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都是过去时了
原创 沙漠豪猪 物种日历
梧桐叶黄,天气渐凉,走在路上的我不禁裹紧了外衣。
实际上,“梧”和“桐”最早是两种树,“梧”是梧桐(Firmiana simplex),而“桐”则指泡桐(Paulownia spp.)。《诗经》中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从这句话就能看出来,春秋时凤和凰是雌雄两个性别,梧和桐也不是一码事。
梧桐。图片:KENPEI / wikimedia桐乳可食
外观上,梧桐和泡桐其实不难分辨,唯一有点相似的就是叶片形状,它们都有3到5浅裂的宽大叶片。梧桐的树干挺拔,树皮呈青绿色,泡桐的树皮则是褐色。早在北魏时期,贾思勰(xié)就在《齐民要术》中明确记载了梧桐和泡桐的区别,说梧桐“实而皮青,号曰青桐”。
梧桐(左)与毛泡桐(右)的树皮。图片:Dalgial / wikimedia;Steven Baskauf梧桐(左)和毛泡桐(右)的叶。图片:KENPEI & Jean-Pol GRANDMONT / wikimedia把梧和桐混为一谈,有可能始于《庄子》的“空门来风,桐乳致巢”。之所以说是有可能,是因为现在流传的版本中没有这句话,它是《太平御览》对《庄子》的引文。所谓桐乳,其实就是梧桐的种子。
梧桐的花很小,没有花瓣,只有五裂的萼片,雌雄异花,雌花授粉后会结出果皮膜质的蓇葖(gū tū)果。梧桐的果实由五个心皮组成,不等成熟就会分开,每个心皮看上去就像一个小船,种子就生长在它的边缘,看上去像是动物排成两列的乳房,所以叫做“桐乳”。
梧桐的雌花(左)与雄花(右)。图片:KENPEI / wikimedia;John Forlonge / Flickr所谓“桐乳致巢”,意思是说梧桐的种子会吸引鸟类筑巢。梧桐子确实可以吃,含油量大概有40%,既可以榨油,也可以直接炒着吃,味道类似豌豆。《齐民要术》中对此的记载是“子于叶上生,多者五六,少者二三也,炒食甚美”。
枝头的梧桐果实。图片:KENPEI / wikimedia开裂的梧桐果实,暴露出一个个小种子。图片:enasan.net梧桐果实还有一个没什么用的有趣用途,就是和做叶脉标本一样,泡在水里,让微生物分解掉比较柔软的细胞,留下输导组织,看上去就像一个网状的小簸箕。
桐为柔木
北宋有一本书叫《桐谱》,把梧桐和泡桐放在一起写,在书的一开头就说“桐,柔木也”。也就是说,作者陈翥(zhù)把梧桐和泡桐当成一类的原因是,它们的木材都很软。
泡桐木的密度只有0.3g/cm3,梧桐木略重,也不过0.5g/cm3,它们质地轻软,是名副其实的软木。古书中有很多用桐木做琴的记载,主要用的是泡桐木,有时也会用到梧桐。
梧桐木做的琴。图片:kisspng.com陈翥自号“桐竹君”,他在《桐谱》中对毛泡桐和白花泡桐的记载十分详细准确,肯定是亲自种过,但对梧桐的描述则全都来自文献,错漏很多。这倒不完全是因为他读书考据不细,毕竟在当时,一说“桐竹”,基本指的都是梧桐和竹子,而不是泡桐。有观点认为是因为当时文人喜爱梧桐,陈老先生性格孤傲,不愿与世俗之人为伍,于是刻意贬低梧桐,夸赞接地气的泡桐。
桐叶难知秋
唐宋文人确实喜爱梧桐,留下了很多佳句,比如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李后主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都把梧桐作为秋季的象征。
这是因为梧桐的叶子早落。《梦梁录》里记载,宋代时人们会在皇宫里种梧桐树,到了每年立秋的时候,太史官站在宫殿门口喊一句“秋来”,梧桐叶应声而落,秋天就算是到了。这也就是所谓的“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梧桐叶也是金秋彩叶“大军”的重要成员。 图片:版纳花轮君不过现在,如果真有人想在八月初立秋的时候看梧桐叶落,别说喊话了,恐怕上脚踹也不见得能踹落几片树叶,偶尔有七八月份梧桐落叶的新闻报道,主要也是因为气候炎热干旱。这并非是古人记载有误,而是由于气候变化。
隋唐五代时期,气候比较温暖,而到了十一世纪以后,全国气温转低,平均气温大约低了1℃。唐代小麦在农历四月收获,六月前上缴夏税粮;北宋的小麦是五月收获,夏税的期限在全国各地分别是七月十五、七月三十和八月五日,晚了一个多月。
也就是说,在宋代,立秋时节的气温要比今天低很多。梧桐这种对降温敏感的树,在立秋当天开始落叶也是很正常的,而在温暖的今天,自然就难以看到这种“一叶知秋”的景象了。
不仅仅是气候问题
现在的全球气候变暖,其中究竟人类因素占比多少,目前还没有共识。但可以确定的是,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气候改变,都有可能对人类文明造成天翻地覆的改变。
两宋总是被后人评价为武功弱势,这固然有朝廷自身的问题,但气候因素也不能忽视。由于气候变冷,逐水草而居的北方游牧民族开始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于是就更频繁地侵犯宋境,劫掠资源。这就构成了两宋军事决策的大背景。
中国古代1800年间,气温降水变化与重大历史事件及太阳活动的关系。研究揭示:在中国古代,相比温暖气候,低温与战争动乱的关系更密切;当低降水与低温同步时,农作物产量降低,更不利于农耕社会的稳定。此外在中国古代,相比人类活动,太阳活动对气候改变的影响更大。数据来源:L. Tan, et al. / climate of the past(2011);制图:c3headlines;汉化:物种日历同样,今天的世界大体来看已经是承平日久,各国多多少少都已淡忘了战争的残酷。如果在这样的时代遇到全球气候剧烈变化,文明之间的冲突加剧或许也和千年前一样在所难免。
在经历核弹轰炸后存活下来的“被爆”梧桐,现种植于广岛和平公园。图片:Taisyo / wikimedia所以说,就算是只考虑人类本身,每个人也都不该去破坏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全人类的未来。某位为了短期利益而宣称气候变化是骗局的总统,可以说是非常不明智了。
原标题:《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都是过去时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