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 | 山东高校谈经验!(二)
山东农业大学
强化产教融合
培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近年来,学校围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国家战略,实施以校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振兴菁英计划”专硕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学校+企业”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大力培育“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一、突出校企合作专业特性,改革招考录取办法。山东农大肥业科技公司是一家大型肥料生产研发企业,企业生产经营与学校专硕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契合度,开展联合培养有利于企业产品研发和人才需求,也是学校专硕培养改革需要。共同的理念使双方迅速走到一起,2018年,校企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按照企业需求,选定8个学院的9个专业开展专硕联合培养。学校设立“振兴菁英计划”专项招生指标,每年招生30人。探索适应联合培养的招生录取方式,大力宣传联合培养优势,在招生简章、专业目录中对项目进行说明,吸引考生报考。将企业要素融入复试过程,采用单独复试、单独排名、单独录取的方式,考生报名踊跃,在已经实施的两年中,招生录取顺利完成。
二、突出校企合作实践特性,抓准培养关键环节。按照类别领域完善了教学培养、实践环节等20余项制度;按照一个学期在校内,三个学期在企业的要求为学生单独制定培养计划方案。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让企业的骨干参与课程建设,把一线的最新成果及时融入专硕课程内容。采用课堂、实践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培养,创新专硕授课模式。诸如《新时代科技型企业运营与实践》等合作企业向专硕开设的课程,由企业的高管、科研骨干授课,课程内容源于实践,既有课堂教学,又有翻转课堂实践,深受学生好评。课程结束时,组织师生以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的教学汇报,由行业专家进行现场评审,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三、突出校企合作融合特性,夯实导师育人职责。严格落实专硕双导师制,制定《校外导师管理办法》,要求专硕导师抓细、抓牢实践环节,对校内外导师的职责进行详细界定。学位论文选题由企业导师根据生产需求独立确定,培养计划由双方导师共同制定,开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环节由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实践锻炼、调研创新等环节由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学校还实施导师能力提升计划,对积极走出学校、走进企业,实践能力强、认可度高的教师,开通导师资格绿色通道。
四、突出校企合作优势特性,建立支持激励机制。企业围绕学生安全、科研、财务等制定制度14项。学生除享受与其他研究生同等的奖助政策外,企业为学生提供每月不低于600元的生活补助,实报实销的交通补贴和免费的住宿条件,同等享受餐饮、工装等职工待遇。按照每届学生不低于50万元设立专项基金,由学校支配专项用于优秀成果选树,鼓励学生面向生产实践、产品研发等开展实践。除常规经费保障外,学校还面向联培专硕分层次资助,给予1万、6千和2千元全覆盖的立项支持。对于重大发明创造及成果,学校还会同企业对导师、学生进行“一事一议”的重点奖励。
经双方共同努力,“振兴菁英计划”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学生参与设计的数字农业平台,研发的腐植酸,专用微生物肥等产品得到市场认可。下一步,学校将在认真总结与农大肥业产教融合育人成效的基础上,增加项目,扩大规模,认真落实全国、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努力在深化专硕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产教联合育人上贡献山农力量。
济南大学
严格过程管理
构建全链条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济南大学将提升质量作为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强化监控保障,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取得显著成效。在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中,学校连续3年无“存在问题论文”。
一、健全质量管理体制。建立“学校-培养单位-导师”三级质量责任机制,紧紧抓住研究生教育质量常态评估、动态监测和学位点动态调整“两条主线”,压紧压实二级培养单位质量保障主体地位和导师质量保障第一责任人职责。学校连续4年推行末位淘汰,督促各培养单位和导师对学业困难者精准培育跟踪,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确立以质量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机制,将研究生教育标志性成果列入培养单位和导师考核评价体系,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将招生总指标的20%向培养质量高、研究水平高的单位和导师倾斜,确保质量管理的重心下移到位。加强过程质量意识和措施,树立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分流发展的“三分”理念,针对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博士三种不同类型层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模式和规模,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明确关键环节考核标准和分流退出措施。博士在校人均高水平研究成果达到6.5项,多人荣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入选国家“博新计划”等。
二、强化论文质量监控。将学位论文质量作为质量监控的“牛鼻子”。实行“开题-中期检查-答辩”三段式管理模式。紧紧抓住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预答辩与答辩等关键环节,用好学位论文抽检、学术不端检测等手段,加强对学位授予质量的诊断,确保阶段考核通过方可进入下一环节。严肃学位论文环节管理。按照学位层次、类别明确最低研究时限,确保研究生论文研究时间和精力投入。实施博士、硕士论文第三方 “双抽双盲”评审,博士论文抽检100%全覆盖,送审专家不少于5人;硕士论文随机抽检比例达60%,增设预答辩环节。建立论文质量分级问责机制,对于出现问题的导师和单位,核减招生计划或取消招生资格。严把学位论文“出口”质量。推动毕业与学位分开审核、两证分离。2019年以来,累计有59名研究生未能一次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审核,不能按期毕业;9名研究生未达到学位申请条件,不能授予学位,学位申请审核淘汰率达到4.5%。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推动研究生导师“评聘分离、动态上岗”和“培训准入”,进行年度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完善导师岗位考核制度,建立以教学督导和研究生评教相结合的岗位评价监督机制,将岗位评价结果与导师招生资格、教学评奖、教学项目申报、职务评审等挂钩。出台《济南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明确导师把关研究生论文研究、写作发表、学术水平和学术规范性的责任,引导学生将坚守学术诚信作为自觉行为。在2020年导师满意度调查中,研究生满意度比例达95.88%。
下步,济南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全省研究生教育大会要求,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山东理工大学
全面加强研究生工作站建设
着力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山东理工大学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研究生工作站为载体,积极打造研究生实践创新平台、校企产教协同育人平台,全力推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自2014年设立山东省高校首家研究生工作站—山东希成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以下简称山东希成工作站)以来,在全国共建立了281家研究生工作站。
一、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研究生工作站建设
(一)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学校出台《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实施与管理办法》,明确合作双方的职责、工作站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站的建设经费管理与保障、工作站的准入办法;对工作站实行动态管理,每3年对工作站的组织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成效、保障条件、特色及创新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进行考核。学校会同企业制定了符合企业特色的工作站管理办法和工作细则,如山东希成公司制定了《山东希成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组织机构及职责》等4个制度,保障了工作站的正常运转。
(二)打造“双师型”导师队伍。学校以研究生工作站为依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实行“双导师制”,设立“企业副总”“企业技术顾问”等岗位,鼓励科研水平高、攻关能力强的研究生导师承担企业创新课题;借鉴国外“实践教授”模式,聘请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目前,已有20多名教师到山东希成工作站参与工程实践,全面参与企业技术研发;该站现有专兼职研究生导师18人,打造了一支稳定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导师队伍。
(三)构建全方位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工作站运行机制,推动工作站科学、规范化管理。工作站建设过程中,企业将工作站建设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学校在建设经费上每年投入不低于1万元,保障进站导师和研究生必需的科研、生活条件。企业为进站工作的研究生提供每人每月不低于1000元的在站生活补助。
二、亮点纷呈,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成效显著
(一)导师和研究生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高。2018年9月,教育部官网以《山东理工大学设立67个研究生工作站》为题,对我校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学校近五年共有3050名研究生进入工作站实践学习,500余名导师承担了工作站所在企业的创新课题。通过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导师的整体素质和育人能力不断增强,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山东希成工作站近五年共有3名博士、58名硕士进入该工作站实践学习,并以企业的创新课题作为学位论文选题。该工作站研究生崔志超同学获全国“农业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奖”,在海南召开的颁奖大会上作为全国六位发言代表之一进行了大会交流。
(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工作站的设立,发挥了校企双方各自优势,促进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解决研究生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促进了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破解了企业“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难”的难题,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实践创新人才。2019年,学校以山东希成工作站为基础申报的 “创新农业工程专业学位产学协同培养模式、助推中小企业新旧动能转换”教学成果获得山东省一等奖;2020年,山东希成工作站获“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称号。
山东财经大学
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
培养拔尖创新财经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系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多年来,山东财经大学坚持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持续在“课程”“学术”“模式”上下苦功夫、做新功课,努力培养拔尖创新财经人才。
一、在“课程”上下功夫,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发展基础。精心设计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针对不同能力培养要求,优化课程设置结构,注重研究方法类、实验实践类、前沿讲座类、全英文等课程的设置,推动选修课通选。强化过程考核,实施小班制教学,体现课程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增加红色基因传承、疫情防控国别比较等案例教学,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引入校外名家进课堂,实施专家接力授课,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精心设计,提高思政课程吸引力。组建核心教学团队,对课程内容、教学难度、教学模式等进行精心设计,实施《计量经济学》分级教学,开展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定量分析能力。全面推进英语教学改革,全校招募师资,组建课程组,开设英文专业文献选读、英文学术论文撰写、国际学术会议交流等课程,着力提高研究生英文专业文献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调查表明学生、导师、教师对英语教学改革认同度高,效果显著。大力推进案例教学,成立研究生教育案例中心,开发哈佛、毅伟、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等收录案例30个,深化专业学位教学改革。
二、在“学术”上做文章,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创新能力。持续举办“博士研究生学术训练月”,开设“工作坊”,邀请海内外名家,开展研究方法训练、学术前沿讲座,帮助学生掌握多元化研究方法,站在学术前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连续举办“研究生学术节”,开展学术论文大赛、文献综述大赛、案例大赛、专家报告、论坛交流等系列活动,吸引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全国百余所高校研究生参赛,拓宽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促进了校际交流。发挥新财经与新工科交叉集成优势,以“泰山学者”领衔团队、国家重大项目、省级重点实验室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开展原创性研究。学术训练成效显著,如经济学院2018届硕士毕业生51人,19人考取博士,博士升学率达到37%;2019届经济学院4名同宿舍女硕士生同时考取博士,分别被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广州大学录取;2015级博士研究生赵甜的《中国动机异质性OFDI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获评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阶段性成果《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化经营方式研究——基于国家距离视角的考察》发表于《管理世界》;2015级硕士生王帅等设计的《山东丰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获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
三、在“模式”上出实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科教、产教融合,创建国际发展合作、学术创新、董事会秘书及证券事务代表培养等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创新实验班,致力于培养涉外事务管理、科学研究、上市公司服务等不同领域的卓越人才。同时嫁接中日韩研究院、中国国际低碳学院,划拨专项招生计划,致力于培养区域经济合作、低碳发展领域的卓越人才。实验班或采取“主修专业+”的培养模式,或实施荣誉教育体系本硕博全培养链衔接,通过自愿报名、公开选拔、分类考核与动态管理,实现不同专业融合、国内培养与国外培养融合、课程学习与综合实践融合。校党委会专题研究实验班管理办法,安排不同学院负责实验班管理,专人推进工作开展。目前,相关工作仍在稳步推进。
下一步,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继续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深化科教融合改革,
助推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培养
一、充分发挥教科医融合特色,以平台优势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我校实施科教融合以来,具有不同特色优势的教学、科研、医疗单位初步交叉融合,实现优势资源互补与共享,人才与科研平台实力显著增强。学校建立起国内领先、省内最大的科创平台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将高水平的科研资源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支撑,对学生开放重点实验室和高水平科研平台,定期举办专家论坛,邀请国内外高端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每周举办Journal club,建立学生间定期的前沿动态交流分享,吸收外籍专家参与研究生课题指导,及时解决课题进展中的瓶颈问题。承办大型学术会议,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近距离接触学术大师的学术思想,实现了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协同育人,在创新中培养造就高层次医学拔尖人才,教研医协同发展的初步效果得以显现。
二、加强研究生国际交流与联合培养,培育研究生创新源泉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扩大研究生对外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申报国内外访学项目,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近5年研究生赴境外交流、短期游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900余人次,同时吸收境外学生来华学习交流1100余人次。部分在校硕、博士研究生赴美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地进行为期1年以上的交流培养。开展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项目,分批次组织研究生去日本产业大学进行短期交流。与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疾控中心等国内高水平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培养,进一步扩宽了科教融合与联合培养研究生思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跟着学科领域内顶级科学家团队学习,开阔视野,获取最前沿学科知识,学习最先进研究方法,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交流能力明显提升。
三、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创新积极性
为保障学生潜心科研,学校不断完善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奖助学金层次多、覆盖面广、奖励额度高。先后设立了新生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于金明院士优秀奖学金、优秀论文奖励基金、校级学业奖学金及“三助”津贴等多元化奖助体系。建立奖学金评价指标体系,将参加学术活动、参与申报课题、获得科研奖励等均纳入指标体系,分类细化赋分,重点以创新效果来权衡分配奖励,激发研究生努力创新、不断突破,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
今后,学校将坚持内涵式发展理念,打造更加开放的医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保障体系,面向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新使命,以创新求发展,为推进新时代山东省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山东省教育厅政务新媒体“山东教育发布”(微信号:sdjyfb)
往期精彩回顾
原标题:《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 | 山东高校谈经验!(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