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以“社畜”自居的年轻人,上班对他们来说真的是骗局吗? | 有话说
成年人的生活从来没有“容易”二字。去年开始,“社畜”成为上班族间广为流行的热词,一大批白领自称“社畜”,自嘲在工作中被公司当牲畜一样压榨的生活,抱怨着加班,厌倦了人情饭局,但为了钱与生计又不得不向资本低头。不被关照的上班族,聚集了无数在理想与现实间斡旋的年轻人。
在第十七期“有书看·有话说”活动中,我们选出了五位读者并寄出《夜行货车》一书。里面讲述的上班族,虽然不是发生在当下,却真实得令无数人感同身受。有读者感叹自己也曾遭遇欲辞工作而不能的苦闷;察觉自己也是无数在资本现场迷失的年轻人之一;透过陈映真的文字感受到上班族所面临的巨大精神压力。尝试去理解作者笔触下的细腻情感,会发觉书中所描写的上世纪60至80年代的年轻人,正是我们生存的时代之预言。
第17期书目:《夜行货车》
《夜行货车》
陈映真 著
理想国 | 九州出版社,2020 年 6 月版
期待分:9.0 读后分:9.5
已经读过陈映真的《将军族》,印象深刻。写普普通通的人,寥寥几句就勾勒出一副画,多数让人心酸。陈映真的文笔不拖沓,文词算不上精致,但朴实中显得真切,读来思绪颇丰。
——媛
继《将军族》后,我又读到陈映真的另一本小说《夜行货车》。犹记得,那晚我一篇接一篇地读下来,竟恍惚忘却了他生于何时,直至有关战乱的内容出现,我的思绪这才被拽回来,记起他是1937年生人。
透过字里行间,特别是《夜行货车》这篇,我仿佛“嗅”出张爱玲的味道。虽是隐隐约约,却与张氏如出一辙的细腻,尤其在描写两性交往时。爱情于彼此心上,似水般流动,时疾时缓,且浅且深。两人在相互营造的交替亦分开的情绪场里,虽各有所思,各执一词,但总归殊途同归。
想来无论彼时,或此时,爱情使人难以形容。陈映真用他好似素描的笔法,先勾勒出爱的轮廓,清晰亦连贯,继而徐徐地填充色彩。于是观者便可从其明暗相合的层次间,读到情之复杂。
随后将豁然开朗,忽的参透了陈的写作密码,即他所关注的是,活生生的人的情感。他并非生活的旁观者,冷眼瞥看人世,而是将一颗热肠融于世道,并记下被触动后,自然涌起的点滴情愫。他的体悟由实感而生,这才读来给我一种冬日推窗遇冷风,虽凉意刺骨,却清清爽爽,使我清醒的快意。
基于此,当他以人为描写对象时,所属时代便作为陪衬。如此,《上班族的一日》真实的就像发生在当下。Olive内心的痛感,源于乏味而无趣的工作,理想与现实的分歧,以及欲辞工作而不能的苦闷,他终于又回归公司,继续为晋升榨干自己。
VCG
他所直面的遭遇,我们又何尝没有。在日复一日辞与不辞中纠结,想辞却没后盾做支撑,不辞又觉得浪费光阴,就这么徘徊着,继续工作着,说不上浑浑噩噩,也确实收获不多。想来换个背景,同样的故事完全可以写于当下。
《贺大哥》这篇则像在写一位生活于当代,看似一切正常,实则精神极度衰弱,可能哪天会突然倒下的病患。唯独不同的是,贺大哥的困扰来自战争,但他被压迫的精神与我们一致。陈映真对主人公精神状况的描写,读来就像吃了个表皮光滑,果肉酸涩的梨子,不禁在心里连连感叹:幸好梨不能分呐。
我想陈映真的小说必不会随着时间,淹没在新时代的浪潮里,因为他敏感的内心,已同人类共情。倘若回到过去,或许坐在酒馆里,走在长街边,又或站在树下,躺在床上的某个身影,便是陈映真。他倾听、观察、思考、感悟着,没有人知晓他眼底和心灵的深度。
期待分:9.0 读后分:9.4
今年三月份就刷到过理想国编辑关于陈映真全集的书讯,一面宽慰一面期待。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重读陈映真,不论是海峡两岸的哪一遍,先生提出的问题都尚未解决。不如就从这一本开始,把我的体悟记录下来,传递给更多的读者,认真思考关于中国社会的诸多未来。
——Gambler
对于我而言,陈映真是我尝试理解台湾文学的第一扇窗户。初次阅读陈映真是在本科二年级的当代文学课上,我作为小组代表介绍陈映真和他的《人间》,讲到王安忆对陈映真的追思时忍不住红了眼眶。与其说陈映真是台湾“左翼”文学的代表,不如说他是台湾的见证者与记录者,是振臂疾呼者,是痛定思痛者。他对农工阶级的深切理解,他对台湾弊病的鞭辟入里,他对祖国大陆的拳拳眷念,共同熔铸成了一篇篇作品,流传于世。直到翻到《夜行货车》,我才突然顿悟陈映真的真实与坚持。这种真实与坚持在70年代的台湾更难能可贵,甚至能直接映照至当代中国。
这部集子收录的主题不难理解,一则是越战的战后创伤记忆,另一则是都市的年轻人生存现状。相比于同时期的其他写作者,陈映真的观察更为直接到不加掩饰,他会直接撕开现实的表象,将生活企图遮盖起来的残忍真相剖给读者来看。尽管贺大哥只是因为战后创伤而形成了精神的不稳定状态,尽管“我”对贺大哥有着强烈的感情和信心,但“我”被劝离贺大哥身边的理由听起来的确像是真人真事:你前途光明,你不应该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你不应遭到“污染”。当道德压力的束缚和政治立场的捆绑相交织,双重压力带来的窒息与无奈就静静躺在纸上眼前,读者也仿佛经历了如此的精神干涉,又仿佛想起了曾经被逼仄至角落的自己:而绝望之处在于,你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生活。
更令人感同身受的片段出现在《夜行货车》和《上班族的一日》里。成年人的生活从来没有“容易”二字,尤其于中年人身上格外艰涩,被磨平了棱角之后的沉默复沉默,早已变成生活的惯性,习惯性逃避已经出现的问题,沉湎于往日的辉煌记忆,最终独自面对岁月落泪愧怍。又或者兢兢业业做个“社畜”,直到某天的某个瞬间突然停滞,意识到“这一整个世界,似乎早已绵密地组织到一个他无从理解的巨大、强力的机械里,从而随着它分秒不停地、不假辞色地转动”,却不知道自己的位置究竟在哪里。透过陈映真的双眼,我们看到了无数在资本现场迷失的年轻人,看到无数行色匆忙又不知去路的中年人,也看到了我们自己。
VCG
只是陈映真还是温柔的,他仍然坚持着那份对人间的爱。《夜行货车》的最后,詹奕宏还是给小玲戴上了那枚景泰蓝戒指,让她“跟我回乡下去”。尽管回乡本就意味着另一种远离,但对曾经迷失过的人们而言,回乡或许已是最好的选择。就像詹奕宏突然想起的那一列通过平交道的火车,它轰隆轰隆地开往故乡;就像我总会忆起的参天古槐,它哗啦哗啦地摇向故乡。
乡关何处?
许是在人间,或在藕花深处。
期待分:9.0 读后分:9.0
我对陈映真的了解不多,也是前不久刚听说这个作家,对今年新版的这套小说心动已久。“上班,是一个大大的骗局。”这句话直击我心,印象深刻。80年代的台北跟现在的北上广深应该相差不大,小说描绘的年轻人和上班族给人一种熟悉又怪异的感觉。前不久我刚到北京实习,每天出门去地铁站,地铁呼啸而过,深感自己的渺小。眼下很想读到这本书,想体会别人所说的“陈映真依然没有过时”。
——林赫西
最初是被印在书腰的话“上班,是一个大大的骗局”所吸引,留下很好的印象。这次阅读的《夜行货车》是新版的陈映真文集第二卷,主要收录“华盛顿大楼”系列、《六月里的玫瑰花》与《贺大哥》。“华盛顿大楼”系列非常精彩,读完有奇妙的感觉,意犹未尽。尤其是同名小说《夜行货车》,故事非常吸引人,一口气读完。当我上网搜索这部作品时,才得知《夜行货车》是首部改编成中国大陆影视剧的港台小说,这份机缘巧合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小说故事的认可。
《夜行货车》是“华盛顿大楼”系列开篇之作,讲述一个发生在跨国公司马拉穆电子公司的故事。故事以女秘书刘小玲和詹奕宏、林荣平之间的爱情纠葛展开,写透了台湾社会迈向资本主义商业化、国际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以及城市和乡村两种价值观的角力。詹和林分别代表着台湾的两种知识分子形象,前者嫉恶如仇,有极强的民族情感,后者崇洋媚外,对美国老板阿谀奉承。陈映真明显更加认同詹奕宏,在故事结尾,当美国老板在聚会上肆意调侃侮辱中国人时,詹奕宏当即离场抗议,与这帮人分道扬镳,这自然也是陈映真的态度。
“华盛顿大楼”系列的故事都很耐看,小说要探讨的是70至80年代台湾本土的跨国公司、城乡关系、中西文化、性别问题、阶级冲突等因素,甚至还融入进美国与中国大陆建交的这种历史大事件,小说中的台湾人,身处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疲于应对各种新奇事物和价值的冲击,从而产生出对乡土的留恋,甚至偏向于保守。
读完全书,我重读了媒体对这本书的介绍,“无法归乡的上班族”,“为台湾急剧变化的时代留下毛细管般逼真鲜活的写照”。完全赞同。这本小说反映当时的台湾,也能刻画当下的中国大陆,我们面对的也是上述那些因素的冲击,而我们的应对,也和当时的台湾人相差无几。前不久我看到网上有人说,阅读陈映真从不会过时。确实如此,越读越新。这本书完全符合之前的期待,所以我迅速去了趟书店,把陈映真的另外两本书买回家。
期待分:8.0 读后分:9.0
之前看媒体报道,看非虚构文章,都是从单个的叙事者出发,现在更想从时代的背景之下观察个体。即想要跳脱当下共通经验和记忆所产生的共情和共鸣,从作者的笔下感受特定时间地点下的人事物。
——兜兜
本作收录了两篇反应越战后创伤的短篇小说与华盛顿大楼系列。《六月里的玫瑰花》 与《贺大哥》叙述了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战争不分种族、阶层与宗教信仰,在人们心中留了了深深的,难以抚平的伤痕。亲历者如同危楼矗立于平地,看似风平浪静,但难以述说的隐痛如同潜伏的炸弹,一旦爆发将会牵制全身心,直至溃败与坍塌。华盛顿大楼系列则侧重描写掩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之下的芸芸众生,描绘一个个小人物,写守旧保守的人情社会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碰撞,写人权自由平等在贫瘠的土地上开花但最终陨落的故事。
学者孙歌说:“文学作品的功能,是给一个历史时代的氛围塑型”。陈映真在利用文学的方式,为这个社会的心态,感觉和精神“塑型”。陈映真先生是时代的亲历者,观察家,才能以细腻深刻的笔触刻画出人生的困境与人性的幽微,一语道破“上班是个巨大的骗局”。这种情绪和记忆是跨越时间和地域,在当下的社会不断地重复上演。
期待分:8.0 读后分:9.0
日本学哲中野牧提出“容器人”的概念。容器人是孤独的,但也渴望打破这份孤独。于是他们与外界不断的接触,可惜他们不想深入到对方的内部,也不想让对方接触到自己的内心,就在这样一种矛盾中,容器人继续生活,工作,与每一份关系保持着距离感。无法回乡的人一直在路上,好像是被什么推着似的,坐着列车,蒙着眼,夜行。
——feholiday
“要了解现代中国,就要读鲁迅。要读懂当代台湾社会,就要读陈映真作品。”由于本人在考研期间,于是只能对这本书匆匆浏览了一遍,尽管这样,也能深深地体会到他对普遍人情冷暖的细腻刻画,对社会处境的深深忧虑与关怀,不愧是“台湾鲁迅”。
三部里面,有年轻的迷茫感,有沧桑的洞察与反省,这三部,每一部都可以单独去读,内容上互不干涉,但思想与情感是缓缓流淌相通的。
于这辆“货车”中,更要读书。
陈平原教授说:“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你很久没有读书了,而且你没有什么负罪感的话,那么说明你已经堕落了。读书本身没有什么了不起,但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世界,你还在追求个人的板块,你还有不满足,还在寻找另外一种可能性,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颠沛流离与光影斑斓,陈映真记录在册,人人如此践行。
* 感谢本期有书看·有话说读者媛、Gambler、林赫西、兜兜、feholiday的用心反馈。下期有书看·有话说将于近日推送,敬请期待。
整编 / 实习生 吴雨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