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家支招:野外遇到猛兽,如何求生?

2020-10-22 12: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每当看到出现野生动物袭击人的新闻,人们为伤亡者悲伤,同时对野兽之行感到害怕惊恐。野性大自然,究竟藏着哪些危险?如果遇到野兽,人们该如何求生?

疫情之下,人们更向往野外露营和生态游览,又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

私家地理联系到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博士,以及拥有野化华南虎、南非野生保育经验的野生动物专家张律,给大家解惑支招。

野外危机四伏?

两位专家在采访时都一致强调,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的国家,但在野外,对人类可能构成威胁的猛兽却十分有限。

孙全辉介绍道,据统计,我国境内分布的鸟类有1400多种,兽类有500多种,常见的猛兽有虎、熊、狼等,对这类攻击性较强、体型大野兽以及大多数野生动物而言,人类不是它们的食物,所以一般情况下,它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只有动物认为自身或幼崽的安全受到威胁,或它们失去捕获野外猎物的能力时,才有袭击行为。

鲁本斯画作《猎虎》wiki 图

“相比真正的野生动物,狗伤人事件的发生概率要高得多”,张律指出,“在青藏高原、川西北高原的藏獒,被称为‘中国猛犬’不是夸张,其凶猛的程度不比虎豹豺狼低,但它们一般都有主人,往往有铁链拴着,时而发生意外,相反,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动物,反而极少会对人类下手。哪怕是像狼这样的猛兽,虽然有时会打打牲畜的主意,但极少敢于靠近人。"

藏獒 law of land 图

由于这些野兽体型大,人们容易察觉,反倒是一些体型较小、具有毒性的爬行动物或昆虫成了人们在野外最容易疏忽的威胁,类似蛇、蜈蚣、洋辣子(绿刺蛾)、隐翅虫等这类不起眼的小东西,很容易给人带来伤害。

银环蛇,中国国内毒性最强的毒蛇

少棘蜈蚣(图为红脚品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中温带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如江苏、浙江、河南

洋辣子

张律指出,野生动物天性是怕人的,千百年来一直被人类狩猎,它们见到人的正常反应都是害怕和逃跑。我们在城里看到的动物,看似与人“亲近”,实则是已经失去了对人类的“恐惧”。

错误动作,不要做!

在户外,人们看到一些温顺的野生动物会觉得可爱,想要去近距离看看,但这其实是个非常可怕的念头。人类的一些不当行为可能会让自己陷入致命危机。

两位专家同时指出,尊重野生动物的领地,和它们保持距离是避免遭受攻击和意外发生的核心要义。

首先,不要直接或间接喂食野生动物。

不要喂食动物宣传画 national park service 图

孙全辉强调,野生动物在自然界有其自己的生存技能,如果人经常对动物进行喂食,动物就会把食物和人画上等号,可能会在人出现的地方翻找食物,甚至主动向人类索要食物,进而攻击人类。

“在美加地区的生态营地里常见警示牌,写有‘一头被喂过的熊就是死熊’(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这是值得深思的一句话”。

“被喂饱的熊就是死熊”警示牌 bear and blue 图

张律解释,“本来熊是要自己找食物的,当人们主动投喂后,它们尝到‘甜头’,便会时不时的到有人地方讨食,人与熊的冲突难免,最终无法逃脱被射杀的命运”。

其次,不要和野生动物亲密接触,例如抚摸、拥抱以及和它们合影。这项错误又危险的动作相当常见,应当引起重视。

今年7月,罗马尼亚女孩在抖音上发布小视频,画面中的她站在一只大熊旁,然后由坐在车上的摄影师同伴为她记录“美好时光”。拍完后,熊突然冲向她,她吓得赶紧逃开。

罗马尼亚女孩和熊合影事件新闻图 unilad 图

同时期,一群徒步客在墨西哥奇宾客生态公园(Chipinque Ecological Park)活动时被一只黑熊尾随,它走近其中一个女孩并立起身子,女孩迫不及待地用手机拍下“珍贵”合影。

奇宾客生态公园黑熊自拍事件新闻,右图是女子手机自拍相 petapixel图

这两则消息发布网络后,随即引发巨大骂声,美国慈善协会人文野生动物服务部主任约翰·格里芬在推特上发言,“把自己置身在和熊如此近的距离,或停下来和野生动物合影,就是拿你自己的命去做对,所有应当要做的自我保护和动物保护的行为都没有做”。

另外,孙博士还提醒,亲密接触会导致健康隐患。野生动物的毛皮、唾液、飞沫等都可能携带病菌,将人兽共患病传播给人类,对健康构成威胁,如鼠疫、结核病、艾滋病、埃博拉病毒等等。

再次,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不可放松警惕。

人们在野外有时会看到落单的动物,或者老弱病残样子的动物,以为它们没有攻击性,那是大错特错。

发情期的公象行为暴躁 资料图

张律举了个例子,“20多年前我在南非丛林第一次徒步时候遇到过一头发情期的公象,看到它后,职业向导带我们故意绕了很远的路,就是为了避开它,因为动物在发情期或哺乳期时,受荷尔蒙刺激,哪怕本身性格再温顺也容易被激怒。”

如果是落单的幼崽,那它们的母兽可能就在附近,而那些看似老弱的动物,会因为担心自己没有“战斗”体力而先发制人,所以看到它们都不能招惹。

求生防卫贴士:棍棒威力强,人多声音大

如果万一人们被迫限于窘境,该怎么荒野求生?

孙全辉提出,如果时间允许,建议报警寻求专业人士支持。如果时间紧迫,最重要的是减少可能的伤害。例如,避免与动物对视,不要让它以为人在挑衅,另外,要尽可能地保持镇定,不要逃跑。

自然向导Peter Allison著作《Whatever You Do, Don't Run》amazon 图

“你一跑,就引发动物追逐的本能,但你是跑不赢它们的,所以有本关于南部非洲丛林自然探险的书的名字就叫‘Whatever You Do, Don't Run’。遇到危机时,爬树常常也不太有用,很多动物都会爬树,还爬得又快又巧,大象甚至都不用爬,推倒树也是轻松的事”,张律补充解释说,“真到了千钧一发之际,趴下,把自己蜷缩起来,保护好脖子,对于某些野生动物来说,你已经‘消失’了”。

如此胆战心惊的战斗场面,有什么防身工具能用一用?

张律的经验是要利用声音,通过人声或器物的声音制造出“巨人的响声”,吓走对手。

空气喇叭

“手边没有任何可以发出响声的东西的话,就大喊大叫,越响越好,制造出吓人的气势”,他说。在南非的丛林酒店里都会给游客配备便携式空气喇叭,那是一种特别的压缩空气罐头,上方配有喇叭。开罐后会发出惊天之响,他曾亲眼看到狒狒想来抢东西,然后人们用气罐成功吓跑它们。

登山杖 gosunbody 图

另一种高效的工具就是棍子或类似物体,如树枝、登山杖。“用棍子加长人体的延伸范围,就是让自己显得‘大’,动物是根据这个范围来判断对象的体积,你大了,它就会想自己拼不拼得过”,张律分享,“棍子可以防身、走路借力,拍打地面还能有点威慑作用”。

电商平台销售多功能野外生存棍

孙全辉建议人们还可以携带如哨子、手持火焰棒,以及能够吓退猛兽的气味剂等防护品。

美国产防熊喷雾

在自我保护的问题上,两位专家提出了同一个重点——在野外,要避免单独行动,一定得多人结伴而行,最好跟着有经验的野外向导同行。山间、丛林漫步时,一群人一起发出些声响,让野兽们知道有人经过。

熊在不同程度厌恶激动时的肢体语言图示  semantic scholar 图

专家同时建议,人们在出行前应当掌握一些动物肢体语言的知识,学会识别动物的脚印、取食痕迹、爪印等活动痕迹,对环境中是否有动物或它们的行动范围有个大致判断。

露营夜宿的特别提醒

今年受疫情影响,露营活动格外火爆,尤其是大胆的年轻人,可能会选择一些人迹罕至的野地,这类活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人们在野外要妥善处理食物垃圾,减少吸引野生动物的概率”,孙全辉说,“这也是对野生动物健康的一种保障”。

对于一些选择在野外过夜的游客,张律觉得有必要特别提示,“人类的夜视力是很差的,露宿野外,夜晚一定要保留光源”。

夜宿时注意保持有光

很多野生动物夜视力好,可以察觉人的存在,但它们普遍怕光,所以夜宿期间,人们应当要打开手电筒或生篝火,加以防护。

露营必备手电筒

“蛇、蝎子和致命的昆虫都藏在脚下,手电筒可以帮助人们发现它们的身影。晚上,大家尽可能不要在野外行走,防身工具一定要随身携带”,张律提醒。

为了拍照好看,或者寻求和大自然“零距离”接触,有些游客会在草地里打赤脚,这也并不可取,蝎子、蜱等动物可能对人造成伤害。野地环境里,一定要穿上舒适合脚的鞋子,透气的服装,保证行动方便。

靠谱的生态旅游,才能安心玩出野趣

生态旅游作为增进环境保护、倡导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选择科学的游览项目是人们出游前的必要功课。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一直倡导“动物友好型旅游”,旨在提醒人们不要参与可能给动物造成伤害和虐待的活动,比如骑乘大象、观看野生动物娱乐表演、与野生动物合影等。

海豚表演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图

“如果游客希望看到野生动物,应当尽量选择野生动物所在的栖息地环境进行观赏。在观赏的方式上,也应当负责任的将动物福利置于首要位置来进行考量,不为野生动物带来干扰”,孙全辉说,“对于圈养环境下的野生动物,我们只建议游客参观那些为了真正保护野生动物而设立的场所,例如采用了最高的动物福利以及生态保育标准的动物庇护所以及专业的救护中心”。

张律凭借多年野保工作和南非生态营训练营及带队经验谈了自己的看法。相比人文观光类的旅游,生态游,尤其是涉及野生动物观察的游览,会有很多条规则,但所有规则设定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健康。

中国游客跟随南非专业生态向导徒步 张律 图

他说:“一条条规则都是前人的经验甚至是血的教训,这也是为什么在游览前和游览中,职业向导会不厌其烦地强调什么不能做,不能碰,不能动。一些优质的专业机构和向导都有丰富的运营、管理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活动的安全性和愉悦度也更有保障,所以选择具体游览项目时,运营机构的历史、人员专业配制等也应当纳入游客的考量范畴”。

(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jdl_2020@163.com)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