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诺奖得主塞门扎涉论文造假:40篇论文被质疑一图多用或PS
“科学网”微信公号10月20日消息,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涉嫌学术不端事件持续发酵。
截至10月20日上午,知名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上曝出的争议论文已增至40篇,时间跨度长达18年。这些论文被质疑一图多用或图片PS,少数文章还被质疑存在伦理问题。
一位业内学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如果早两年曝出这种情况,塞门扎很可能不会获得诺贝尔奖。”
另一位研究人员则认为,塞门扎很有可能只是对一些研究做了宏观指导,并不了解下面人做的具体工作细节。
“我说这些,不是要给他洗地。而是在这样的科研组织方式下,在这样的科研生态下,类似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还要普遍——这让人细思极恐。”上述研究人员表示。
“如果早两年曝出这种情况,塞门扎不会获得诺贝尔奖”
国内低氧生理学领域教授韩通(化名)与塞门扎是合作者,也是多年好友。
前几天,他收到学生发来的一条微信文章,称塞门扎被曝30多篇论文P图造假,时间跨度长达16年。
“塞门扎最早几篇奠基性的文章不会有事吧?”震惊之余,他的第一反应是担心这会引起整个领域的危机。
“上世纪90年代初,塞门扎发现并探究低氧诱导因子HIF-1的一系列工作,是整个领域的基石。可以说,没有塞门扎对HIF的发现,后续的研究都无从谈起。”韩通告诉《中国科学报》,在诺贝尔奖这种推崇原创的大奖中,塞门扎的工作也称得上原创的原创。
“如果这些文章出了问题,那对学术界将是大地震级别的灾难。”韩通说。
截至发稿(10月20日上午),Pubpeer上曝出的塞门扎问题论文已经达到40篇。
这40篇论文的时间跨度为2001年到2018年,长达18年。其中2013年到2016年的论文就有15篇,超过1/3。
涉嫌造假的论文中,涉及“乳腺癌”“冠状动脉异常”“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的论文超过一半。
不幸中的万幸,韩通最关心的几篇论文,也就是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上公示的两篇“关键著作”,以及1993年发表于《生物化学学报》(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论文Characterization of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and regulation of DNA binding activity by hypoxia没有被打假。
在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上,2019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关键著作”列表中,塞门扎的两篇论文位列最前面,分别发表于1991年和1995年。
塞门扎被曝学术造假后,很多人联想到2018年哈佛大学教授Piero Anversa因造假被撤31篇论文的惊天丑闻。Anversa所“发现”的“c-kit阳性心脏干细胞”可能并不存在。这一事件给相关研究领域造成了严重和深远的影响。
但低氧研究领域学者陈光(化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塞门扎论文出现的问题,大概率不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塞门扎最重要的贡献是他上世纪90年代发现低氧诱导因子HIF-1的一系列工作,这批被曝有问题的论文不在其中。事实上,发现HIF-1的工作是非常扎实的,HIF-1的存在也被后续的一系列研究所证实。”陈光说,“我们看到,目前被人质疑的多数是一些向下游转化的研究。”
“如果早两年出现这种情况,塞门扎很可能不会获得诺贝尔奖。但即便现在曝出来了,他的诺贝尔奖也大概率不会因此撤销。”他说,“毕竟,历史上诺贝尔奖还曾颁发给完全错误的研究、错误的结论,但也没有过撤销的先例。”
细思极恐:“这种情况可能很普遍”
学术界对塞门扎的“特别关注”还在继续,在Pubpeer上搜索他的名字,每隔几个小时就会有更新。
著名学术打假人Elisabeth Bik也加入了这场“大家来找茬”的活动。
这批被爆涉嫌造假的论文,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诟病最多的套路:一图多用或图片PS。
“Much more similar than expected”最常出现的评论。
另一些图片则被质疑使用了PS修图大法。
2. 还有少数文章被质疑存在伦理问题。
这里实验鼠的肿瘤被质疑长得过大。
针对质疑,截至10月20日上午,共有2位论文作者回应了相关评论。
一位是塞门扎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合作者、其中一篇论文的通讯作者Akrit Sodhi。
Sodhi首先承认有两个图像被“无意地交换了”,但“重要的是,这不是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使用重复图像的情况”。
最后,他表示“这个无意的错误并不影响从这个具体实验得出的结论”。
另一位也是塞门扎的合作者、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的Rajiv R Ratan。
他表示:“尽管有些图片看起来几乎一样,但它们并不是同一张图片”“当初做这些工作的人已经离开实验室很久了,但我们会回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此外,已有一篇文章已经撤稿。
有两篇已勘误或更正。
“我们看到,塞门扎在这些论文中要么是通讯作者,要么是合著者。他可能未必直接参与了一线工作,但的确需要为此负责。”陈光说。
“你想,这么大的人物,他不缺论文,不缺声誉,甚至不缺经费。他何苦造假呢?所以我想很有可能他只是对一些研究做了宏观指导,并不了解下面人做的具体工作细节。”
“我说这些,不是要给他洗地。”陈光说,“而是在这样的科研组织方式下,在这样的科研生态下,类似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还要普遍——这让人细思极恐。”
《中国科学报》试图通过邮件询问塞门扎本人对造假指控的看法,但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塞门扎的回应。
(原题为《诺奖得主涉嫌造假论文增至40篇!领域“地震”要来了吗?》)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