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游山西 读历史】北魏明堂遗址:雄浑壮伟魏风存
每次从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市经过北魏明堂遗址公园,看到在林立的高楼间这片气势开阔、雄浑古朴的建筑群,感觉其就像一个偌大的“棋眼”,以强大的气场将整个城南区域的气韵都盘活了,并以一种难以言说的文化辐射力,在展现其典雅厚重文化魅力的同时,赋予周边区域更加繁华的发展气象,让人不由得感叹:这就是文脉的力量!而每当在清晨或黄昏,置身明堂遗址公园,在天圆地方的格局中体会天人合一的心境,流连园内古意朴拙的北魏风格石雕,仰望庄严肃穆的明堂,看到众多市民在园内散步、休闲、跳舞、健步的身影和欢欣的笑脸,更是由衷感慨:这就是文化复兴带给生活在这座城市里人的莫大福祉!
北魏明堂遗址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南环路与向阳街之间,周边大型生活社区林立,充满现代气派,容纳潮流汇聚,生活气息浓郁。遗址公园占地面积达百亩,中央是一方形夯土台基,边长约43米,是主体建筑明堂所在地,遗址总平面呈圆形,在环形水沟的内侧,设东、南、西、北四门。根据史料记载推算,原明堂历史建筑规模相当于现存北京天坛的3倍,但由于地处闹市条件局限,现只发掘了大约四分之一,而其现规模与气象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北魏在大同建都近百年,明堂遗址是城内目前唯一的北魏文化遗存。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重要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庆赏、祭天。据了解,我国历史上有四大明堂,分别是汉长安城明堂、北魏平城明堂、唐洛阳城紫微宫正殿、北宋汴梁明堂,而北魏平城明堂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由少数民族政权建造的,建筑风格体现着北魏政权崇简、尚实的民族品格,并且是目前唯一在原址修复完成的明堂,是平城遗址的重要标志。
明堂遗址能够历千年岁月沧桑后得以复兴重现,是古都文脉之幸,是城市文化之幸。通过明堂遗址陈列馆《惊世发现》展陈单元了解到,北魏末年,平城毁于兵火,郦道元笔下景色优美的平城明堂也化为灰烬,明堂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其地或建孝文祠堂,或称水磨河,甚至被夷为平地,只能依稀辨别出巨大的环形遗迹。1995年5月,大同市博物馆考古人员来到此处城建工地,通过考古发掘,证实此处遗迹就是历史上的北魏平城明堂,环形遗迹即辟雍。这一惊人发现,解开了困扰人们多年的北魏平城遗迹的诸多问题。此后,多有历史文化界有识之士不断呼吁将明堂遗址进行原址保护修复。终于在2008年,明堂遗址保护修复被列入古城复兴工程,历时6年完成。而该遗址的发现与修复对北魏平城布局及中国古代礼制性建筑的研究意义非凡,为古都文化风貌格外增色,让广大游客与市民感受独特而厚重的北魏礼制文化,品味古都千年醇厚的文化积淀。
北魏平城明堂是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其建造是孝文帝于太和十年即公元486年为进一步加快汉化进程提出的,由尚书李冲主持修建,采武周山之石,引如浑水,最终完成这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其在建设过程中不是简单照搬汉魏礼制文化,而是大胆创新,吸收多元文化,是汉文化、游牧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体,对后世影响深远。彼时文明太后刚刚故去,而由太后与孝文帝共同主持的班禄制、均田制和三长制改革已经完成且收到实效,鲜卑拓跋及新加盟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交融愈加深广,国家进入鼎盛期,明堂的营造便成了国力的炫耀和时代的标志。而平城明堂建造的时间、地点都说明,其本身就是中世纪中华民族夷夏交融的标志。
步入今日之明堂遗址公园,虽未能全部恢复当初之宏大规制,但依然能感受到北魏平城时代的鼎盛气象。作为北魏时期重要礼制建筑,其创造了明堂、辟雍、灵台合一的新形制。中心主体建筑为明堂,高27米,上圆下方,穹宇重檐,覆盖琉璃瓦,上层圆形建筑为灵台,观察天文星象,下层以“井”字分隔成九室,有青阳、总章、明堂、玄室诸庙堂,中央为太室,四角有四室,顶部有花藻井纹和各种彩绘。明堂周围环水名辟雍,寓意王道教化如环形水道圆满不绝,水外为围墙,四门凸出在水渠中,均为二层阁楼式建筑,古朴庄重,魏风盎然。
在主体建筑内部,辟有一座北朝艺术博物馆,存放着大量北魏时期及其前后年代的大量文物、石雕等,让人从众多具有久远历史信息的遗物窥见当年的社会生活风貌。在其东侧,为北魏明堂遗址陈列室,有辟雍遗址碎片,玻璃覆盖下是当年的建筑遗迹。
徜徉明堂遗址,园内大树参天、绿茵覆盖,碧水环绕、格局轩阔,油然生出心灵与天地对接的神奇感受,遥想花木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百战凯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的情景,以及孝文帝在平城明堂“始服衮冕,朝飨万国”的煌煌盛景,不由得为古都文化的辉煌历史与精彩当下而备感自豪。
(来源:大同日报)
原标题:《【游山西 读历史】北魏明堂遗址:雄浑壮伟魏风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