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纪念巴金逝世15周年,“温暖的友情”手札展嘉兴开幕
1923年,巴金19岁。这一年的6月3日,他第一次回到了祖籍地嘉兴,从此,这个现代文学史上星光熠熠的名字,在这片土壤上扎下根基。
今年是巴金先生逝世15周年,为了纪念他和友人走过的岁月,巴金故居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启动“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全国巡展。10月17日,“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在嘉兴开幕,展出巴金与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叶圣陶、冰心、沈从文等四十余位友人及其家属的往来手札。从1936年2月4日鲁迅致巴金书信起,展出手札时间跨度近六十年,涉及的内容包括创作编译、人际交往、社会活动、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
开幕式上首发纪念巴老逝世十五周年的纪念封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此次展览,首次将巴金收藏的部分名家书画作品纳入展品之中,同时开幕式上首发一枚纪念巴老逝世十五周年的纪念封,所有到图书馆见证并参加活动的读者都将获赠。“希望用这些散发着油墨香气的展品,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记录对文学、对生活的记忆。”
与嘉兴“重续前缘”
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但他多次在作品中书写自己与嘉兴的渊源。在《西湖》一文中,他曾写下“我是嘉兴人”,1923年、1924年,他曾两次回到嘉兴祭祖。并于1925年写成《塘汇李家祠堂》一文,成为研究这位文学大师祖籍世系和其他社会背景的重要史料。
“此次嘉兴巡展,首次展示巴金所收藏的名家书画,包括来自沈尹默、茅盾、冰心、张乐平、黄永玉、黄苗子等友人的近30幅书画作品。”周立民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展出的一封封书信构架了巴金的朋友圈,也串联巴金的生平创作、他与嘉兴的渊源。书信中寄托了巴金与朋友的深长情谊,也体现了他与朋友们关于文学创作、生活、人生等的深入交流。”
鲁迅致巴金
通过这些手迹,人们仿佛能感受到大师留下的余温。例如,鲁迅细细指导校样的修改方式:“巴金先生:校样已看迄,其中改动之处还不少,改正后请再给我看一看。”亦有茅盾表达久别的问候:“久不通信,但知近况佳胜,精神焕发,甚佩甚慰。”
巴金致冰心
除了交流文学事业,亦有作家之间的情感慰藉。冰心曾鼓励巴金:“巴金老弟:……你已经闯出来了,为什么还总是忧郁?我想这也与萧珊早逝有关,人最怕的是孤独,我以为你应该多接近年轻人,我和你的身世不同,从小就在融乐的家庭空气之中,就学时也一帆风顺,老了仍有许多年轻朋友。……愿你快乐!”
沈从文张兆和致巴金
巴金致沈从文
作为巴金的挚友,沈从文先生夫妇珍惜巴老赠的书:“过去一些熟人朋友看到我家有您前面那四本(《随想录》),多来借阅。借是借出了,我心里总犯嘀咕,怕收不回,因为上面有您亲笔题字。”张兆和更是坦诚地表露对于友情的珍视:“您在病中寄来的信和剪报,令我们深深感动,从文看后哭了。我们万分珍重你的友情,常望你保重,今年能够见面。”
从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展以来,“温暖的友情”手札展已走过上海、北京、深圳、大连等多个城市,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风格,展览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例如在上海站,突出巴金与辛笛、师陀、罗荪、王西彦、黄裳等一批上海朋友的来往书简;在深圳站,专门设计定制了展览图录、笔记本、明信片、信纸等,让参观者可以沉浸式体验巴金和友朋们的写信环境。
除展出核心藏品之外,展览所到之地,亦有与当地文学界的互动和交流。令周立民印象深刻的,是观众来访的热情。“文学大师的人格光辉,至今感召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我们希望把这些原汁原味的藏品展示给公众,告诉大家,他们不仅是伟大的作家,也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巴金与他的“朋友圈”
开幕式后,一场名为“前辈作家与当代创作”的研讨会举办,远程连线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孙甘露。“巴金先生是作家中的楷模与典范。”孙甘露表示。巴金在上海居住、生活多年,他笔下的《随想录》是对后人的启示:一个作家在动荡的历史环境中,应该如何安顿自己的灵魂,如何看待周围的一切?他以自己的作品、言行提供了示范。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提到,巴金和沈从文性格不同、文风也大相径庭,两人却成为非常亲密的好友。例如,巴金曾回忆,沈从文将书房让给他写《雷》《电》,自己却躲到院子里写《边城》,两人可谓一见如故。君子和而不同,尽管两人对文学见解有差异,经常公然在报纸刊文批评彼此观点,却保持了终生的友谊,在当时动荡的岁月中,这是极为难得的。
巴金的博爱与宽容,不仅体现在他与友朋的相处,亦在作品和言行中有所反馈。在他的作品中,少见狭隘的观念,多见对人类、对世界的大爱。周立民举例,在20世纪50年代初,巴金参加中国作家出行朝鲜访问团时,为了和朝鲜人民交流,曾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学习朝鲜语;上世纪60年代,在较为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中,他也对各国文学一视同仁,在他家中,收藏了40余种外语辞典,还曾手抄意大利文版本的《神曲》。“巴金先生不看重种族、阶级,认为所有人都是一个整体,同时生活中也是这么践行的。他的作品,始终从人类、世界的角度,不希望国与国之间因为信仰、种族,每个民族特点的原因发生争执。”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梁飞表示,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在巴金倡议下建成的,作为博物馆新型的样态呈现,现代文学馆的职能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值得挖掘。除了收藏资料、记录历史,文学馆还应更多地满足公众需求,为文化服务的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方面,文学馆应将大师留给人们的文化遗产原汁原味地呈现;另一方面,也要提供良好环境,让大家的业余生活和精神状态变得更为丰富、精彩。”
“这样的展览并不多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表示。巴金是当代文学的一棵大树,作为《收获》杂志创办人之一,经他慧眼,涌现出无数优秀的青年作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收获》上发表作品的年轻人,如格非、苏童、王朔、余华、马原、北村、孙甘露等,后来都成为中国文学的中坚力量。
中国文学发展至今,巴金一代作家的努力不可或缺,彼时通讯尚不发达,书信是作家之间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书信,作家们之间能够自如地交流情感,挥洒性情,流露作品之外的面貌。通过这些珍贵的手札,已故大师的音容笑貌,亦能跃然纸上。“如果喜欢一位作家的作品,但不知道他在写作之外是什么模样,这场展览会带给你答案——彼时作家的心中所想、脑中所思,也将给我们的时代带来全新的启示。” 陈子善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