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把孩子送进海淀六小强,她是怎么做到的?
花生妈妈,安柏,她是一位北大硕士,在世界500强驰骋多年,但在家长圈里,她最醒目的标签是——一位海淀妈妈,在小升初中把儿子花生成功送入了海淀六小强!
这里先普及一下,在北京甚至全国,海淀学生都很牛,而在海淀,六小强又格外牛。什么是六小强?海淀最牛的六所公立学中学,分别是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101中学、十一学校和首师大附中,六所中学承包了海淀90%以上的高分段和清华北大录取名额。海淀的小升初的入学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可谓百里甚至千里挑一。
所以海淀妈和牛娃们,通常会付出比别处多几倍的努力,她们也给很多人留下了“鸡血妈”的深刻印象,似乎提起海淀妈,总是离不开“鸡娃、报班、奥数、KET、PET”等标签。
上岸,是流行于家长群的一个升学暗语,代表孩子冲刺重点学校成功。花生妈曾经忙于事业,在孩子小学四年级时才突然意识到时间和形势的紧迫,开始全力投入孩子的升学备战,她把多年的职场经验全部用于教育,两年后成功上岸。
上岸后回头望,什么才是起跑线?陪花生上岸后,作为过来人,很多事回头看,会比当时身在局中看得清楚。
于是,她给大家写了《上岸——一个海淀妈妈的重点学校闯关记》这本书,希望能给家有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孩子的妈妈一些帮助和启发。书里记录了她儿子花生小升初和外甥小布丁幼升小的故事,梳理心路历程,同时也总结了科学养育的经验和教训,帮助各位妈妈看到教育的拼图全景,少走弯路。
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冲刺牛校
花生妈曾经也是一个佛系的妈妈,只想着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花生无忧无虑的状态持续到了小学四年级上学期,这时她明显感觉到了周围气氛的变化:每位妈妈都忙忙碌碌,考级的考级,参加竞赛的参加竞赛,本来不报班的都报班了,本来报班的开始针对某个目标校补习,攒小班甚至一对一。
身边妈妈都在为孩子冲刺六小强做准备,花生妈则因为只想让孩子顺利升上本校初中部而被看成外星人。关键是,花生的几个好友也把六小强当成了自己的目标,花生本人也很想进入市重点,这样也能和好友继续一起读书。
花生妈突然意识到:家长是可以佛系,但要是孩子们都不佛系呢?他们的互相比较,直白而残酷;他们的自尊心,高傲而脆弱。
自认为佛系的她也不淡定了,花了不少时间进行研究和选择,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给花生配齐各种班,奥数、语文、英语,还在家上英语网课。同时,也帮他纠错,教他学习方法,塑造更好的学习习惯。
奇怪的是,听到报班,花生很爽快就同意了:“我们同学都有课外班啊,就我最少,还挺奇怪的,而且,我不是马上要小升初吗?”
找到拉开孩子后天差距的关键因素
拉大孩子之间后天差距的关键,是时间管理能力。别的孩子要两个小时完成的作业,时间管理能力强的孩子只需要1个小时,一天能省下1个小时,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就能省下2190个小时。这只是课内作业,如果课外作业也是这个差距,特别是寒暑假每天可利用时间更长,那加起来远远不止这个数。粗略计算下,总共能省下的时间是:6500个小时。
不管是兴趣班还说课外辅导班,只要管理得当,利用时间的效率也会大大不同。最容易上手的时间管理方法是做减法——看看是不是我们给孩子安排的事情太多了,能不能减少那些对孩子不重要的事情?对我们不重要的事,是那些既不能给我们带来价值又不能带来愉悦感的事,或者是看起来似乎能带来短期价值和愉悦感,却危害我们长期价值和愉悦感的事情。
科学育儿,不是只做减法,还是加法可以做的,比如说,课余玩耍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兴趣或特长,一举两得。
打破对“鸡娃”的偏见
这几年大家对孩子教育越来越重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所以所谓的“鸡娃”(给娃打鸡血,让他不断学习)才会越来越流行。
期望值过高肯定不好,会带来不必要的焦虑。然而社会上对“鸡娃”的一些非议,有时并没太关注孩子的科学养育和身心健康,而是着眼于家长自身的学历和能力。
比如这两句话就很常见:
“鸡娃先自鸡。”
“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好像家长但凡学历一般,希望孩子上个好点的大学,就是太鸡血了……
其实家长飞不起来,很可能不是家长自己不想飞、或者懒得飞,而是受到各种条件制约。
以下是花生妈分享的来自她家里的真实故事。
我在上海的舅舅,人很聪明,但是高中遇上文革,学校停课,也没大学可以上,后来去了小菜场卖菜。舅妈是工厂女工,也没上过大学。但是他们对孩子,也就是我表弟,总是说要好好读书,上个好学校。表弟考得不好,也是要挨骂的。
虽然舅舅舅妈对辅导功课不在行,但我表弟喜欢看书就给他买书,喜欢电脑就早早地在家置了一台电脑供他拆装研究。我表弟本科读了计算机专业,后来还考上上海交大的研究生,去了惠普从事IT工作。
如果当时,舅舅舅妈听了别人说的:“小孩嘛学习差不多就行了,自己都没上大学,小孩上名校就别想太多了。”那我表弟的命运就改变了。
家长对孩子有期待是非常正常的,特别是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自己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更会体会到切肤之痛,当然希望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
花生妈自述:适度调整期待值
即使家长自己不会游泳和踢球,也可以让孩子学会并擅长游泳和踢球;即使家长自认为英语和数学很“渣”,也能培养出英语学霸和数学牛娃。
这其中,家长自身的水平不是限制。关键是要科学养育,在家里营造和增强亲子关系和学习氛围。
孩子小时候不会介意家长的学术水平,更在乎的是家长的参与和陪伴,这样才能增加他们对学习的好感和投入。
当然,不是每个妈妈都有这样的条件。很多职场妈妈在外奋斗,给家里添砖加瓦。她们对工作的努力,对生活的付出,也是一种“自鸡”,也能成为孩子的榜样。
“鸡娃先自鸡”,其实很多人都理解错了。不是说家长本身很厉害才有资格“鸡娃”,而是家长要重视教育,并让孩子明白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家长自己也要努力奋斗,不仅仅是为下一代争取优质教育的机会,即使条件所限是为了自己或为了生活,这也是一种“自鸡”。我经常对花生说:“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尽力了,就不会后悔。”我相信,一个人看准一件事,如果抱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大概率会把事情做好。即使因为种种原因结果不尽如人意,至少可以不留遗憾。教育和学习也是如此。
对很多看上去“飞不起来” 却要“娃飞起来”的父母,我们也要体谅他们,只要期望值并非不切实际,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科学研究也表明,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低或过高孩子的表现都不太理想,而父母期望值比较适中或合理的时候,孩子才能表现得最好。
而且,这些父母中的很多人,他们不是主观上不想飞,也不是真的飞不起来,而是在人生的各种局限中,努力地以自己的方式飞着。姿态或许不算很好看,然而可能已经拼尽全力。
就像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写的: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请记住,这个世界上并非每个人都具备你拥有的条件。
用教育改变命运,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做父母的最合情合理的梦想。
(花生和布丁近照)
在《上岸》这本书里,你还能了解什么?
花生妈是中国‘教育军备竞赛’的亲历者,同时也是一个观察者。她发现,对于别人家的孩子,家长大多只看到了自己想看的一部分,没看到的部分才是关键的拼图。她的亲身经历折射出当下家长普遍的教育焦虑:
该不该让孩子提早学?
课外班该如何选择?
要不要辞职做陪读妈妈?
陪写作业的最佳姿态?
公立学校好还是私立学校好?
好学校喜欢什么样的孩子?
教育孩子,鸡血还是佛系?
在孩子身上到底花多少钱才合适?
如何进行教育规划对孩子才最好?
怎样和谐管理孩子的IPad、手机等电子设备?
…… ……
她的《上岸》,通过自己和身边家长真实生动的案例,帮助大家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焦虑经常来自认知死角和思维误区,探讨教育需要全局意识和长期主义。在幼升小、小升初公民同招、民办摇号的趋势下,将来,孩子和孩子的差距,不再是民办校和公立校的差距,也不是学校和学校的差距,而主要是家庭和家庭的差距。即使择校变得更加不确定,我们也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因为,教育不只发生在学校,更是发生在家庭,还发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
我们也不要被别人家的“牛娃”打乱阵脚,而是从中借鉴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是:科学养育,让孩子焕发生命力,增加未来的选择权,活得更从容、更幸福。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资源,而是主动获取资源的能力,这个时代缺的也不是机遇,而是迎机遇而上的素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