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沪上一日|在定海桥造个“博物馆”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2020-10-25 22:36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房屋征收基地办公室,设在定海桥一处空置厂房。2020年9月18日,房中无人,窗上残留着几段双面胶,外面是即将拆迁的杨浦129、130地块。

从许多角度看,定海桥一带,都像上海的东北。

军工路一侧的工业设施,隔着江面,再往东就是复兴岛。

地处沪东杨浦,依靠航运便利,又有大批从苏北逃难而来的劳动力,从上世纪初起,定海桥一带逐渐成为上海乃至中国工业的一块重地。从发电厂、煤气厂、铝材厂、造船厂,到纺织厂、肥皂厂、食品厂,周边工业部门一应俱全,现代生活面貌自此展开。1949年后,经历生产动员,更多工人聚到这里,形成大规模的生活片区。因为这样的资历,杨浦的弄堂是骄傲而粗犷的。坊间传闻,上海流氓看杨浦,杨浦流氓看定海,定海路449弄的弄堂模子,拳头比虹镇老街的流氓还要硬一些。

定海一带的待拆区域,不远处是高层住宅。

社区居民签约后走出动迁办公室。

定海路449弄里的“模子”们,当年大多在国棉十七厂上班。国棉十七厂的前身是1914年日本人建的裕丰纱厂。而时代浪花激荡是后来的事,黄宝妹、范志毅、申思,都曾被津津乐道。再往后几十年,经历产业转移、体制改革,国棉十七厂原址在2013年变成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定海路449弄,墙上的涂鸦标语。

直到21世纪20年代,上海的旧城更新终于推进到这里。走出地铁12号线爱国路站,能看到许多挖掘机,没多远就是定海桥等待动迁的大片区域。作为与上海国际时尚中心联动的整体改造的一部分,杨浦区定海街道129、130地块(位于杨浦滨江南段,建筑面积81027平方米,东至贵阳路,西至隆昌路,南至杨树浦路,北至海州路)在2004年协议出让,于2020年启动签约。

定海港路沿街窗内烧菜的阿姨。这里曾是周家嘴路的一部分,街道后边原有一条河浜,几十年前被填平,已找不到曾经存在的痕迹。

12号线爱国路站外遛狗看报的老人今年79岁,年轻时在福建当过8年兵,后来进了十七棉当工人,退休后加入工友的足球俱乐部,每周要踢两次球,还去韩国踢过比赛,拿了第一名。

弄堂里的马桶。

排队倒了几十年马桶,修修补补的破房陋巷,越来越挡不住湿气,也挡不住潇洒穿梭的老鼠。终于等到好消息的居民神清气爽,纷纷签约,到9月为止,只剩下30户左右还没搬走。不远处的隆昌公寓,拥挤如猪笼城寨,供人拍照留念。从旧日弄堂向杨浦滨江穿行,只见成片矮楼中凸起的现代建筑立面反射出银光闪闪发亮,穿着制服的服务员在玻璃幕墙后彬彬有礼,远处两根巨大的红白条纹烟囱,与弄堂白底红字密密麻麻的“拆”,只隔了一条施工中的马路,构成了奇特的互文。

杨树浦热电厂遗留的巨大烟囱。

在定海桥129、130地块,几乎每一个角度都能看到这两根大烟囱。

地块北侧边缘的海洲路,沿街老屋的门面已用水泥封死。

拆迁意味着崭新生活方式的到来,也意味着邻里关系等旧有记忆的逝去。基于对“拆迁主题”的兴趣,位于上海杨浦区定海路街道的社会组织upbeing,发起名为“过渡”博物馆的社区项目。作为社区的外来者,upbeing负责人吴秋玲和她的同事搭建了线上平台“行动村”,引导居民发现自己的需求,并调度资源,将这些想法以不同形式的协作孵化。

“连接即真实”,是该组织在2018定海社区节一张海报上的标语,也是在社区中行动的理念。

“过渡”博物馆,就是一个通过线上平台孵化的项目。作为博物馆内容的一部分,2020年8月28日,控江中学美术老师王独伊受邀加入工作坊,与参与者行走拆迁中的区域,拍摄素材,然后以拼贴的形式进行创作。

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多是本身住在社区的老人与小孩。老人有漫长的生活经历可以述说,孩子们则可以用新鲜的眼光观察。这片百年间混杂了几代人生活痕迹的区域。既是关于拆迁的博物馆,也是关于个人、社区、日常生活的博物馆。

动迁地块之中,每隔几十米就能看到保安。

“观察和体验,本身就是这个活动的目的。”在吴秋玲的设想中,行动村作为孵化具体行动的平台,唯一预设的产出,就是推动具体的行动。参与的人在行动中体验历史,体验生活,追溯自己的生活经验,将与记忆对应的视觉符号放置在一起,并在符号关系中表达情感,或是特定的主题。

社区老人传阅孩子们制作的拼贴。

拼贴是对来自不同时空记忆的重新组织,照片则指向当下正在进行的事件。在这一意义之上,记录这一事件的作者,观看这篇内容的读者,都和工作坊的成员,共同参与了一项称为“记忆”的简要行动。

旧货店

墙上的广告

定海港路尽头,挨着待拆片区的肉店。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可能是全市最大的星巴克logo所在地。

杨树浦路北侧大片区域正在拆迁。

杨树浦路

消防箱上悬挂着一条毛巾

弄堂门口的保安。

空中的管道。

租住在待拆旧工厂里的女孩。

废弃家具里躲雨的猫。

废弃厂房里的狗。

定海港路上的鸽子。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外头,两只鸡在吃青菜叶。

树上挂着车锁。

老人等待公车。

楼下围着横幅。

“钉子户”薛师傅今年66岁,他说,自己早年几乎每周都要去上访。

定海路449弄外的理发店。

居民撤退后,弄堂空荡荡。

一只猫躲在被人丢弃的三合板下,望着寂静下来的雨夜。

2020年7月17日,定海路街道第四睦邻点,为社区老人播放的一场电影刚刚剧终。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