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ADE 效应,新冠疫苗研发之踵?(上篇)

2020-10-31 08: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bio kiwi biokiwi 收录于话题#生命科学9#病毒2#科普8#新冠病毒1#疫苗1

近来许多朋友问我,什么是 ADE 效应?更进一步讲,治疗 COVID-19 过程中是否存在 ADE 效应?还有不少人已经了解 ADE 效应是由抗体引起,也知道疫苗可以让接种者产生抗体,那么疫苗是否同样会导致 ADE 效应呢?

为了一次性解答这些问题,笔者决定写一篇,哦不,是两篇科普文章。在上篇里,我会简单介绍抗体和 ADE 效应,下篇则用来讨论 ADE 效应是否会阻碍 COVID-19 疫苗的研发。

希望了解更多细节的读者,可以阅读这篇发表在 Nature Microbiology Perspective 上的文章: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nd SARS-CoV-2 vaccines and therapies(文章链接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走近抗体

在开始介绍ADE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下抗体。

抗体(antibody)是一种特殊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共分为五大类,各自具有不同的免疫学功能(图 1)。关于不同类别抗体及其功能的内容繁多,大家如感兴趣,我们可以在日后的文章中一一介绍;但本篇我们只把目光聚焦在与 ADE 效应关系最密切的 IgG 抗体上。

图 1

免疫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IgG (Immunoglobulin G ),是血循环中最常见的一类抗体,大约占血清抗体的75%。IgG由两条重链(Heavy Chain)和两条轻链(Light Chain),共四个亚基组成(图 2)。其中两条重链组成 “Y” 字型结构,两条轻链与重链共价连接。

“Y” 字结构的上面两臂是抗原结合区域(Fab),该区域与抗原结合部分的氨基酸序列是高度可变的,这也是不同抗体可以识别不同的病原体(比如病毒)的结构基础。“Y”字结构的下端是由两条重链组成的可结晶区(Fc),其氨基酸序列较为保守,主要的功能是招募免疫细胞(如吞噬细胞),激发免疫反应。

图 2

在保护机体对抗病毒入侵的过程中,IgG 抗体主要执行以下几点功能:

通过直接与病毒特异性结合,阻止其入侵细胞,IgG可以起到中和的作用(即作为中和抗体);

对于已经感染细胞的病毒,IgG会结合其在靶细胞表面呈现的抗原,做好标记,招募吞噬细胞清理门户;

IgG还能激活补体、结合免疫细胞,引发免疫应答;

IgG可以穿过胎盘屏障,从母体被动传输给胎儿,实现天然被动免疫。

ADE 效应是什么?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直译过来即“抗体依赖增强”。也就是说,抗体在ADE 的整个病理学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目前发现的 ADE 效应,主要是由 IgG 抗体导致,也有一小部分是由 IgM 抗体所引起(为了方便表述,下面统称抗体)。

图 3

在病毒造成的疾病中,主要存在两大类 ADE 效应机制。

第一类是抗体导致的病毒感染力增强,表现为病毒的感染率上升、复制增多;甚至会因为抗体的存在,病毒可以感染一些原本无法被感染的免疫细胞(图 3a)。这一过程来源于抗体的 Fc 区域与免疫细胞上的 Fc 受体的结合作用。

具体来说,抗体一端的Fab 区域结合了病毒,另一端的Fc 区域结合了免疫细胞(如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的 Fc 受体,病毒因此就黏附在免疫细胞表面。然后因为 Fc-Fc 受体结合的影响,免疫细胞的内吞作用加强,抗体就像病毒的“特洛伊木马”一样把病毒簇拥进了细胞内部,之后病毒也就开足马力在细胞里开始复制。

这类 ADE 的代表就是登革热病毒(黄病毒科 黄病毒属)所引起的登革热 (图 4)。科学研究发现,感染过不同登革热病毒亚型的病人,在面对其他亚型病毒侵染时会表现出 ADE 效应。这很可能是因为不同亚型的病毒虽然可以与抗体结合,但是因为结合效果较差,没有起到中和抗体的作用,且又得到了与免疫细胞结合的机会。登革热的 ADE 效应不仅加重了自然感染患者的病情,还使得最近一项登革热的疫苗试验宣告失败。

图 4

第二类 ADE 效应机制是抗体导致的免疫过激反应。造成过激行为的并非“外人”,而是过度的 Fc 介导的免疫细胞功能,以及抗体依赖的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图 3b)。病理上表现为病症加重,包括检测到的免疫病理学和炎症标识物水平升高。

RSV (呼吸道合胞病毒)和Measles (麻疹)病毒所导致的肺炎便是典型的病例(图 3b)。非中和抗体和抗原会形成免疫复合物,并沉积于气道中;随之而来的是大量被分泌的炎症因子和被招募的免疫细胞,进而又激活了补体途径。最终在过度的炎症作用下,虽然病毒的清除工作开展顺利,但是肺部组织的损伤也加重了。

值得注意的是,两种 ADE 机制都可能由非中和抗体(non-neutralizing antibodies),或者低于保护作用滴度的中和抗体引发。而这也就为疫苗的研发工作敲响了警钟:为避免 ADE 效应,疫苗最好是只会让人体生成高于保护作用滴度的中和抗体;否则产生非中和抗体和低滴度中和抗体的疫苗都存在 ADE 效应的风险。

上篇就写到这里,下篇笔者会继续讨论, ADE 效应到底会不会成为 COVID-19 疫苗研发的绊脚石。

参考资料

Lee W S, Wheatley A K, Kent S J, et al.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nd SARS-CoV-2 vaccines and therapies[J]. Nature microbiology, 2020: 1-7.

第一时间获取有趣科普知识

原标题:《ADE 效应,新冠疫苗研发之踵?(上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