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一起》: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

2020-10-17 08: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毒Sir Sir电影

一部国剧。

Sir半个月前安利过,然后就放着没看了。

不是不好,而是不敢。

几天前大结局,犹豫再三,还是点开。

这下好。

看完一遍,又一遍,又又又一遍……

估计不止Sir。

看眼豆瓣,从开播到大结局,评分没变(8.7),但围绕它的讨论越来越广,打分人数不断攀升(6w)。

Sir还是不会称它为神剧。

因为它与“神”恰恰相反。

一个以血肉之躯抵抗死神的故事。

一次取材于我们身边的滚烫记忆。

在一起

Sir承诺过要持续观望。

不仅因为它是国内第一部真正触动我们的抗疫剧。

更因为,Sir想看在它收官之后,能留下些什么。

十个单元,十个抗疫故事,均改编自真人真事。

先说结论:整体优秀。

个别单元非常精彩。

但作为单元剧,不同导演,不同团队,难免也有拖后腿的。

今天复盘,Sir选出三个“精彩”单元和三个“遗憾”单元。

对,鸡蛋里挑根骨头。

不是Sir严苛。

而是把它当做一面镜子。

想想,面对似乎已经过去的疫情。

我们该坚守些什么。

生命的拐点

1、2集

全剧看下来。

《在一起》前两个单元还是质量顶尖的。

因为第一次安利时正好写过,Sir今天就不详聊。

当然Sir也说了,看一遍不够。

细节,细节,细节。

里面全是“心机”。

第一单元,就讲一个动作。

《生命的拐点》主角是武汉第一批接触疫情的医务工作者。

主要矛盾在两个人身上。

江汉医院现院长谭松林(周一围 饰),和江汉医院半退休的老院长张汉清(张嘉益 饰)。

两人本是师徒。

可面对汹涌而来的不明疫情,在办公室争得面红耳赤。

现院长要自保。

建议停止接受转院病人,考虑保护好自己医院的人,持续作战。

老院长坚持应收尽收。

如果专科医院都拒收,那些综合医院更没能力,疫情扩散的风险更大。

孰对孰错?

没人敢说。

导演也没想让两人分个对错,塑造正派反派。

他想挖出矛盾背后的那层统一。

医生的“统一”是什么?

救人。

再讲深一点,救人必须要面对的是什么?

舍己。

心里永远装着是别人。

看下一个镜头。

两人来到空旷的街边吃热干面。

聊完工作,谭松林无意中咳嗽两声。

咳完连忙找补:

呛!

有经验的老院长意识到不对,赶紧让他去检查。

还特意叮嘱,特殊时期别大意。

老院长心里装着自己的徒弟。

谭松林呢?

嘴上说着没事,身体却背向他。

这动作已经够细致了。

但你仔细看周一围这个转身的动作:

先向右转,看了一眼,不对,再向左转。

为什么?

右边,有面摊。

他向右转,看到面前正在煮面的小哥,马上躲开。

尽管面摊离他还远,尽管小哥戴着口罩,尽管当时还没确定新冠病毒以飞沫传播。

他想避免任何一丝传播病毒的可能。

谭松林心里装着老院长,还装着更多的人。

一个转身。

转出了好剧的用心,好演员的信念。

摆渡人

3、4集

如果说《生命的拐点》胜在细节。

《摆渡人》这一单元,则胜在视角。

叙事技巧的一个重要因素。

烂故事,换个视角讲述,很可能就成了个好故事。

抗疫剧第一反应拍谁?

拍医生,拍患者,拍那些牺牲的人,拍那些痛苦浓度最高的人。

它偏不。

此单元为群像戏,主角是无数武汉普通人。

并以他们中最不起眼的一个,作为主视角。

摘掉滤镜,还原最接近“你”的故事。

快递员辜勇。

一开始,他也想逃。

武汉封城前夕,堵在高速上。

一气之下,辜勇回去了,做起这个城市当下最需要的摆渡人。

帮忙跑腿、送外卖、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

起初觉得没啥。

可跑越远,他越觉得脚步沉重。

世间百态,被他的眼睛记录。

医院的混沌。

普通人的悲剧。

还有人本能地害怕。

我们拼尽全力保护那些人

救助那些人

谁来保护我们呢

是烂掉的口罩

还是穿在身上的垃圾袋呢

看到没。

只有平视,我们才能看见真正带着噪点的平凡。

再说一个镜头。

辜勇送完外卖,刚出楼门,听见居民们大喊“武汉加油”。

这阵仗,一般怎么拍?

大远景+煽情音乐,肯定的。

可有没有想过。

如果这阵仗摆在你面前,你怎么做?

掏手机,录下来,发个短视频。

对嘛。

你可以说他是英雄。

他也还是那个可爱的外卖小哥。

救护者

7、8集

如果发起投票,这一定是最好哭单元。

Sir猛男落泪就不提了。

其实《救护者》拍的是全剧最常规一部分。

医院抗疫日常。

也是最难拍好的一部分。

煽情过了,浅薄;克制过了,装。

怎么办?

导演曹盾。

还记得他当年在《长安十二时辰》里带给我们的酣畅吗?

Sir当时剧评里就说过,《长安》是一部绝不能倍速播放的剧。

长安城内的24小时,人物庞杂,剧情推进却始终张弛有度。

任何一点人工加速,都会破坏它的节奏。

《救护者》也胜在节奏。

比如,声音的节奏。

援汉专家黎建辉(朱亚文 饰),在封城最后时刻进入武汉。

开篇,Sir就知道这单元不简单。

5分钟。

镜头就怼着主演朱亚文。

可不仅被口罩包得严严实实,曾经凭借嗓音出圈的他几乎一句台词没说。

那拍啥?

别急,背景音在抢戏。

高铁上播报的新闻——

武汉封城,全员戒备。

辗转坐车到高速口,警笛刺耳。

负责接待的专员和母亲打电话,说急了,对着电话失控咆哮。

明白明白

我说明!白!了!

走路经过警察设下的封城关卡。

汽车鸣笛声,焦急出城的抱怨声,陆续闯入。

起伏的背景音,从听觉铺垫气氛。

像一组隐形发条。

悄悄地。

紧一点,再上紧一点……

直到黎建辉终于到达医院,在隔离区安静穿上防护服。

开门,一脚迈入病房。

啪——

发条断了。

乱如麻的杂音,同时灌入他和你的耳朵。

护士:这床怎么还没清出来!

医生:沐舒坦两支,静推!

广播:快来帮帮忙,5床

对讲机:来了来了!

病人:咳咳咳……呕……

仪器:嘀,嘀,嘀,嘀嘀嘀……

前后5分钟,从铺垫到爆发,由松到紧再到彻底释放。

状态、气氛、情绪,都有了。

让你瞬间感受到眼前惨况的猝不及防。

没完。

画面的节奏接力。

黎建辉急了。

裹尸袋就放在病床走廊的尽头,他质问医生:

这些袋子怎么能放这呢

会影响病人情绪的

当地医院的医生一言不发,带他走到重症室旁边的走廊。

黎建辉定住了。

哪止裹尸袋,病人的衣服就晾在走廊天花板,停尸房摆不下的尸体,就躺在过道。

此时导演用一个由慢至快、由低到高的长镜头。

把绝望无限逼近——

还没来得及震惊。

“让一让。”

尸体被拉走,一条生命在眼前消失。

活过的痕迹,只有窗台上没收的废纸、没吃完的小面包,和永远接不到的电话。

煽情?

这里根本来不及煽情。

匆匆留下一句空洞的承诺,踉跄着投入抢救。

这也是导演藏得最深的一手——

情绪的节奏。

看这一幕:

老奶奶拉着护士聊天,分享自己的恋爱经验,还顺便吐槽了刚离开去做检查的老伴。

很暖很感动。

但背景里是什么。

——忙碌的医生,呻吟的病人,冰冷的仪器。

这强烈对比的前后关系,就是抗疫一线的缩影。

这里哪是医院。

根本就是一座以生命为筹码的赌场。

上上签还是下下签,全凭运气。

这便是精准的情绪控制。

煽情可以,但绝不泛滥。

因为当一个人真正深入悲剧去寻找体恤的表达,必定会怯于歌颂,羞于同情,然后在这缝隙中压榨出两难的酸楚。

《救助者》就是这样一次袒露真情,又处处“算计”的表达。

所有节奏的拉扯,最后归于医生的一体两面。

神?

还是人?

剧集再一次慢下来。

看他们短暂逃离风暴,回归平静时的样子。

脱下手套,汗水如洗过手般漏出。

回家路上,歪歪斜斜的身子,还要相互安慰。

不会流眼泪的护士,不是好护士

答案,不言而喻了。

套用那句网红的话:

“不过一群孩子,学着前辈的样子,从死神手里抢人罢了。”

但反过来想。

敢从死神手里抢人,他们,还是孩子?

到这,最精彩的三个单元,Sir盘完了。

不是说其他的就不精彩、不值得看。

比如群戏《武汉人》,通过社区工作者的视角,表现武汉人民的勇敢、直爽、互帮互助。

故事杂而不乱,每个人物都有成长,每个伏笔都有交代。

合理接地气。

《方舱》,诸多沉重题材中的一抹亮色。

讲的是轻症患者聚集的方舱医院里,四川援鄂医疗队带领大家乐观面对的故事。

各个角度、各个视角出发的小平凡、大壮举。

都有可取之处。

但以下三个单元,Sir看完略有遗憾。

(篇幅问题,Sir简单说说)

《同行》

5、6集

两名医生荣意(赵今麦 饰)、乐彬(杨洋 饰)在武汉封城的情况下,骑车、自驾,甚至走路,逆行到武汉支援。

既是“同行”,又半路“同行”。

故事有原型。

但Sir看不到真实。

《同行》的敷衍败于细节。

促成他们大过年逆行的原因之一:电视上钟南山分析疫情,居然连口。型。都。对。不。上。

△ 唇语高手可以上了

再往下看。

一脸正气的杨洋,操着重音停顿都不对味的台词,把内心独白直接念了出来......

哪个年代的表现手法??

细处不行,大的故事呢?

非常遗憾。

Sir只看到两人如天降神仙,一路“救死扶伤”,扶危救困。

到村口,碰到氯气中毒的大妈,施展神力,救一个!

到服务站,碰上非要给生病的父母送桃的小男孩,帮一个!

△ 官方吐槽

“在一起”的内涵?

Sir没看出来。

“逆行”的纠结和困难之处?

一笔带过。

太明显的bug,实在是影响共情。

尤其是在前四集已经把水准拉高的情况下。

《搜索:24小时》

9、10集

疾控中心查找传染源的故事。

看简介,Sir激动了。

时间紧迫、各方压力、群众的不理解、破案推理,得多精彩一故事啊。

结果?

一个天才青年证明自我的浮夸表演。

从小有孤独症倾向的陆朝阳(黄景瑜 饰)在疾控中心实习,这是个需要和群众沟通的工作。但他沉默寡言,领导对他颇有微词。

疫情中,一次调查传染源的工作,让他展露出天才的记忆力和推理能力,得到领导的肯定。

励志!

可,找线索破案的紧张感、流调人员的奉献,Sir基本没有看到。

反而,金手指大开。

为推进剧情,人民群众连病毒都不怕了。

儿子得知母亲疑似感染,赶紧找上门。

不问母亲病情,也不担心自己会传染。

抓紧时间推动剧情。

主角:你妈检测是阳性,你是密切接触者

NPC:啥!我们已经一个多月没见了,也能算密切接触者吗?

主角:你妈说你十七号回过家

NPC:不可能,我在出差

主角OS:不好,儿子另有其人

又一个为了表演事业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好NPC!

《火神山》

19、20集

《在一起》的安排不合理。

看完《搜索》,Sir还没从一口闷气中缓过来,又给了一个更大的暴击。

建设火神山,谁都知道是个巨大挑战。

各方充分协调、暂时放下一些利益博弈,勠力同心、动员多方才能完成。是中国速度的高光。

△《火神山建设不完全手册》截取部分

万万没想到,就这种题材,还能给拍成个人英雄主义歌颂专题片。

Sir愿称它为好人好事表彰学习大会。

台词写得基本不走心。

当地医院的医生:

你们来了,我们就安心了。

口号倒是喊得响。

这一喊,蹲地上抢救的医生也不救了——得抽出手来鼓掌啊。

不知道为什么,Sir忽然想起在《摆渡人》那一单元,蒋欣饰演的护士长对平小安说的话。

我们现在站在这儿

就是在浪费里面那些患者的生命

以上。

看到这,大家估计也看明白了。

Sir对一个冠以“时代报告”的电视剧的要求,就是“人性”而已。

不歌颂、不贬低、不讨好、不批评。

在这一点上,《在一起》已是目前抗疫剧的标杆。

为什么Sir还要挑骨头?

Sir想提《救助者》单元里的一幕。

援汉专家黎建辉,结束任务准备离开武汉,跟女儿通电话。

女儿说,回来你给我买个真的听诊器好不好。

以后我也想当个医生。

黎建辉笑了。

原来,他曾给女儿买过一个玩具听诊器,粉色的。

为什么要买个假的?

可能因为好玩,可能因为好看。

Sir觉得,更多的,他还在犹豫。

他没想好,是不是真的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一名医生。

毕竟,真的听诊器,能听见心跳。

更能听出疾病、死亡、绝望。

同理。

这场全球流行的疫情就像给我们递来了一副听诊器。

可以通过它听见美好。

原标题:《吵翻了,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