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明的冲积扇 ——河南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构想
原创 遗产五所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导读:近期,由清华同衡遗产中心领衔,河南分院、总规中心、创新中心合作编制的《河南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投标方案成功中标,成为清华同衡继《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纲要》《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大运河文化片区)》之后,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高质量发展领域的第五个重大项目,也是我院继长城、长征、大运河系列项目之后的又一项国家文化公园相关项目。
一、项目背景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2020年1月3日,习总书记在中财第六次会议中再次做出重要指示,要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在开封和洛阳召开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会议,拟将河南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黄河将成为继长城、长征、大运河之后的第四个国家文化公园。河南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对于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有着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
河南黄河文化的价值内涵构建
二、项目定位与规划愿景
河南沿黄流域作为中华文明诞生及发展的核心区域,在文化资源层面为沿黄九省之最。在国家政策层面,河南是唯一同时涉及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4大国家文化公园的省份,同时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所在。因此,河南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不仅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先行示范,更将致力成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核心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样板区域所在。
通过河南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合理利用和传承黄河文化,使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使黄河的根魂文化在新时代得以切实彰显与传承。通过价值的阐释与文化体系的构建,致力将河南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为探寻华夏历史文明的国际窗口、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高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与情感纽带,彰显黄河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体现全球视野、中国高度时代眼光。
三、核心思路
01、深度挖掘价值,厘清文明标识
黄河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生命力的大河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主根脉,黄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黄河流域孕育的民族,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它所拥有的人文资源、历史遗迹、文化精华,其他任何一个流域均无法替代。
黄河文化资源价值体系分析图
方案结合河南的地域文化特征,抓住“中”文化的核心,从文明起源、思想启蒙、国家创立、观念塑造、制度构建等最核心的文化领域,解析了河南沿黄区域有史以来的重大成就。
河南黄河文化资源价值主题分析图
在此基础上,选取能够集中体现中华文明的重要自然遗产、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等文化资源,从地理标识、文化标识和精神标识三个方面构建河南黄河的文明标识体系,作为未来文化公园建设的基础载体。
黄河文明标识体系构成
02、解析演进动因,塑造空间格局
历史上,黄河的变迁以及治黄用黄的历史,塑造了今天中原城市、人口与文化分布的格局,而这些并非现状黄河流域单一维度所能解释,我们需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叠加空间演进、水系变迁以及文明发展,在四维的时空模型下解读对黄河文明,在四维黄河的框架下理解人类和河流的关系,理解时间的沉淀所造就的历史动因。研究表明,黄河北流期时,对太行山东麓古都带的产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黄河北流期时,对太行山东麓古都带的产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战国时期,由于鸿沟的开凿,沟通了黄河与淮河上游流域,沿着这一路径,在黄淮交汇区域的豫东南,产生了丰富的文化现象。元代贾鲁河的开通,使这一区域的繁荣一直持续发展。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黄河与淮河下游及长江流域,使豫东开封、商丘一带成为新的都会圈。
基于此,方案以黄河六个阶段的空间变迁为时间轴,系统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河道水系与各类文化资源的关系,以及人地互动的变迁与演进有关系,从历史地理角度解析时间的沉淀所造就的文明历史动因。
河流分布图
古黄河北流时期(远古至夏商时代)
黄河与古鸿沟时期(战国至秦)
黄河与隋唐大运河时期(隋唐宋时期)
黄河夺淮入海阶段(南宋至清)
黄河改道北流(1855年至今)
通过历史时期的水系和空间梳理发现,黄河中下游平原上大大小小的水系图犹如一把巨大的扇子:一条支流就是一根扇骨,每根扇骨对应一座或多座重要的古代都城或经济都会。这把时空交错、河城共生的文明冲积扇,西侧顶点为5000年前中华文明起源“重瓣花朵”格局的花心之一——三门峡,北侧顶点为七朝古都——安阳,东侧顶点为三商祖地的商丘,而洛阳—郑州—开封所在的河洛地带正处于扇面的中心区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性格,对世界范围内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黄河文明得以成为世界大河文明中延续、传承时间最久的一支。
文明冲积扇示意图
“文明冲积扇”上都邑、城邑遗址的分布聚集情况
基于历史分析,构建“一核、一轴、四带、四极”的河南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空间结构,将古黄河北流与卫河带、汴河与黄河故道带、黄淮交汇带,作为主要的文化资源分布区进行研究,并作为未来河南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一级展示带。同时作为黄河全流域最重要的支流之一,伊洛河流域是重要的文明河谷带,也作为一级展示带,将河南黄河历史上最重要的4个古都作为对外的辐射发展极,共同构建能够阐释人地关系与大河文明动因的国家文化公园格局。
河南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总结构图
一核:郑汴洛大河文明展示核
一轴:黄河干流文化展示轴
四带:伊洛河谷文化集中展示带,卫河与古黄河文化集中展示带,贾鲁河与古鸿沟文化集中展示带、汴河与黄河故道文化集中展示带
四极:安阳豫晋冀文化辐射发展极、三门峡豫陕晋金三角文化辐射发展极、商丘豫皖鲁苏文化辐射发展极、周口豫皖文化辐射发展极
03、依托文旅融合,增进福祉民生
努力探索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路径与模式,努力探索文旅融合对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产业转型的支撑作用,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作为增进福祉民生的重大项目。面对多样化的文化资源,从文物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经典著作到古史传说,从历史纪念地到水文化景观,无不是无声的史书,诉说着中华民族千万年来披荆斩棘的生存发展历程。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中流砥柱、砥砺奋进,这些诞生自黄河的优秀传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行;天下大同、百姓昭和、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些凝练于黄河的思想观念,坚定着今天的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使我们能够提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如何将宏大的叙事具象化、具体化,活化利用以易于理解与传承,如何将黄河文明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为城市更新植入内容,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为年青一代提供创业、就业机会,推动产业迭代与发展转型,是方案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此,方案以文旅融合为核心路径,提出文化+教育、文化+体育、文化+农业、文化+生态等多元新兴产业解决方案,针对不同文化资源,以创新创意为动力,提出不同保护与活化利用方式,与城乡空间拟合,与生态保护拟合,与大众生活拟合,用文化为第三产业发展赋能,以文化软实力作为核心助力,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民生就业、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让黄河文明成为与世界文明共振,成为构建国家形象、传播中国经验的重要载体,实现文化聚合与全球共享。
遗产“+”战略示意图
04、融合生态保护,促进高质发展
以山川河流形成的历史线路,打造展示带,促进国家文化公园与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拟合。将黄河滩区生态治理工程与一级文化展示带相结合,打造文化+生态的高质量生态空间。重塑河南国土空间格局,全面提升生态治理,奠定高质量发展基础。集中展示带以黄河干支流、故道及大运河为线索,以历史维度的黄河水系脉络,叠加空间维度的重要文化线路,共形成9条一级集中展示带,10条二级集中展示带。
集中展示带空间落位总图
将淇河、洹河、漳河、沁河等多条古黄河支流的流域治理与二级文化展示带相结合,通过特色文化资源,打造高品质特色文化生态空间,为城乡统筹发展、城市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提供物质条件与生态基础。例如《诗经》中超过半数的内容描写的是河南的场景,如郑风、卫风、邶风、周南等,其中采自淇水卫地的诗篇有45首,内容与淇水卫地相关的诗篇有61首,提及淇河的诗篇有8篇,因而《诗经》成为淇河文化的灵魂,淇河也就被称为诗河。以此为文化主题进行淇河生态治理、景观修复,不仅使文化与生态在空间拟合,也在风格、内容方面进行拟合,将成为国家文化公园的一大特色。
二级集中展示带-河道水系
四、技术手段与规划特色
01、技术手段
方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河南沿黄区域的文化遗产信息进行采集与分析,结合文化资源的级别、规模、资源类型、保存现状和遗产价值,建立了文化资源数据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内文化资源进行加权分析,科学有效地得出河南沿黄地区文化资源空间分布核密度特征,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的引导与管控要求。
河南沿黄地区文化资源空间聚集特征分布图
02、规划特色
创新性 新角度 新内容 新方法
全面性 时空双维度 全域全要素
落地性 基础坚实、运营前置、规模合理、充分衔接
(1)创新性——
新角度—从历史水系的角度研究文明演进的历史动因以及呈现的结果。
新内容—历史场景与现代空间的拟和,文化内容与生态资源的拟合。
新方法—从文化资源与文化价值到文化空间与文化场景的转换
规划不仅从历史水系的角度分析了文明演进的历史动因和呈现的结果,同时也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聚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尝试构建丰富而立体的历史场景, 并将这些场景与包括文化遗产、生态资源、文化景观在内的现代空间相拟合,营造历史氛围,使现代的景观环境与历史记忆相吻合,实现从历史与文化分析到公园构建的转换,在省域的尺度下构建支撑价值阐释的空间格局。
(2)全面性——
时空双维度—河南黄河四维立体坐标的构建
全域全要素—河南黄河时空版图的支撑构建
方案不仅系统梳理了各个历史时期河南黄河相关的历史变迁,以及相关文物资源、水利遗产、农业遗产等不同文化资源类型,还原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空间版图上,通过时空双维度的解析,构建河南黄河的四维立体坐标系,融入当下沿黄(故道)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3)落地性——
基于对各地情况的深入了解,遴选基础坚实的项目
基于对投资运营等操盘规律的了解,提出实操性强的项目
基于对支撑资源的了解,科学合理确定项目规模
基于和相关规划的深入了解,与各方要求充分衔接
方案充分依据各地的城市发展定位与发展构想以及项目基础,充分吸取我院多年来在文化遗产、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等方面积累的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河南沿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文旅市场发展趋势,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充分衔接,遴选出一批基础坚实、落地强、规模合理的项目。
五、结 语
在下一步的方案深化过程中,项目组将持续以习总书记在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导思想,坚持“四个引领”:认知引领、理念前瞻;文化引领、研究先行;创新引领、技术为核;目标引领、打造样板,切实推进河南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先行示范。衷心感谢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河南考古院,河南古建院,河南博物院,黄河水科院,黄河博物馆等机构,和各位专家的指导帮助!未来更需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中原更加出彩凝聚精神力量!持续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六、投标工作团队
首席专家:
尹 稚 清华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张 杰 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技术指导:
霍晓卫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遗产中心主任
郑筱津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西北分院院长/河南分院院长
项目负责人:
张 谨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中心副总工/遗产五所 所长
项目协调人:
倪凯旋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南分院副院长
各团队负责人及专业人员:
遗产中心:
(遗产五所)郭薛、王浩然、钟泉潇、马娜、曹曼青、王佳慧、齐恩广、刘占清、孟泽林、宋春昉、孙慧芬、曾嵘长豪
(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室)张捷 骆文
河南分院:许忠秋,张萌,许莎莎,李申,张玉尊
总规中心:谢宇、欧阳鹏
创新中心:孙小明、谢盼、刘丽
原标题:《同衡佳作 | 文明的冲积扇 ——河南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构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