我因此和我们的剧组说,这一次我们不能用技巧和方式去创作,而是要用内心去创作。”
马俊丰说,在舞台呈现上,《前哨》将区别于传统话剧的表现形式,融合话剧表演、影视拼接与多媒体影像结合的综合表现,强调视觉等新的审美追求,构建剧场新形态。
为此,全剧特别邀请了电影导演郑大圣担纲视觉总监,他将为剧中的影片拍摄5段影像。而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也将带领一个中外团队,为全剧创作两首原创音乐,一首是30年代的老歌,一首是全剧主题曲。电影音效专家詹新将担纲本剧的音效设计,为这部舞台剧赋予电影级别的音效。
据悉,剧中的演员集中了上海戏剧学院的众多师生和校友。表演艺术家王洛勇出演鲁迅,演员海一天出演殷夫大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