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太宗:为君者,必须谦虚为怀
(九十八)
太宗个性本来刚烈,常得理不饶人,自从当了皇帝,决心励精图治,要当一名圣君。志气既在于此,首先就必须修养自己的个性,必须谦虚为怀。贞观二年(628)二月某天,他向侍臣们说:
“人家说,做天子就可以树立权威,自我尊崇,而无所畏惧;朕则以为作为天子,正该自守谦恭,常怀畏惧。从前大舜教训大禹说:‘只要你不矜不伐,则天下莫能与你争能争功。’《易经》也说:‘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的人,如果惟自尊崇、不守谦恭,则自身倘有不是,谁肯犯颜谏诤?
“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定上畏皇天,下惧群臣。皇天虽高高在上,但是天听自我民听;下民的意旨可以上达于天,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一言一行他们都知道,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能称合天心和民意啊!”
“古人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魏征顺着太宗的意思勉励说,“愿陛下守着这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庙和社稷可以永固,而无倾覆败亡的危险了。尧、舜所以太平,实在是因为运用了这种方法。”
(九十九)
贞观三年(629)十二月,太宗有一个问题请教于大经学家孔颖达,颖达当时在门下省任给事中。太宗问:“《论语》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这是什么意思?”
颖达回答:“圣人设教,欲人谦光,虽有才能也不要自我矜大,仍然要就教于没有才能的人,以求访能事;自己才艺虽多,犹嫌以为少,仍然就教于才艺寡少的人,以更求有益的东西;自己虽有其状却如没有一样,自己虽然充实却如空虚一般,这种态度不但是普通人该如此,即使是帝王也该当如此。
“标准的帝王,应该内蕴神明,而外表则必须玄默,使人深不可知,因此《易经》说:‘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蒙是微昧暗弱的意思;明夷则是暗主在上,明臣不敢显其明智的卦象。)如果人君位居尊极,而又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这样则上下之情有阻隔,乖违了君臣之道。自古灭亡,莫不由此。”
太宗听了,接着说:“《易经》说‘劳谦君子有终吉’,诚如卿的说法!”诏令赐颖达二百匹绢帛。
(一○○)
太宗的陇西李氏宗族里面,有两个文才武功都很出色的堂兄弟——李孝恭和李道宗。
孝恭是太宗的堂兄,大太宗七岁。他在开国初期,即奉命经略长江流域以南的半壁江山,得名将李靖之助,经略事业一帆风顺,累封为赵郡王,拜任东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先后讨平了长江中、下游及五岭南北各武装集团,统摄战胜区内军政大权,威名甚著。太宗即位以后,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后来一度授他世袭刺史。
孝恭个性虽然奢豪,但却也是宽恕退让,毫无骄矜自伐之色的人。太宗待他极为亲重,宗族中无人能比。
道宗是太宗的堂弟,十七岁即追随太宗麾下从军作战,极为英勇,中年以后被太宗许为当世三大名将之一。道宗以将略驰名,晚年兼且好学,敬慕贤士,动修礼让,不以地位权势欺凌他人。他和李孝恭二人俱为当时所重,太宗待他也和待孝恭一般。
……
选摘自 | 《贞观政要:天可汗的时代》
编撰 | 雷家骥
出版 | 九州出版社
李世民,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克制私欲、广纳雅言;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几位公忠体国的大臣,不畏君威、广进忠谏,营造了专制时代的民主氛围,成就了历史上辉煌的“贞观之治”。
如何做一个统治者,论政治的重要原则,治理国家的实际问题,战争和国防建设,君臣相处之道,个人美德的建立。一个理想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书是改写本,既有对《贞观政要》原文精华的解析,也有改编者对当时人与事的历史引述,使读者对君臣所论之事的来龙去脉有大致的了解,更便于阅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