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刘元春解读三季度经济形势:总需求依然疲软,财政效率待优化

澎湃新闻记者 张若婷
2020-10-21 07:28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前三季度GDP增速由负转正至同比增长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如何认识三季度的经济形势?四季度我国宏观经济相关指标是否会持续上扬?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10月20日下午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133期“经济每月谈”活动上进行了解读。

刘元春表示,4.9%和0.7%这两个数字在目前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复杂的状况下可以说是“非常可喜”的,同时投资增速、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速、居民收入实际增速、消费增速等指标的由负转正也意味着我国经济目前具备持续复苏的基础,即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比较夯实。

然而同时他也表示,尽管我国经济内生的增长动力和循环动力已经开始出现,但仍存在总需求依然疲软、消费结构中中产阶层受疫情冲击压力大、出口结构待优化等问题,下一步持续复苏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

财政、货币政策力度仍较大,财政效率待优化

为了缓解基层财政困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将新增的1万亿元财政赤字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总共2万亿元资金直达市县,并创设了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让这笔资金直达县级财政,省级财政不允许截留。

刘元春称,截至今年8月中旬,直达市县的资金总额已经达到1.7万亿元。“但是大部分的项目刚开始全面上马,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也刚刚由负转正,新基建等项目布局还未全面展开。”刘元春表示,大部分地方目前正在进行大型项目的督导,项目全面上马的区域实际上依然很少,甚至有个别区域上马的项目仅达到了今年计划的30%左右。

因此,资金到位并不等于项目的全面启动,下一步,需要上马并且能够产生经济拉动作用的项目还有不少。

在财政政策方面,刘元春表示,今年我国整体财政支出由于受到疫情的冲击,支出的节奏与往年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今年1至8月份,我国财政支出累计达到15万亿元,完成了全年预算的60.5%。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过去2016年到2019年这4年,我国财政支出在1到8月份的平均支出应该要达到66%。”刘元春进一步表示,这一对比意味着财政支出本身的节奏比以往慢了约6个百分点。

因此,下一步在今年四季度及明年一季度,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将有所加快,财政和资金的支撑力是相当充裕的,“所以财政在未来一段时间给予的力度是比较大的。”刘元春说。

而在货币和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方面,有观点认为,由于今年7、8月份融资利率有所上扬,所以今年四季度和明年初,货币政策及其对宏观投资项目部署的支持可能会有所收紧。但刘元春认为,这种观点得不到支持。

“原因很重要的就是,国家已经作出部署,要求今年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层面要向实体领域让利1.5万亿元。而目前我们所实施的让利规模只有8700亿元左右。”

他解释道,也就是说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完成的让利程度也仅达到了不到60%,这意味着在未来的一个季度中,金融让利的程度将达到40%。因此他认为,货币政策对于宏观与实体经济的支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与此同时,刘元春表示,财政资金下达执行效率较慢意味着这方面还有优化空间。除了疫情影响之外,部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高。

他举例表明,很多县级政府是“吃饭”的财政,对于有效推进高水平的大项目,面临着“不能为”的问题。因此,如何对2万亿元直达到基层的财政资金进行一些局部调整也是接下来宏观领域的关注重点。

“新基建肯定跟老基建的布局不一样,比如数据数据中心和新技术创新中心的布局,‘遍地开花’的模式解决不了问题。”刘元春说。

社会总需求依然疲软

刘元春表示,虽然基于供需平衡的国民经济循环已经开始逐步形成,市场的复苏力量也在逐步增强,但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

“在这样一个稳定复苏的状况下,我们是不是就能高枕无忧?我认为这肯定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目前这种低水平的复苏依然很脆弱。”刘元春说。

首当其冲受疫情影响的社会总需求依然疲软。虽然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拉动作用在今年三季度由负转正至正拉动1.7个百分点,但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仍下降7.2%。

在10月19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从细分领域来看,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和汽车类消费的增长在9月份都恢复到了两位数以上。

刘元春解读道,事实上目前消费的恢复依赖于中高端消费的上扬,特别是烟酒(9月增长11.2%)、贵金属(9月份增长17.6%)等消费品。这些消费的增长大部分来源于高收入阶层,而这一阶层在目前这一轮疫情中受损情况并不严重,加之世界疫情恶化导致只能国内消化,“所以支撑消费增长的基础结构目前来看并不是很正常,对消费增长的可持续性要打个问号。”刘元春说。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增长速度为3.17%,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则是3.93%。刘元春称,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增长速度低于平均数意味着“两头增长很快,中间增长很慢”。

从结构方面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增长较快的是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增长率高达约8%,但经营性收入却是负增长2%。

“经营性收入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收入上,个体经营性收入负增长7.8%,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不增长,这种收入结构的变化对于消费并不是很有利。”刘元春认为,虽然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疫情期间补贴的落实,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明显提升,但支撑中国消费稳定持续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以及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收入亟待提高。

在投资方面,房地产开发投资在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了5.6%,占投资总量达到约八成。但刘元春认为,由于房地产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对于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和资金的全面监控,下一步房地产投资的回落是大概率事件。

此外,民间投资增速迟迟没有转正意味着当前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活跃度不高。刘元春表示,民间投资占投资整体约60%,民间投资没有出现转正,整个投资要想全面、持续转正就存在难题。在这方面,一是有政策传递存在滞后性,二是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全面激发。

风险后移,外贸“没有近忧,但有远虑”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元春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外需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20%左右的水平,但出口增长并非源于内生动力,结构有待优化,外贸“没有近忧,但有远虑”。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31151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9月份,进出口总额30663亿元,同比增长10.0%;出口16620亿元,增长8.7%;进口14043亿元,增长11.6%,进出口均保持增长态势。

刘元春表示,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口持续的正增长的确对经济恢复有较好的拉动作用,但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世界疫情的全面蔓延带来的全球范围内抗疫物资需求的扩大,以及来源于其他国家供应链、产业链的断裂。总结来看,实际上出口正增长的基础在于世界疫情的不同步和疫情防控模式之间的差别。“因此,如果疫情在全球全面得到控制,我国出口将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刘元春进一步表示,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对于满足全球防疫物资、数字经济设备等需求有很强的竞争力。三季度出口持续上扬的重要方面在于抗疫物资、“宅经济”、计算机设备、半导体等数字经济产品的出口。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我国所有出口产品目录中,只有45%的商品出口数量是正增长的,“而去年同期基本上能够达到70%多的商品种类是正增长”。刘元春总结道,这表示近期我国出口上扬主要依赖于几大关键行业,而不是“遍地开花”,不是常态化的状况。近期四季度我国出口的这种积极态势还会持续延伸,但是如果疫苗的研发带来疫情在明年的全面逆转,那么外贸行业“虽无近忧,但有远虑”。

“风险后移”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外贸上,也表现在资金的流通与企业的高杠杆率上。

刘元春称,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宏观杠杆率提升了20多个百分点,达到了286%,政府杠杆率、居民杠杆率也都同步有所上升;同时企业应收账款增长率从3月份的7.3%攀升至8月底的14.5%。债务率高企意味着资金流通并不顺畅,因此他也表示,要防范风险延后和风险累积的效应。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