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合作共建开发区在长三角蔚然成风,未来该如何拥抱一体化?
开发区之于长三角地区,就像引擎之于汽车。
过去几十年,蓬勃发展的开发区日益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为其赢得“执经济之牛耳”的称号,而合作共建园区的风潮涌动,又让区域合作变得愈加紧密。
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即将迎来两周年之际,10月21日,长三角开发区合作共建与联动创新高峰论坛在无锡惠山区举行。
澎湃新闻(www.thepaepr.cn)注意到,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商务系统和开发区领导、行业专家、智库等200人汇聚一堂,围绕“构建长三角整体产业链、创新链”、“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的路径与对策”、“自贸试验区和开发区联动创新”等议题展开讨论。
长三角开发区合作共建与联动创新高峰论坛在无锡惠山区举行。主办方供图
会上,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被授牌为“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江苏省开发区协会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上海投资促进中心、上海临港集团与无锡惠山经济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与会专家提出,长三角开发区需要加强区域合作,摒弃封闭化、孤立化的模式,以“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高度,主动融入到区域协同发展中,通过园区联动、项目联动、产业联动、功能联动,将产业转移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在争取发展高端产业的同时,加快对现有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实现开发区产业链“微循环”畅通,提升区域竞争力。
江苏省开发区协会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上海投资促进中心、上海临港集团与无锡惠山经济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四家开发园区被授予“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
全国“开发区实力最强区域”谋求联动
长期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开发区数量和发展质量位列全国前列。
数据显示,长三角区域内共有各类经济开发区430多家,占全国目录公告总数的18.3%。在2019年度国家级经开区考核评价排名中,前30强中长三角地区开发区占14家,约占五成。
根据礼森智库发布的《长三角开发区营商环境建设企业发展指数》,长三角地区上市企业共有1352家,国家级经开区及高新区内上市企业占比22.5%,其中2019年这些上市企业总营收达到6329.66亿元,长三角区域内的开发区实力之强可见一斑。
要知道,开发区也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压舱石”,2019年开发区累计为江苏全省创造了40%的经济总量。
2003年8月,无锡江阴和泰州靖江共建园区,开启了江苏开发区跨区域合作的先河。2006年,为加快苏北地区的发展,江苏省政府出台系列政策,确立了南北挂钩共建园区、苏北出地苏南建设的政策扶持模式,目前江苏省内共建园区已达数十个。
“共建园区极大地促进了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江苏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王存表示,2019年南北共建园区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5387亿元。
跨省合作共建开发园区,也成为继“南北共建园区”之后水到渠成的动作。2001年,在上海市政府、江苏省政府共同推动下,上海和江苏盐城市、南通市开展结对共建,由此诞生了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学城、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之后,全国开发区的标杆苏州工业园区又与安徽滁州市政府工作,共建了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另外,上海与浙江的开发区合作也动作频频。据上海临港集团副总裁刘伟介绍,该集团旗下的漕河泾开发区先后与海宁、慈溪合作,共建了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慈溪分区。在共建园区的过程中,临港集团不仅参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而且输出管理模式和品牌影响力,为省际合作共建园区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长三角开发区如何拥抱一体化?
纵观开发区的合作共建历程,先后出现“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和“政府推进、企业运作”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合作模式,其孕育的开发园区都为发达地区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动了欠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亦为欠发达地区植入了市场化的发展理念,缩小了干部队伍思想理念上的差距。这对于形成信息共享、技术共享、人才共享、标准共通等链式发展,颇有裨益。
根据礼森智库此前的分析,长三角各地园区共建蔚为壮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共建园区流于形式,产业合作项目层级不高等等,导致园区共建发展缓慢。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有以下两点:一是共建多,共赢少。以开发区为主体的园区共建利益分享机制难以建立,导致开发主体动力不足。二、竞争多、合作少。共建园区产业发展缺乏更高层面统筹协作,竞争多、合作少,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基于以上情况,礼森智库认为,“园区共建”模式通常是被动适应产业跨区域转移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缺少长三角区域主动性及全局性的产业统筹和协调,可以看成长三角开发区一体化的1.0版。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阶段,“园区共建”这一模式需要创新合作机制以适应新历史阶段要求,同时由于“园区共建”模式的先天缺陷,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阶段需要“迭代”更新,进行升级。
礼森智库表示,应该升级至“协同发展”模式,此即为长三角开发区一体化的2.0版——在长三角产业创新“一张图”的指导下,长三角开发区应该向跨区域产业统筹布局、区域创新协同、资源一体配置、政策一视同仁的开发区“协同发展”模式转变。
“长三角开发区需要加强区域合作,摒弃封闭化、孤立化的模式,要以‘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高度,主动融入到区域协同发展中。”浙江省开发区研究会会长钱水凤也表示,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应将产业转移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在争取发展高端产业的同时,加快对现有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
“既要把区域内产业转移项目、设备、扩散产品与转移技术、人才结合起来,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产业转移得到人才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撑;又要通过对若干传统产业进行‘新技术置换’‘新技术迭代’,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开发区产业链‘微循环’畅通。”钱水凤说。
江苏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王存建议,推动长三角开发区工作共建、联动创新,应该实现“四个转变”——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从产业梯度转移向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转变,从帮扶式共建园区向共享式共建园区转变。
王存表示,开发区共建的双方要更加注重全方位、多层次的紧密合作,建立完善共建省际合作园区的高效协调机制、管理体制、利益和风险共担机制。并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以产业链为依托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推动由企业整体转移向产业链部分环节转移,推动长三角地区形成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