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纽约大都会看“撒哈拉绿洲”,从文化遗产映射当代议题

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编译
2020-10-22 16:45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澎湃新闻获悉,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些天正在举行展览“萨赫勒: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帝国与艺术”,聚焦撒哈拉以南绿洲地带的文化遗产。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的不少藏品都借展自欧美机构的收藏,从而引发对于非洲文物出处的探讨。此外,一些古典非洲雕塑中蕴含了古代非洲有关性别的认知,超越了欧洲的“性别二元论”,让一些关注性别与平等议题的行动家们看到了当代意义。

在撒哈拉南部,沙漠慢慢地软化成3600英里长的草原,干燥但宜居。这里有消失的帝国,离散的人群,被遗忘的宫殿,以及只幸存于典故和幻想中的故事。这片地带被称为“萨赫勒”。

“萨赫勒: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帝国与艺术”展览现场

“萨赫勒: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帝国与艺术”(Sahel: Art and Empires on the Shores of the Sahara)横跨前伊斯兰时代至19世纪的1300年历史。展览避开了欧洲殖民下的萨赫勒,聚焦于历史上的加纳(300—1200)、马里(1230—1600)、桑海(1464—1591)与塞古(1640—1861)帝国。早在法国殖民统治(1895—1960)之前,这些帝国一度繁荣发展,并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文化。此次展览是首个追溯这些昔日强大帝国的遗产及其视觉艺术的展览。通过约两百件展品,囊括木制、石制、黏土、青铜雕塑,镀金与铸铁器物,编织品和纺织品,以及手稿,展览关注那些具有变革性的发展——例如政局的兴衰与伊斯兰教的到来。

“萨赫勒: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帝国与艺术”展览现场

“萨赫勒: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帝国与艺术”展览现场

弹性的时间与历史

展览以一组彼此对立的作品开始,前者是歌颂永久的纪念碑,后者则是献给脆弱的赞歌。拥有1200年历史的“红石V”曾是组成冈比亚河流沿岸巨石阵的数百块石块之一。物品本身的寿命已经超越了它的意义,它所附带的文字信息只能表明它是什么、属于什么年代,但是,当它被摆放在第五大道的美术馆展厅,并且被优雅的灯光点亮时,它仍然保留着古老而无声的力量。

“红石V”

再走几步,你将看到一个简短但令人激动的影像,讲述的是马里的杰内大清真寺(Great Mosque of Djenné)的故事。杰内大清真寺1907年建于13或14世纪的地基之上。这座清真寺的土墙、护栏、叫拜楼需要定期维护,维护以一年一度的节日形式进行,在此期间,全城派出一个个团队,负责运输湿土和水,将它们混合,把树枝捆扎成梯子,对外墙进行厚涂,将前一年红色的龟裂缝变成光滑的灰色表皮。这是一场欢乐的聚会,劳动在这里大放异彩。

马里的杰内大清真寺

展览中,时间是有弹性的。一些展签所显示的时间惊人地不精确,跨了数个世纪。杰内大清真寺的历史可以是100年,也可以是700年,甚至是日久弥新,这取决于你看待它的角度。和清真寺一样,对于大事件的记忆也是一次次消弭,又一次次更新。马里国家博物馆的馆长Daouda Keïta表示,塞古是很多歌曲与部落历史口述者们讲述的故事的主题,它本身的历史基于那些口口相传的信息,很少有书面资料。

在展览涉及的时间里,最重要的“入侵”事件要属伊斯兰教的到来,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进入萨赫勒地区,并在此发展与传播。由于伊斯兰教引入了文字,它具有普遍而颠覆的影响。但是,或许是为了纠正一个旧有观点,即萨赫勒文化的活力得益于伊斯兰教,展览没有将其置于中心。取而代之,展览关注本土艺术,这些艺术品要么先于伊斯兰教在萨赫勒的广泛传播,要么相对不受其影响。来自班迪亚加腊的纺织品便是其中之一,这些碎片在漫长的历史中幸存下来。来自塞内加尔的国宝,一块金银丝细线加工的圆盘胸饰同样如此,它展现出非洲金饰工匠的高超技艺。

金银丝细线加工的圆盘胸饰,12—13世纪

展览背后的探讨

来自古代中部尼日尔的人形陶器也是展览上的明星。其中一件名为《侧卧像》的陶器保存于马里国家博物馆。其他展出的陶器则来自欧美的收藏,其历史或许存在质疑。由于殖民掠夺与偶像破坏行为,流通与机构及私人收藏的出土陶器始终存在复杂的“出处”问题,在如今紧张的政治局势下,这些陶器的展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侧卧像》,12—14世纪

展出的古代中部尼日尔的人形陶器

虽然展览的时间线要远早于殖民统治的时代,但是殖民主义本身仍然是这些文物之所以会存在于西方收藏的核心原因。虽然关注越来越多,但是西方机构将掠夺的文物归还其家乡的过程依然相当缓慢。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语境下,展览“萨赫勒”将这一问题置于焦点。事实上,西方机构与非洲博物馆的合作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权力分配是相当清晰的:人们依然指望非洲博物馆能够将艺术品借给诸如大都会等西方机构,而在那里,来自非洲国家的文物还在它们的永久收藏中。

展出的古代中部尼日尔雕像

这样尺度的一个展览——展现丰富的物质与视觉文化,并覆盖广阔的时空和形式——鼓励人们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展品。萨赫勒的政治含义不止于那些国际外交事务;有关女性主义与酷儿的议题也被植入了展览中,例如18世纪多贡的一尊木制坐像雕塑。在Twitter上,讲述跨性别者故事的平台TransLash Media的创立者依马拉·琼斯(Imara Jones)将这件作品与当下争取跨性别黑人群体权益的行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古代历史来映射当代社会平等运动。

18世纪多贡的一尊木制坐像雕塑

尽管古典非洲雕塑中不乏超越西方性别二元论的作品表达,但是它们通常被置于当代性别议题的范畴之外。当大都会博物馆依然使用过时的术语来描述这个坐像时,酷儿活动家门已称之为“双性”或是“跨性别”的人物。人物的胸部和阴茎让人联想到西方艺术中那些并不陌生的身体表现。事实上,对于“双性”的理解植根于多贡的哲学中,他们认为人类生来就兼具男性和女性的特征。从这些意义上而言,展览凭借文化遗产与当代问题的共鸣而变得鲜活起来。

展览“萨赫勒”将持续至10月26日,但是,由展品引发的一系列探讨仍将延续下去。

(本文编译自nytimes、ft与hyperallergic网站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