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收费连捷径都不是

2020-10-23 05: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狐狸罐头 狐狸罐头

近日,深圳麦当劳对一次性餐具收费的新闻上了热搜。

9月15日起,在麦当劳用餐,使用包括刀、叉、勺等在内的一次性餐具,消费者需要多付0.5元。麦当劳表示,此举是助力环保,响应政府号召,收费提供一次性餐具。

深圳麦当劳 图片来源:CFP

舆论争议很大,争议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

一是麦当劳的餐品用到餐具的时候并不多,只有喝粥、吃冰淇淋的时候会用到勺子,消费者就餐不可能带着勺子去,对一次性餐具收费就等于变相地强制消费;

二是一次性餐具是刚需,麦当劳没有增加成本,消费者却要额外付费,收费看似助力环保,实则多了一个收费理由。

响应垃圾分类政策,麦当劳助力环保当然不是假话。但以前不收费,助力环保了就收费,这是简单粗暴地把助力环保的成本完全转嫁给消费者。

环保是“多方参与、共同承担”的公共事业,深圳麦当劳收的这0.5元虽然不多,但暴露的问题本质是,环保成本分摊的公平性问题。

1

环保问题的确已刻不容缓。

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19年发布的报告《通过问责制解决塑料污染问题》显示,75%以上的塑料成为了废弃物,其中1/3已经变成塑料垃圾流入自然环境中,对生态系统特别是海洋造成日益严峻的污染。

当地时间2020年6月8日,印度尼西亚亚齐省沙璜,环保人士收集海洋垃圾。

今年7月,一批科学家在北极地区兰开斯特海峡钻取的冰芯中发现了微塑料,这意味着地球上最偏远的水域也已经受到了污染。据报道,德国、瑞士的研究人员也曾在德国多地、瑞士阿尔卑斯山区以及北极地区采集的雪样中发现微塑料。

这些人迹罕至地区的大部分微塑料都来自大气循环和降雪。

我们扔掉的塑料,正以另一种形式回到我们的生活以及体内。近年来,餐盒、海产品、食用盐、啤酒、蜂蜜等产品中均检出了微塑料,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自来水和瓶装水也有微塑料的检出。有研究指出人体平均每周摄入5克微塑料,相当于一张信用卡。

近年来,塑料污染问题也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从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一次性塑料:可持续发展路线图》(2018年7月),到全球187个国家达成协议《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2019年5月),到欧盟官方发布“限塑令”(2019年6月),全球都在试图提出一次性塑料污染的解决路径。

国内,去年,垃圾分类在各城市逐渐展开,今年,更多的城市出台并实施了垃圾分类和新的限塑政策。今年1月,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中,也对于一次性餐具做了分阶段的限制。今年的任务是——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2019年12月14日,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大厅展出用一只回收自上海4000个家庭的15000个塑料空瓶拼搭而成、象征着海洋垃圾的2米高“小黄鸭”。图片来源:IC Photo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9月1日正式实施,10月正式开罚。该条例第46条明确:餐饮服务和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免费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筷子、叉子、汤匙等餐具。

麦当劳此举收费行为,就此诞生。

“不得免费提供”,就收费。麦当劳执行规定没有错,可问题是——

政策如此,消费者没有拒绝的理由;如果政策执行严格,所以商家都收费,商家有偿提供一次性餐具并不会增加销售成本;这就意味着,在一次性餐具的治理上,所有环保成本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了。

环保是公共事业,环保政策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利益共享、成本共担的,环保事业系统上的厂家、商家、消费者,以及负有环保职责的政府,都应当担负起相应责任。这意味着,一次性餐具的治理,不仅指向消费者,也指向厂家、商家以及政府。

一次性餐具 图片来源:CFP

如果没有在一次性餐具的生产、销售、提供环节强调相关方回收利用和处置废物的义务,并分解这个义务的前提下,就先向末端的消费者收费,这便是不公平之处。

如此一来,便难免重蹈“限塑令”昨日覆辙。

2

对“一次性餐具收费”一事引发的争议,说到底还是一次性餐具环保成本的问题。

垃圾分类执行越来越细致和严格,你是否以为一次性餐具、快递包装等会因此而得到回收、再利用?事实并非如此。

自20世纪初起,塑料的发明极大方便了人类生活,到现在人类生活已经离不开塑料。塑料的回收成本很高,除了PET饮料瓶等高价值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外,大量塑料包装都属于低价值回收物,得不到回收。日常生活可见,收废品的只要饮料瓶。

饮料瓶回收成本高 图片来源:CFP

后来,比如在一次性杯子这个细分领域,看似可降解、更环保的纸杯逐渐替代了塑料杯。可纸杯就比塑料杯环保吗?

为隔热和防漏水,纸杯内层专门涂有一层聚乙烯塑料膜。市场上对于聚乙烯涂层的回收技术并不普及,且分离出纸杯上这层塑料的技术大多数厂商都没有,回收纸张的人便不愿意收纸杯。

所谓的一次性纸杯是伪“纸杯”。

一次性纸杯 图片来源:CFP

有环保组织梳理了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六个城市的垃圾分类政策,发现:质地软的塑料制品(生鲜塑料盒、塑料袋等)仅在少部分城市可回收;外卖餐盒、一次性餐具在大多数城市均被列为不可回收物;而仅有少数城市会回收快递包装。

说到快递包装,根据环保公益组织相关报告,仅2018年一年,中国快递行业就产生了941万吨的包装物,其中85万吨是塑料包装。而这些塑料包装中仅有不到5%被回收或重复使用,其余的几乎全部进入填埋场和焚烧厂,或是散落于环境中。

理论上,垃圾分类可以提升高价值可回收物的回收效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垃圾分类

而事实上,那些被大量使用、回收难度大、价值低的一次性餐具、一次性塑料包装,并不会因为分类了就得到妥善处理。它们最终多数都被送到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厂。

而单就一次性餐具这一项而言,把塑料杯换成纸杯、进行垃圾分类,于环保都收效甚微。那么,投入其中的环保成本等于是打了水漂。

3

治理一次性餐具,如果没有在这个环保系统工程的生产、销售、提供使用等环节有效付出环保成本,单靠向消费者收费,很显然不行。

从效果上看,如果政策执行严格,环保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不公平;如果政策执行宽松,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之中,消费者和商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企图利用价格杠杆助力环保的“计谋”就会失效。

垃圾处理场内,堆积的塑料垃圾。图片来源:CFP

旧版限塑令12年,人们使用塑料袋并没有减少。

往近了说,近日来,不少城市的外卖平台提示用户,“可按需选择是否配送一次性餐具”,但商家为了用户体验、为了避免投诉,即便用户勾选“不需要”,不少商家仍会主动配送一次性餐具。

要想真正告别一次性餐具,根本的办法是把一次性塑料餐具做到真正可回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然而,几十年来,即使对环保材料的技术突破孜孜不倦,但都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可降解材料做不到真正可降解、用树叶秸秆等原料制作餐具不能大规模生产……

国外研发制作的“一次性树叶餐具”,成品更是完全天然,整个过程没有使用胶、油、胶水或其实化学材料,只有树叶。这种餐具只需28日就能被自然分解,变回天然养份。

而无论是生产源头减量、二次利用,还是末端处理、再生循环,减少塑料污染的各种模式探索也都成效不佳。

如此,消费端减量就成了目前环保的唯一的、见效快的途径。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未来会在更多的地方被倡导并施行。而让消费者接受,除了简单粗暴的收费,也还有更好的方案。

比如,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累积次数领礼品,以奖励而非惩罚鼓励人们少用一次性餐具;

再比如,消费者在购买食品饮料时可支付环保押金,在消费者使用将包装送达至指定回收点即可退回押金。目前这种押金返还制可以在玻璃汽水瓶和牛奶瓶的流转上实现,也该可以在餐具上流转上实现才对。

牛奶瓶可回收、流转 图片来源:CFP

在台湾地区,甚至有政府力量来推动“禁用一次性塑胶包装材”的政策。在某些咖啡店,消费者购买外带咖啡,可以把证件押在柜台,之后返还玻璃杯时换回证件。

总之,方法有很多,经过了旧版限塑令的12年探索,不能再重复单纯依赖采取“经济杠杆”进行调控的方法。

而是需要打通一次性塑料污染治理系统上的全部环节,制定完善限制一次性消费品相关政策,在推进政策的时候更加细致入微,避免陷入环保成本分摊不公平、政府环保消费者买单的执行谬误中。

参考资料:

《旧版限塑令执行八年:塑料越限越多,成为难解的污染“死结”》.中国新闻周刊.2020/4/13.

《地球的一半|废塑料:你是什么垃圾?》.澎湃新闻.2020/6/8.

《地球的一半|各国治理塑料污染给了我们什么启发?》.澎湃新闻2020/8/5.

END

(文:陈墨)

原标题:《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收费连捷径都不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