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乔治亚·奥基夫:时代的传奇

2020-10-20 12: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乔治亚·奥基夫:时代的传奇

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曾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德国现代美术史”“冷战时期的东西德美术”负责人。出版有《野兽派》《波普艺术》《德国现代美术史》等著作, 发表论文数十篇。

“我这一生,就像是活了好几回。”在乔治亚·奥基夫以98 岁高龄辞世之际,她应该是平静而满足的。这位足以在美国艺术史中独立成篇的艺术家,因其卓尔不群的艺术与人生,被评论家视为“她那个时代的传奇”。

乔治亚·奥基夫生于美国北部威斯康星州阳光牧场的一个有着爱尔兰血统的家庭。在这个拥有7 个孩子的大家庭中,奥基夫排行老二。童年的奥基夫是个安静、内向的女孩儿,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是她最好的伙伴。在她12 岁时,被送入一所多米尼加的圣心学校学习。在那里,她遇到了对她的人生产生影响的第一个老师,这位当时教绘画课的女教师,曾引导她观察印度天星兰的细部,这种观察引发了她对花卉细节的持久兴趣,对她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对绘画的强烈而持久的兴趣,促使青年时代的奥基夫选择将艺术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1905 年,奥基夫进入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但学院传统的、刻板沉闷的教学方式令这位渴望新知识的年轻女子深感失望,因此不久她就离开了那里。1907 年,奥基夫进入纽约艺术学生联盟深造,当时,美国印象派画家蔡斯正执教于此。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城市生活以及新颖有趣的学生旅行,带给奥基夫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受。此外,纽约浓郁的艺术氛围,尤其是291 画廊举办的一些欧洲艺术家展览,也增长了这位艺术学生的见识。1908 年,雕塑大师罗丹的素描展在291 画廊举办,奥基夫前往观展,罗丹简约、抽象的创作手法给奥基夫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也就是在这里,她遇见了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男人、著名摄影艺术家、291 画廊的主人斯蒂格利茨。只是他们两人都未曾想到,10 年后,他们的命运会纠缠在一起,共同演绎出20 世纪美国艺术史上的一段传奇。

就在这年的秋天,因经济上的原因,奥基夫不得已离开了纽约艺术学生联盟,转而到芝加哥从事商业绘画创作,但她始终未曾放弃成为艺术家的梦想。两年后,奥基夫参加了阿伦·贝门特教授的暑期美术班。在贝门特的影响下,她接触到埃舍尔·多夫和康定斯基的艺术思想,并将之运用到此后几年的创作实践中。

1912 年,奥基夫得到了得克萨斯州阿马里罗牧场中心学校的教职,之后,又得到了南科内里达荒原小镇学校的职位,奥基夫游走于阿马里罗与南科内里两地。平原、峡谷、大地、星空,神秘的大自然给了奥基夫艺术灵感,她开始尝试用简洁、率真、充满韵律感的线条描画自然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她将这些作品寄给远在纽约的女友安妮塔·波莉兹,而安妮塔则欣喜地将这批作品带到了291 画廊。老辣的斯蒂格利茨慧眼识英才,立马发现了奥基夫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当即决定展出这些作品。1916年5 月,奥基夫的10 幅炭笔画在291 画廊一个联展上正式亮相,由于反响喜人,斯蒂格利茨便又于1917 年的4 月和8 月为奥基夫在291 画廊举办了两次个展。他们之间开始了书信往来。通过书面对话,两位艺术家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1918 年5 月,奥基夫接受了斯蒂格利茨的邀请,并于6 月10 日迁居纽约,搬进了斯蒂格利茨为她提供的画室。

从此,奥基夫的艺术与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日复一日的亲密接触中,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很快发展成一对志同道合的情侣。1924 年,斯蒂格利茨正式离婚,转而与奥基夫喜结连理。斯蒂格利茨以及291 艺术圈内其他前卫艺术家、批评家的大力推介,不仅使奥基夫的个人艺术蒸蒸日上,更使她迅速成名。于是,在20 世纪20 年代的美国艺坛,一位孤高冷峻的年轻女子以叛逆的姿态站到了众人眼前,不仅以她的艺术,还有她的形象,甚至身体。显然,在奥基夫出道之时,公众对斯蒂格利茨镜头中的奥基夫的兴趣,远远超出了对于其艺术的兴趣。而斯蒂格利茨,则将自己拍摄的包括一部分展示人体的带有色情意味的奥基夫的照片,与奥基夫的绘画同时推出,这种做法本身就表现了他的良苦用心—— 他就是要强调奥基夫的女性身份,他就是要强调奥基夫作品中的性意味,以此博得公众与媒体的高度关注。

奥基夫成功了。十年间,她不仅以她的女性身份,更以她的艺术奠定了自己在美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她从大自然获取灵感,乔治湖和花卉是她此时描绘的主要母题。随着画展的不断推出,画价也持续飙升,据说,她的素描价格在1918 年尚不到100 美元,而到了1927 年,竟达到了3500 美元。而其花卉系列中的一幅《海芋》在1925 年展出时,竟卖出了25000 美元的高价,那是当时美国在世艺术家作品的最高价。

1929 年,为逃避与斯蒂格利茨间的感情危机,奥基夫远赴新墨西哥,“我爱上了它。从那时起我永远在归来。”1934 年,奥基夫无意中发现了幽灵牧场,她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画室。这一时期的作品,题材更为多样,贝壳、十字架、动物骨骸以及附近的风景开始出现在此时的作品中。1945年,往返于新墨西哥和纽约两地的奥基夫又买下了新墨西哥阿比克村落的一所废弃建筑,将之改建为画室,于是,这里成为她后半生的隐居所。高高竖起的围墙不仅隔开了她与操着西班牙语的当地居民的联系,也在几年后隔开了她与纽约的联系。在这个封闭的花园中,奥基夫心无旁骛地描绘着她心中的永恒图画。

由于斯蒂格利茨的辞世,奥基夫于1946 年不得不较长时间地待在纽约。此后三年,因忙于处理斯蒂格利茨的遗作和遗产,她几乎放弃了创作。1949 年,奥基夫正式移居新墨西哥州。此后的十年,她心静如水,以一种诗意的笔调,描画大漠中的泥砖房屋、广阔的土地以及自然形式与人体形式相结合的意象形态。平面的构图,静谧的色彩,现实主义与抽象主义竟被她几乎不露声色地融合在一起。

作为一位艺术家,奥基夫始终保持着孩童般的天真、纯净与敏感。20世纪60 年代,奥基夫开始将她在旅行中看到的景象及感受表现在作品中,例如“云上的天空”系列即来自她乘坐飞机时获得的灵感。这种空灵壮观而又神秘莫测的品质,贯穿于奥基夫后期的创作中,成为她个人艺术的又一个特色。在《黑岩石与蓝色第3 号》(1970)、《黑岩石与红色》(1971)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奥基夫对大自然的膜拜与冥想。作于1972 年的《黑岩石、蓝天和白云》,将这种膜拜与冥想推至顶点。那一年,她已85 岁。

奥基夫从75 岁起患上了眼疾(黄斑点退化症),视力和色觉开始逐渐衰退。于是在坚持绘画的同时,她开始尝试立体雕塑创作。1973 年,在她86 岁时,另一个男人进入了她的生活。这个人就是年轻的陶艺师霍安·汉密尔顿(Juan Hamilton)。这个比奥基夫年轻几十岁的男子,原本是她雇来帮忙打理日常事务的,但很快两人就发展成为亲密的伴侣关系。在汉密尔顿的协助下,奥基夫开始尝试制作陶艺,并开始撰写回忆录。1976 年,《乔治亚·奥基夫回忆录》出版。1977 年,阿达托的同名纪录片拍摄完成并在美国电视台播放。1984 年,为了就医方便,奥基夫由幽灵牧场迁至圣塔菲。1986 年3 月6 日,奥基夫在圣文森医院逝世。遵照她的意愿,她的骨灰被洒在了她生前曾反复描绘的皮德内尔山,因为从那里能够看到她魂牵梦萦的大漠风光和幽灵牧场。

奥基夫的一生是如此的充盈与丰富,成名前特立独行,想我所想、爱我所爱;成名后荣誉不断、获奖无数,却仍选择远离尘嚣、独居荒原。这是一个遵从自己内心生活的艺术家,艺术之于她,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她生命中如影随形的伴侣。这位不为任何艺术潮流所累、不向任何世俗谄媚的女子,以自己的坚韧与执着,反倒成了潮流与时尚的引导者。奥基夫,她以极为个性化的艺术与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为美国乃至世界的20 世纪艺术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图书推荐:《颠覆与建构 : 西方现当代艺术解读 》,中信出版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