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据说这篇文章,看了第一段就会睡着 | 催眠

2020-10-22 06: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共3140字,建议阅读时间7分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习习

文编/惊蛰

美编/Ma er

音频/西西、惊蛰

��

叮!

欢迎来到神奇的催眠之旅!

请你凝视此图,静默五秒

是不是惊奇地发现……!?

好吧,什么也没有发生。

提起“催眠”,你会想到什么?是部落酋长念叨咒语?是巫术师施展魔力?还是舞台上各种神奇惊人的表演?反正它好像和“科学”二字没啥关系?

NONONO!想知道真相,就接着往下看吧!

■■■

催眠术有着很多灿烂辉煌的历史,它最初确实出现在祭祀、施法、宗教仪式这些活动中,人们通过凝视和集中注意等方法进入一种精神恍惚的状态。1772年,奥地利医生麦斯麦提出动物通磁理论——人体生病是体内磁流不畅导致,施行催眠术可使人体磁流恢复正常运行。他用催眠术治疗癔症,取得了惊人效果,因此被称为催眠术的鼻祖。1842年,一名叫布雷德的英国医生发现视觉凝视能让人进入催眠状态,随后他发表了《神经性睡眠的理论基础》一书,并以希腊字“hypnos”(睡眠)一词创立了“hypnosis”(催眠)一词,这标志着现代催眠术理论就此诞生。

我们可以看出,布雷德最初赋予“催眠”一词是类似睡眠的意义,但他在进一步研究催眠术时,发现催眠的关键其实是集中于某一个观念,并由这个观念整体控制自己,而不是由视觉凝视引发的类似睡眠状态。于是他觉得“催眠”这个词应该改为“monoideism”(单一观念),但在当时“催眠”的说法已经流传甚广,无法再改名,于是一直延用至今。(那么,我们如果说“某老师讲课很催眠”的真实含义应该是形容该老师讲课十分生动有趣,使大家非常专注,意念集中?)

■■■

所以,催眠状态到底是个什么神仙状态呢?

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催眠的定义是这样的:(敲小黑板啦!)

催眠是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特殊心理状态。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的行动减弱或丧失,感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或唤起早年记忆,肌强直、肌麻痹。

研究发现,催眠状态下,人大脑某些部位的机能确确实实在发生了改变,如大脑额叶执行功能受到抑制,且这些改变不是靠简单的想象或伪装就能引起的。另外,催眠状态下,脑电波更接近于清醒状态下的脑电波,因此,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其生理和心理状态与睡眠并没有多大关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如此看来,催眠是不是更神秘了?事实上,催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即使没有催眠师,人也可以进入催眠状态。“放松”就是最普遍也最不为注意的催眠反应。

你有练习过瑜伽吗?通常在最后的“挺尸式”(就是我们最喜欢的“躺着不动”)阶段,跟随瑜伽老师或视频的语音指导,你会产生一种身心放空、非常宁静安详的体验,这其实就是轻度催眠状态了;又比如,当你全神贯注读这篇文章时,可能听不见你的室友叫你吃饭,这其实也是催眠的一种反应,称为“被动性自我催眠”。它是指当人非常专注于某件事物时,出现的意识恍惚,对周围世界感知变差的状态。所以,催眠看似神奇,但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什么?你觉得这些反应太普通了,没啥意思?你想体验舞台上那种类似梦游、能够头脚支撑而身体悬空的状态?

然而,其实这种状态只有在深度催眠时才会发生。是否能进入深度催眠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它指的是被催眠者对催眠暗示的反应能力。研究发现,催眠感受性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即完全不能进入催眠状态和能进入深度催眠状态的人都较少,大部分人能进入中度催眠状态,表现为接受暗示性增高、痛觉减弱、自主控制能力下降等。但是,舞台上那种类似梦游和完全丧失自主意识的状态是很少部分的人才能出现的哦。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的催眠感受性高低呢?目前已经有专业量表可较为准确地测量,但即便没有这个量表,你现在也可以尝试这样一个小实验(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播放文末的音频,跟着语音指导进行实验!):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乱七八糟的宿舍也行)找一小块空地,放松站立,闭上双眼,双手自然下垂。接着,想象你的右手系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系着一个很大的氢气球,气球在往上飘,你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将右手往上提。气球越飘越高,你的右手也越提越高……你需要集中意念,想象气球提拉右手的过程。

多次自我暗示后,你可以睁开眼观察右手的位置,有没有发现右手真的向上移动了呢?移动的幅度越大,你越有可能是高催眠感受性的个体。相反,如果你右手位置基本没有变化,那么你可能很难进入较深的催眠状态。(当然啦,这个实验不一定准确,各位不必过于当真哦。)

催眠感受性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个体的催眠感受性相对稳定,但随年龄增长稍有变化。一般认为,7-14岁为强,随后逐渐减弱。研究表明,催眠感受性的高低与性别、人格特质、与对催眠的期望这些因素具有弱相关性,但目前还没有非常明确和完整的结论,需要对它再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实验研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

■■■

至此我们已经对催眠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或许你还是不解,尽管催眠很神奇、很玄妙,但好像除了在舞台表演时博眼球,在现实生活中就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了,为什么值得科学家们大费周章去研究它呢?

实际上,催眠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可用于航空心理训练、刑事侦查中挖掘目击证人的潜在记忆、治疗失眠,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等。已经有研究表明,催眠治疗对一些心理障碍的治疗效果不仅与精神性药物相当,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故非常值得推广和应用。

此外,催眠状态下的痛觉丧失现象在医学上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研究价值。早在1845年,英国外科医生詹姆斯·埃斯坦尔对一位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实施了催眠术,竟使病人痛觉消失。随后,他宁愿放弃乙醚等新发现的麻醉剂,转而用催眠术麻醉的方法,进行了300多次的大小手术。现在,催眠也广泛用于缓解癌性疼痛和分娩镇痛等,被证实效果显著。说不定经过科学家们对催眠术的更深入研究,若干年之后,我们就可以免受打麻醉的痛苦了。

对于大学生来说,平时也可以用简单的催眠方法,来改善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像前面提到的催眠放松,网络上有很多课程或音视频,短时间的练习就能帮助大家在学习生活中放松身心、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包括自我催眠暗示也可以起到放松助眠的作用。例如,你可以在晚上睡前集中意念进行自我暗示:“我很困,我马上就要睡着了,我会睡得很好,明天早上我会很精神。”不妨今晚就试试吧!

心理学家伯纳德·金德斯曾说:“极少数的科学领域能像催眠术那样因缺少定义而遭受种种阻碍。”那么现在读完了文章,你对催眠有没有一些新的认识呢?可别再说催眠就是让人睡觉啦!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览)

[1]方莉, & 刘协和. (2006). 催眠状态脑机制的研究进展. 上海精神医学(04), 50-52.

[2]黄蘅玉. (1996). 催眠心理治疗.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杨亚希.(2020).催眠过程中高感人群的脑活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CMFDTEMP&filename=1020762726.nh

[4]王凤华. (2012). 催眠感受性与人格相关关系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5]张荣祯. (2016). 催眠疗法治疗焦虑症临床疗效研究. 中国保健营养,26(013), 164.

[6]贺弋, & 冯占武. (2007). 催眠心理疗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6(007), 608-609.

[7]刘枚, & 从均广. (2006). 浅谈催眠技术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03), 55-56.

[8]周艳,曾丽萍 & 刘三连.(2019).催眠镇痛法在产妇分娩过程的应用及研究. 中国医药科学(08),74-76.

[9]朱智贤. (2010). 心理学大辞典.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Patterson, D. R. , & Jensen, M. P. . (2003). Hypnosis and clinical pai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9(4), 495-521.

[11]Faymonville, M. E. , Laureys, S. , Degueldre, C. , Delfiore, G. , Luxen, André, & Franck, G. , et al. (2000). Neural mechanisms of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hypnosis. 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EJA), 17(5), 1257-1267.

[12]Fisch,,Binting,,Roll,... & Teut.(2020).Group Hypnosis for Stress Reduction – A Feasibility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nosis(4),.

[13]Renzo Reategui.(2020).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ectation and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a literature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1),.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