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圆明园罹难160年,郭黛姮带你重返圆明园

2020-10-22 14: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人文清华 人文清华讲坛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持续数日。

2020年10月20日,在圆明园罹难160周年之际,著名建筑史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84岁的郭黛姮先生在人文清华讲坛通过其团队潜心研究近20年的数字复原技术带领线上线下近80万观众重返圆明园,领略万园之园的盛世风采。

她表示和园林一个个具体的实体建筑相比,圆明园的文化价值更高。圆明园等古建筑研究让人重新思考我们民族的想象力,现在的年轻一代要敢于想象。

数字复原工程

创世界纪录

前朝后寝的特殊格局;美若仙境,圆明园中最为宏伟美丽的建筑方壶胜境;巴洛克风格与中式风格结合的西洋楼建筑群......一组组经3D复原的圆明园建筑群在新清华学堂出现时,令观众叹为观止。据郭先生介绍,目前由其团队精确复原的景区已达圆明园全园总量的60%。10000余件历史档案,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6段历史分期中的120组时空单元......80余位专业人员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使圆明园数字复原工程的多项数据指标创下世界园林遗址研究之最。

海晏堂数字复原

圆明园自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作为四皇子胤禛的赐园开始营建,到胤禛即位,始作为皇帝御园,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150余年的经营成为万园之园。1860年后,历经战争浩劫,成为历史之痛,国人一直想了解其真容。

圆明园全貌图

郭先生反对全面实物复建:“文化遗址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圆明园被毁也是历史信息的重要部分,若是随意更改就违反了保护文物的法则。”她认为数字复原更便于诠释文化遗产的历史可读性。

从探寻“甲方”思维

到数字复原

为了让圆明园在虚拟世界“重生”,自1999年起,她带领团队开始全面研究圆明园。首先是探寻圆明园的“甲方”皇帝的审美思想,通过查阅《起居注》等,发现从雍正到咸丰五朝皇帝皆以圆明园为治国理政的场所,地位不亚于紫禁城,从圆明园开始建设时的总体布局就反映了帝王的治国理想。正大光明、九洲清晏、万方安和等景点均体现了雍正的政治理想。乾隆时期,圆明园建设进入巅峰。在各类景观中,最多的是反映皇帝关心稼穑的农业景观,各类木结构建筑代表了圆明园设计的最高成就,而公众熟悉的大水法等西洋楼建筑群不过才占比2%。

现场观众随郭黛姮先生重返圆明园

真实性和尽量完整是圆明园数字复原工作的首要原则。郭先生及团队注重实地勘查、测绘,关注考古发掘新成果,同时深入挖掘史料,对照样式房遗存图纸、《圆明园内工则例》《内务府奏销档》《帝王穿戴档》《起居注》《乾隆御制诗》和以《圆明园四十景》图为代表的相关书画作品等图文档案,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方针,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手法,从历史文化、山水环境、建筑艺术、园林植物、室内装饰、人物故事等各方面推断其场所空间特质。

圆明园四十景图(选)

研究过程

好似侦探破案

林徽因先生曾说:“将来如果有一天我们有相当的把握写部建筑史时,那部建筑史也就可以像一部最有趣味的侦探小说。”郭先生现场分享了探寻圆明园真面目的曲折过程,确实似侦探破案。西洋楼的蓄水楼用什么动力装置来驱动喷泉一直是团队好奇的,后来在国际会议中团队与研究巴洛克建筑的一位意大利教授Hermann Schlimme合作,他从马普艺术史研究院的图书馆查到了设计者传教士蒋友仁给朋友的信,发现蒋友仁曾经使用的是一本水利机械书籍所载的图,这张机械图与圆明西洋楼铜版画上有扇半开的窗户露出的给水装置“中心轴”的样子相同,通过这一点线索,推测蒋友仁用的可能正是这样的水利机械。但该教授仍存有疑问,不知中国当时是否有这种图,他又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找到了传教士查阅的18世纪法文水利书籍,在那本书的图上,还有铅笔画的痕迹和备注,由此证明蒋友仁当时参考此图做了设计。

从蓄水楼通往喷泉,管道如何铺设?在故宫博物院,团队找到了谐奇趣的样式房平面图,上面划有红线,曾随从梁思成先生研究《营造法式》多年的郭先生知道红线在古建图纸中表示水路,于是大家按图用探地雷达实地探测,结果发现地底下还有管道,前年考古发掘时,挖出了历经近三百年仍保存完好的铜水管。根据这些线索,团队成功数字复原了蓄水楼的动力装置。

圆明园水利机械的奥秘

古建筑让人重新思考

想象力的价值

在研究过程中,团队也惊喜地发现圆明园所代表的中国园林在18世纪对欧洲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观念史学家洛夫乔伊甚至认为“中国园林是欧洲浪漫主义的起源之一,它推动和促成了浪漫主义的转向”。雨果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这些评价让郭先生有了新的认识,她表示从圆明园、赵州桥、天坛等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已经取得了了不起的领先世界的成就,了解古人的想象力,为现代建设提供借鉴,正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意义所在。

法国LIIe-Adam, Cassan公园八角亭

郭先生表示,对圆明园的研究会一直进行下去,同时数字圆明园也为国内外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项目提供了参考,目前团队已经决定将数字复原文化遗产项目的范围扩大至北京三山五园区域。

从教60年

桃李满园

今年适逢郭先生从教60年,郭先生的弟子们携带自己的代表著作到现场向恩师汇报,并献上祝福,清华建筑学院教授贾珺表示,郭先生跑得比他们这些学生快,他们要努力追赶。

郭黛姮先生弟子到场祝贺恩师执教60周年

今年也是梁思成先生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成立90周年。为了践行梁先生所说的“读跋千篇,不如得原画一瞥”的研究宗旨,人文清华于5月18日启动“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之旅,带领千万人次的网友云游太原晋祠、大同云冈石窟、应县木塔和五台山佛光寺等四处千年古建筑,重新发现古建筑的壮丽和辉煌,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基因。在考察之旅启动仪式上,郭先生把《营造法式》交到了她的学生清华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刘畅手中,而郭先生的这场演讲也为这一系列特别节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人文清华讲坛制片人、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小琴表示:“每个历史的研究者都像是一个时间的穿越者,一面要穿越回历史解谜破案,另一方面还要向未来传承,在这个队伍当中走在前面的是梁先生、林先生,还有郭先生和他们的同代学者,再然后是贾珺这一代,还有更多更年轻的学者。相信这个队伍会越来越大,把中国建筑当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基因一代一代延续下去。这也是我们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上,在圆明园被毁160年之际,营造学社成立90年之际,在郭先生从教60周年之际,可以告慰前辈、告慰先贤、告慰祖先的。”

张小琴老师(左)和郭黛姮先生(右)

原标题:《“人文清华”讲坛 | 圆明园罹难160年,郭黛姮带你重返圆明园》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