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媒体:大学生因抑郁症被拒登机?“不正常”意味着更多麻烦?

洪凯雯/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
2020-10-15 18:14
舆论场 >
字号

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10月15日消息,近日,一则“大学生因抑郁症被拒绝登机”的消息引发热议。14日,网友微博发文称,他与女友准备乘坐春秋航空前往南京就医,但其女友患有抑郁症,因服用药物副作用导致手抖,被拒绝登机。

当晚,春秋航空表示,“鉴于工作人员多次安抚旅客,旅客情绪仍无法平复,基于安全因素,劝退旅客,办理了机票全退手续。在旅客情绪比较激动、病情不明,没有专业医疗意见的情况下,出于对旅客本人健康和其他所有旅客飞行安全的考虑,谨慎地做出这一遗憾的决定。”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规定,重病旅客购票,应持有医疗单位出具的适于乘机的证明,经承运人同意后方可购票;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或健康情况可能危及自身或影响其他旅客安全的旅客,承运人不予承运。从客观角度来看,此次春秋航空的问询、判断接着拒载的做法并没有问题。

不过,发帖投诉的网友提出,春秋航空在人多的场所现场问询病由,忽视患者隐私保护,还可能诱发精神类疾病患者的不适。

在当今社会,抑郁症已成为不容小觑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抑郁症也呈现发病率逐年攀升的趋势。

国家卫健委官网日前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这说明,我国愈发重视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过在相当一部分高校中,普遍存在忽视抑郁症学生隐私保护问题。

加强大学生抑郁症筛查,在形式上似乎拉严了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第一道“网”,殊不知“漏网之鱼”比比皆是,无关“网眼”大小,只因“鱼儿”想逃。

犹记入学当年,心理状态不佳的我打开测评量表,指尖在符合实际的选项上徘徊许久,最终却心照不宣地落向“无”,以使结果正常。身边同样存在“撒谎”的朋友,基于自身或他人的经历,我们都怀揣相似的顾虑:“不正常”,意味着更多麻烦。

年复一年,在隐私保护不到位的前提下,有如实填写心理测评的学生受到预料之外的伤害,也有自知状态不佳的学生谨慎地选择“最积极向上的选项”以减少麻烦。

或许有人质问:不配合学校筛查,隐瞒病情,不是对自己的健康不负责?实际上,在心理测评中伪装自己,可谓并非患病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只是基于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应对抑郁症的常规套路,与被“筛”出之后可能历经的风暴相比,暂时隐忍、自我调节或校外求医或许更容易接受。

在“大学生体检将筛查抑郁症”的新闻评论区中,网友们倾吐着不愉快的体验:

心理咨询师前脚同意保密,后脚就通知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

频繁当着众人的面被约谈,面临各方的误解甚至恶意;同学被叮嘱对其“特别照顾”,以致人际交往陷入尴尬局面;

被校方强制休学或劝退……

测试结果暴露在“筛子”上、沦为公开的秘密,“重点关注”招致对正常学习生活的影响,使本就存在抑郁倾向或已然处于抑郁状态的学生受到二次伤害。

方案指明如何“筛查”,后续配套措施也应该跟上,避免学生出现不愿配合测评的问题。抑郁症筛查本为帮助学生而开展,为何却时时南辕北辙,以至于学生拒绝配合?根本症结在于,一些大学在工作过程中仍从自身利益出发,并未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解决学生的抑郁症”被简化为“解决学生”。

社会新闻中,高校学生因抑郁症轻生、学校被卷入舆论漩涡中心的案例并不鲜见,校方不仅面临责任认定问题、赔偿纠纷,承受来自家长、媒体等各方的压力,名誉和形象同样可能受损。

有了所谓“前车之鉴”,对于患有抑郁症的学生,部分高校如临大敌,向各方告知其病情、高调进行“重点关注”并非纯粹出于人文关怀,而是更多出于尽快撇清责任、摆脱隐患的需求,罔顾学生的尊严。

本质上,治疗抑郁症是一个复杂且持久的过程,需要多方协同,约谈、威胁和劝退仅是“解决学生”、维护校方利益的捷径,对病症治疗有害无益。

被“筛”出的学生之所以需要隐私保护,也与社会对抑郁症的错误认知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教育对抑郁症的普及较晚且程度较浅,大众的无知导致抑郁症被严重污名化。

当抑郁症成为别有用心者洗白的托词,衍生出“抑郁症是块砖,哪儿需要往哪儿搬”的段子;当“网抑云”梗在社交平台泛滥,挤压真正的患者吐露心声的空间;当切实发生的痛苦被轻描淡写为“懒惰”“矫情”“博关注”“想太多”“不学习的借口”……

患者因此产生强烈的病耻感,无处倾诉、不敢就医,遑论在学校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承担公开病情的后果。尽管有网友认为,患病学生状态不稳定,使周边人士知情有利于保障其人身安全,然而,辅导员、班主任、监护人、同学缺乏心理咨询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轻则难以与患病学生共情,重则谴责、羞辱之,又岂能保证“稳定”?

由于对抑郁症的普及和去污名化是一项长期工作,在现阶段,对于评估结果异常的学生,校方有必要给予充分的隐私保护。

一味地缩小“筛查网眼”治标不治本,唯有做好隐私保护,确保学生病情停留在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之内,需要帮助的“鱼儿”才放心“自投罗网”。

(原题为《大学生因抑郁症被拒绝登机?高校抑郁症怎么“筛”如何查 | 每日快评》)

    责任编辑:陈建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