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湖南有湖,河南有河,山东有山……广东的“广”是什么?
原创 拙笔旧人 国家人文历史
本 文 约 3940 字阅 读 需 要 11 min
在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里,有好几对拥有孪生名字的组合。河南与河北分据黄河两岸;以太行山为界的山东和山西左右对峙;洞庭湖以北称为湖北,以南则称为湖南。
不过,素有两广之称的广东和广西,却让人有点摸不清头绪。“广”字究竟代表什么?“广山”?“广河”?还是广州?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广东、两广、广府这些名称中,“广”字的由来。
寻“广”问源
据清人记载:
“汉之广信,今之封川县。交州剌史治广信,统邻三郡,今分三郡之地为二省,封川以西,广西也 ;封川以东,广东也。吴以广名州,本于广信 ;宋以广名省,亦本于广信也。”
——《广西通志·地理篇》
大意是说,今天的封川县就是汉代的广信县,它原本是汉代交州刺史治,在广信以西,成为广西;广信以东,则称为广东。
那么,清人的记载是否属实?广信又在今天哪里?
初开南越
当我们翻开中国地形图就能看见,在南方的两大水系——长江和珠江之间,有一道东西走向的山岭横亘其间,将两大流域分开。这座山脉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南岭,因为其中有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五座主要的山脉,有时又称“五岭”,毛主席诗《七律·长征》里所谓“五岭逶迤腾细浪”,指的就是这里。南岭以南是为岭南(又作“岭外”“岭表”),广东和广西两省就坐落于此。
南岭所在位置岭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在先秦文献当中,常以“百越”泛指这里的少数民族。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从交趾到会稽中间的七八千里,百越杂处,有各种各样的种姓。百越之民和汉地风俗习惯不同,他们“断发文身”,不像中原人那样佩戴冠带。因此,常常被视为“蛮夷”。不过,联系到楚王都曾自嘲为“蛮夷”(《史记·楚世家》:“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越人被视为蛮夷也就不足为奇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向南攻克岭南,并在这里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郡(《史记·秦始皇本纪》:“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原本属于南越、西瓯和骆越的区域,开始划归中央管辖。不过,秦末天下大乱,南海郡地方官赵佗(一作“他”)趁机截断五岭与中原通道,自立南越王,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史记·南越尉佗传》)。今天在广州市象岗山上发现的南越王墓,其墓主正是赵佗之孙,第二代南越王赵昧。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自公元前203-前111年,南越国一共经历五代南越王。汉武帝元鼎六年,南越国丞相吕嘉在岭南发动叛乱,武帝派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平定岭南地区。随后在这里设置九个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澹耳。其中,苍梧郡因循苍梧古国之名,即《尚书》中所载舜帝死后下葬的地方:(《尚书注疏》:“舜死苍梧之野,因而葬焉”)。其下辖十县 ( 广信、端溪、高要、封阳、谢沐、冯乘、临贺、富川、荔浦、猛陵 )。郡治即位于广信。
广信作为苍梧郡郡治,在《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以及 《南齐书·州郡志》中都有记载,这里在汉至萧齐时期作为苍梧郡治应当没有疑义。
刺史部治
汉武帝时期,一项重要制度的设立使得广信县自岭南九郡郡治中脱颖而出,将其地位推向更高。这项制度就是对中国历代政治影响极为深远的“刺史”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以六条问事”。
汉武帝为什么要设立刺史制度呢?汉初,由于缺乏完善的地方监察制度,各级官吏贪污腐败,玩忽职守的现象很多。汉武帝一次外出巡视,向东渡过黄河,河东郡的太守得知天子驾临,旋即畏罪自杀;到了新秦中(关中以北新开发的地区),发现这里将近千里的地方都没有边防工事,武帝一怒之下处决了太守以下的所有官吏。有感于这样的情况,汉武帝认为,从前的监御史制度存在很大漏洞,为了削弱地方郡国的势力,武帝开始着手设立一项新的监察制度。
汉武帝像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平定了胡、越之乱后,武帝在这两个地方新设立交趾和朔方两州,加上古籍中所记载的冀、幽、并、兗、徐、青、扬、荆、豫、益、凉等州,设立十三刺史部,即十三个监察区域,每部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
岭南九郡,最初由交趾刺史部监察。其治所在初置时并没有固定的位置。据汉书记载,此时的交趾刺史部治临时设于苍梧郡(《汉书·地理志》:“汉既取南越之地,置交趾刺史,别于诸州,令持节治苍梧。”)
此后,在刺史部治所逐渐稳定、改部为州的过程中,广信也逐渐成为刺史部固定的治所。据江田祥先生考证,两汉时期,交趾刺史部治常有变迁,州治有广信、番禺和龙编等地,但大多数时候都在广信县。
图片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秦、西汉、东汉时期》可以说,自元封五年开始至汉代末、三国时期,广信一直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两州分置
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岭南地区也由原本的一州之地,逐渐分化。
东汉末年,岭南地区由东吴实际统治。当时在此地最具影响力的,要数士氏家族。据记载,在最巅峰时,士燮及其家族,占据了交趾、九真、合浦、南海太守等职位,权焰滔天。为了取得士氏家族的支持,孙权一直采取怀柔态度。
当士燮于黄武五年(226年)死后,孙权立即将交州一分为二,另设广州,以削弱士氏家族的力量。这也是广州最初得名所在。交州刺史治龙编,领交趾、合浦、九真、日南四郡;广州刺史治番禺,领南海、苍梧和郁林三郡。尽管在平定士氏家族之后,广州又重新并入交州。但岭南地区分而为治的局面已经由此发轫。
宋代首先设广南路,后又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西路西路简称广西。“两广”的称呼终于形成。元朝有“广西行中书省”和“广东行中书省”, 明清时期则设“两广总督”,统摄广东和广西两省。两广总督府驻肇庆,1746年移至广州。
广州两广总督府在接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两广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几度变易。最终还是向着广东和广西两省分治的局面发展而去。这其中,不仅有政治上的考量,也是因为两地地势和风俗不尽相同。明朝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邱浚曾经总结道:
“两广同为岭南地,其地势土俗大段不同。广西山岭崎岖,林薄深阻其中,皆瑶、僮窟穴,编民错居其间。广东十府,惟肇、高、廉三府地方犬牙交错,雷州府惟遂溪县,广州府惟连州与之相近,其余皆滨大海,地势平易,无有山林险阻。”
——《琼台会稿·卷二十一》
意思是说,广西多山,且林木茂密,难以行走,其间居住的大多是瑶族和僮族人,汉民很少;而广东只有肇庆等地有山,其他地区都靠近海边,地势低平。
广信所在
岭南地区原属交趾刺史部,部治广信。后世以广信为界,分设广东和广西两省,看来已经可以成为定论。不过,到现在仍有一个重要问题没有答案,那就是古代所称的广信究竟在今天哪里?
由字面意思来看,广信将两广地区一分为二,其位置必然应该在两省的交界处。
按《水经注·卷三十六》载,漓水、封水在苍梧广信县注入郁水。郁水是西江古称,封水则指今天的贺江,言明广信县内是漓江和贺江汇入西江的位置,即今天的梧州一带。唐宋时期,人们也大多认为广信县城位于广西梧州(如《通典·州郡典》:“梧州苍梧县,汉广信县即此也”;《太平寰宇记·梧州》:“梧州、苍梧郡,今理苍梧县也……汉苍梧县治广信县,即今州治也”等记载)。
不过,也有人认为,广信其实位于今天的肇庆市封开县。持这种说法的人以为,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曾出土一块地形图,标注了南越国“封中”一地,而汉代苍梧县境内贺水沿线置县明显比漓水沿线多,说明当时可能特地强化潇水-贺水这条交通要道。因此广信县治的位置,应当在贺江出口的封川而不是漓江出口的梧州。
不过,这条说法颇有臆断之嫌。另《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苍梧郡,梁置成州,开皇初改为封州……封川,梁曰梁信,置梁信郡。平陈,郡废。十八年改为封川。大业初又废封兴县入焉……苍梧,旧置苍梧郡。平陈,郡废。”但据《舆地纪胜·梧州》记载,“梁析广信置梁信县,隋更曰封川,仍徙治于此。仍更广信曰苍梧县。”暗示梁废广信县,在封川设置梁信县,隋代将梁信县改为封川县,将广信县改为苍梧县,两者并非一个地方。
今梧州市从考古学角度看,今天梧州市周围存在一个较大的古墓群,其中主体为西汉到南朝时期的墓葬。其中旺步和鹤头山大墓出土了铜器、珍珠、玛瑙以及金银饰品等等精美的随葬品,应该是当地高等级贵族或官员的墓葬。另在今天的梧州市区,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座面积约2.5万平方米的古城。反观封开则仅发现少数墓葬,且没有发现任何汉代的建筑遗址。
总的来看,广信古城位于今天梧州市境内的观点似乎更为可信。不过,要想确定古广信城之所在,仍然需要更多佐证,尤其是考古学层面的证据。
自汉武帝初置广信县以来,岭南地区在其直接统御和间接影响之下,经历了两千一百多年的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过程。
“广”之一字,已深深融入当地居民的骨髓当中。清《广东通志》中说:“广信者,谓初开越(粤)地,宜广布恩信也。”这一说法在其他史料中不见有载,但仍可借此一词,描述两广地区与中原两千多年来渐深的羁绊。
到近现代以来,这里终于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窗口和文化传播的标竿,将中华文明“广”播于世。
参考文献:
江田祥:《空间与政治:汉代交趾刺史部治所变迁及其原因》,《社会科学家》,2017(4)
李耀建:《汉代刺史制度研究及其现实意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周伟峰、郭声波:《汉苍梧郡治再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1)
蒋廷瑜:《试从考古发现探寻汉晋广信县治的地理位置》,《广西地方志》,2001(5)
原标题:《湖南有湖,河南有河,山东有山……广东的“广”是什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