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她们在“假靳东”骗局里寻找爱的代餐
原创 看理想编辑部 看理想
"在家庭与社会的双向忽视之下,小城镇中老年女性的情感问题变成了一个黑箱。无人知晓里面正发生着什么,也无法预测生活的重压之下,哪里会成为她们的出口。
"
“难以置信竟然还会有人被这种东西骗到。”这可能是这两天很多人在看到面向中老年粉丝的“假靳东”骗局时候的一致感慨。
几天前,一段来自江西都市频道某社会节目的剪辑片段在网上流传,并多次登上热搜。其讲述了一位年过六十的女性黄月(化名)深陷在抖音里遇到的“靳东”无法自拔,认为是演员靳东本人天天与自己对话、合拍(抖音里的一种同屏视频玩法)、并发展出了恋爱关系。
这件事不仅让黄月与丈夫、孩子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最后还让她不顾劝说离家出走去沈阳与“靳东”见面,就算警方已经出面证实是个骗局,黄月却依然坚信她在与电视上的靳东谈恋爱。
而这一切的导火索,只是几段让很多人感觉假得可笑的,用靳东对不上口型的说话画面与电子合成男声制作出来的“好久不见,姐姐你取关我了吗?给我点个红心好吗?”等塑料感十足的视频片段。”假靳东“账号所发布的小视频事件发酵之后,抖音等平台出手封禁了大量“假明星”账号,靳东工作室也已经发文维权。也许这个略显荒谬的中老年骗局会和之前的种种猎奇社会事件一样,在“哈哈哈哈哈哈”的转发接力之后淡出大家的视野,但越了解事件的背后故事,却越让人笑不出来。
在明面上的一锤定音背后,是更多人投稿说自己在老家的妈妈、阿姨或者奶奶也曾身陷类似的骗局。
她们面对着屏幕上合成出来的明星视频,或是投入过感情,或是购买过其直播带货的产品——数额往往很小,甚至都算是不上是诈骗——身边人就算想劝,也会因为当事人听不进去话,以及“好像也没有什么损失”而草草作罢。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黄月的事件爆出,已经形成产业链的“假明星”账号所牵动着的更多受害者们,就会像水下的冰山一样继续沉默下去,正如她们一直以来的那样。
我们当然可以把类似的骗局草草归类成技术壁垒或者是监管不力,并用“封了”或者“抓了”来达到一种暂时性的胜利,但在匪夷所思的合成画面背后,其实还隐藏着来自生活的复杂底色。
1.
一个作为视觉盲区的群体
如果要解释“假靳东”的骗局,我们首先需要理解的一个问题就是:流量明星那么多,为什么冒充的是靳东?
从抖音“假明星”产业最喜欢假冒的明星并不是当红流量,而是靳东、刘恺威、罗晋等经常出现在各大卫视电视剧里的男主面孔,就能看出这类型骗局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早就把目标人群锁定在了这个割裂世界的另外一端。
靳东作为明星的背后,更受假冒产业重视的很可能是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收视率传奇、控制很多人家里遥控器的男人。
回想一下这些年靳东演过的电视剧,无论在主流舆论环境里口碑如何、豆瓣评分多少,在收视率上基本都高歌猛进——仿佛有很多电视机前的观众根本不在乎他演的是什么,只是想看到他这个人而已。
而在这个太多年轻人家里没有电视、上次打开卫视台已经忘记是什么时候的年代里,是谁还每天守着电视机,把看电视作为自己的娱乐活动?就自然而言地成为了我们的视觉盲区。
调查显示,看电视依然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对于小城镇更是如此。对于同样处境下还需要承担更多家庭责任的女性来说,电视则几乎成为了被困在家里的她们为数不多的消遣——
虽然都是看剧,但是她们与都市年轻人的爱好几乎处在两个不同的平行世界。如果能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些男主角面孔对她们的天然吸引,并没有那么匪夷所思。
而当我们选择回家之后关起门来隔绝客厅的电视剧声音的时候,假冒产业的目光已经盯准了这些不欲与人说的隐秘情感。也许你会说,2020年了,成为中老年粉丝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了。但是这些小城镇里沉默的中老年女性却并不存在于粉丝群体的版图之内。
说起中老年粉丝,人们更喜欢用一种猎奇的角度去讲述他们的事迹:比如羽生结弦的贵妇粉丝为爱全球看比赛,比如喜欢宋佳人的老年人用退休后的空闲时间搞各种应援活动,比如某个明星能拿到代言是因为获得了品牌老板的力挺……
韩国歌手宋佳人的中老年粉丝为她组织应援活动这么看来,也难怪很多年纪小的粉丝会更愿意在追星的时候,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有钱有闲的中年人——因为当我们谈论中老年粉丝的时候,其实是在谈论他们的消费能力、社交活动、社会声量让他们成为了“有用的”粉丝,从而存在被传播的价值。
而当这一切都被剥离之后,社会主流价值观还能认可这些几乎一无所有的小城镇中老年女性,能光明正大地拥有一份单纯而无用的喜欢吗?
“年龄都这么大了还这么狂热,不正常吧。”一个本事件的高赞评论如是说。
年轻人为自己找精神寄托的行为正名尚且没有几年,社会对于“正常”中老年女性精神生活的想象则更为贫瘠,她们可以拥有柴米油盐以上的东西吗?她们可以选择广场舞和闲话家常以外的爱好吗?
人不是仅仅吃饱了就可以的,就算她们还在泥潭一样的生活里挣扎,就算她们不能把这份情感包装得更加体面,就算她们已经是时候对人生认命,她们还能拥有爱与被爱的需求吗?
没有人可以回答,因为在这个以流量与消费为规则的世界里,既没有声量也没有经济优势的她们几乎是透明的,只能选择继续压抑自己的情感,消失在沉默里。
带着这个事件冲上热搜的tag叫做#靳东的老年粉有多疯狂#,却不知道,这些受骗的女性没有权利做粉丝,也没有权利疯狂。
2.
有人追的是星星,她们把台灯当成了太阳
说起“假明星”骗局的目标精准,还有另外一个要点,就是其一眼看去过于粗糙的骗术水准。
视频里一看就是重复播放的说话画面、跟本尊声音差着十万八千里的机械男声配音、后期痕迹明显的硕大字幕、没说两句就催人点赞的剧情逻辑……无一不把“这是假的”四个字写在了明面上 。
所以为什么这样的骗局还能骗到人呢?为什么骗子甚至不愿意把“局”稍微做得逼真一点呢?他们到底是不能,还是不想?
也许你知道,在电子邮件诈骗的时代,骗子就会故意把诈骗邮件写得漏洞百出,用来淘汰稍有常识、反应及时的人,从而减少自己后面的工作量;
放在这里,则能明显看出骗子最后只想定向指向一种人:对于网络以及手机操作极其不了解、身边没有年轻人看顾、因孤独而对陌生人的关心极度渴望的小城镇中老年女性。
因此,冒充靳东的账号名大多是“东弟”、“小东”,视频里模拟对话的人称一定是“姐姐”,虽然台本粗糙,每条视频却必先嘘寒问暖:“姐姐最近生活怎么样?”“天冷了,姐姐记得添衣。”
当我们惊讶于这种流水线问候的惊人效果,却没有想过,这很可能是因为那些中老年女性连这样粗制滥造的关心都很少拥有。她们被困在家里,始终忙碌。没有尽头的家务劳动是她们每天需要完成的本分,跟丈夫没有沟通,孩子不在身边,很多还承担着带孙子的工作。
她们竭力维持着一个家庭的平稳运转,“理所应当”地服务丈夫,服务家庭,服务孩子,最终成为了受挤压的最后一环。
她们和“隐形的”家务劳动一起成为了家庭生活的背景板,过去的大半生都处在一个可牺牲的、可让渡的次要位置里。
如果不是因为从来没有拥有过像样的关心与爱,谁又会看到一点点火光,就不顾一切地扑上去呢?
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沈奕斐在讲述我国个体家庭的现状时曾说,我们正处在“后父权”制时代,受压迫和剥削的,更多的是老年人,尤其是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对于很多小城镇中老年女性来说,麻木的生活里不存在价值感,没有人在乎她们的精神世界,甚至连基本的尊重与关怀都很少见到。
“你以为你是美女吗?”“你都六十多了,人家会看上你?”——这是节目的剪辑片段里,黄月丈夫得知她正在与“靳东”恋爱之后不停重复的两句话,也不难想见更多“黄月”平时的生活环境。
无论是骗局发生之前还是之后,都没有人能明白她们在想些什么:在家庭与社会的双向忽视之下,小城镇中老年女性的情感问题变成了一个黑箱。无人知晓里面正发生着什么,也无法预测生活的重压之下,哪里会成为她们的出口。
因此,尽管刷短视频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短暂快乐,年轻人在上面找到了即时满足的阵痛剂,这些中老年女性则找到了尊重、关怀与爱的代餐。
在那些假得离谱的问候视频下面,更为触动人心的是被哄得满心欢喜的她们的留言:“弟弟,你是明心(星),我是个农村女子,不能根(跟)你合拍。”
“其实姐姐一直把你放在心里,因为姐姐长在农村山沟沟里脏兮兮的,所以姐姐不敢叫你当我亲弟弟,很害羞,现在听到弟弟说这句话姐姐或者大半辈子已经满足了。”
“姐姐哪有那么好啊,姐姐只是一个上了岁数的人。”
当社交网络拉平了人与人之间的阶层与距离,我们都认为天边的星星也不再遥不可及,一束人造的灯光依然足以成为照亮她们生活的太阳。
而在虚幻的情感出口面前,这些被压抑了一辈子的中老年女性依然下意识地惶恐、逃避、自我否定,把自己的位置放进尘埃里,才是这个骗局真正悲凉的底色。
3.
当骗局成为了最后的出口
最后,为什么一个“中老年人狂热追星终被骗”的事件会让我们讨论了这么多天,从离奇得好笑,到笑不出来,到除了一声叹息以外再无可说?是因为看得越深入,就越有一种什么都做不了的无力感。
诚然,追责平台监管不力和支持明星法律维权是“讲理智的”大多数人在最开始就能想到的事情,可是明星工作室精力有限,“假明星号”往往打得一手好擦边球,整个产业链给短视频平台带去了可观的流量,是严打还是放过也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的事情。
要知道,“假靳东”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其背后蛰伏的从拉新、养号到变现的整个产业未来会转型去做什么,依然未可知。
因为“假靳东”而受骗的中老年女性们遇到的,并不是不懂科技而发生的意外失足,分明就是目标过分精准的陷阱向她们张开了巨口。
据《2020“银发经济”洞察报告》显示,银发人群每天上网时长达到了近4小时,他们的时间被社交、新闻和短视频占据,其中短视频使用时长增幅最大。2018年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里则出现了另一个数据:在使用网络的中老年人里,曾经受骗或者疑似受骗的比例高达67.3%,孤独感会让老年人增强与陌生人交流的意愿,但这份交流很可能不怀好意。
黄月在采访里对记者说,在网上认识“靳东”是她“这辈子第一次感受到爱情”,与之类似的是很多陷入保健品骗局的中老年人同样说过,工作人员的关心让他们感受到了在家庭里从来没有得到过的温暖。
很多理智人会嘲笑他们吃了这么多年的米,最终还是被虚无缥缈的东西所蒙蔽,但正是这份不切实际的追求,成为了他们压抑日常的出口,与贫瘠生活的反叛。
“反对可以由生活方式构成,尽管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他们的行为与现存权力体制的关系,但即使是短暂地以一种另类的行为方式、结构和空间生活,也可以成为反对。”文化研究学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如是说。
一旦缺口被撕开,对现实的不满足已经出现,如果家庭与社会继续选择漠视,就一定会有人趁虚而入,提供饮鸩止渴的关怀,以各种形式赚得盆满钵满。
只要中老年人们还不得不在陌生的网络世界里寻找爱与温暖的代餐,那么我们寄托希望的“强力打击”就只能成为一种短暂的精神胜利。
故事的现实版本是,生活的牢笼之外可能是新的深渊 ,只要缺口依然存在,骗局就不会消失。
参考资料
1.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2、《2020银发经济洞察报告》| QuestMobile
3、假靳东背后的”姐姐“生意 | 每日人物
4、《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 | 亨利·詹金斯
图片来自《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及网络
撰文:荞木
监制:猫爷
原标题:《她们在「假靳东」骗局里寻找爱的代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