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喝醉了酒,就能写出《兰亭集序》?名人喝醉以后

2020-10-15 17: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Leonardo 印客美学

喝酒之后,都能做点什么呢?

有些人喝酒之后

变成了一代"网红"

一代“网红”靠酒成就爆点?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距今1600多年前的公元353年4月22日。

我们的主角老王同志和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文艺界大咖比如谢安、孙绰等一共四十一人,一起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组了个局。

当天参与兰亭派对的有四十一人,共作出三十七首诗,汇集成了一本诗集,名为《兰亭集》。而老王同志的大名,王羲之也随着其中的《兰亭集序》被人们所熟知。不过,老王这篇《兰亭集序》之所以行云流水、潇洒飘逸,完全是因为喝醉了酒加了个buff呀?以至于后来酒醒了写正式稿的时候完全写不出来草稿这样的感觉。

有一批人认为,这里边一定有什么猫腻……

凭啥喝醉了酒,就能写出《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出现,也给很多人留下了一个印象,就是酒乃文人艺客的重要道具,酒可以促进灵感的产生和爆发。

于是乎,现代很多想成为艺术家的人都在尝试艺术创作前先喝上几杯喝到微醺,这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仪式。

然而,这些人在结束了他们的“创作”后反而发现他们的“作品”效果根本就不好,甚至还不如清醒时的练习之作。

△王羲之

为啥王羲之喝醉了还能写这么好,这里边到底有没有猫腻?

出生于官宦世家的王羲之,没有选择贪图安逸,而是选择了书法这条路。

他自幼就表现出了对于「写字」这件事儿的莫大兴趣,没事就爱在地上涂涂画画。父亲知晓后,就将其送到了当时的书法名家卫夫人家里去上书法补习班。

作为钟繇的传人,卫夫人的教导自然是一等一的质量高。再加之老王一直努力勤奋练习书法,10岁左右,就在江湖有了名声。

△电视剧《书圣王羲之》剧照

勤奋刻苦的老王时常因为沉迷练习书法而忘记吃饭,民间还传说他练字入了神,甚至用饼蘸着墨水就吃了。(这故事,你小时候是不是也经常听?……)

老王可不仅仅是个勤奋的好娃娃,更从小就爱钻研、爱琢磨的“思想份子”。

除了老师在课堂上教的那些书法的技巧与写法,他更是努力“啃”下了古人总结的各种笔法要诀。或许也正因如此,他才能与一众当时的名士们一起聚集在一起开兰亭party吧……

总而言之,人家王羲之在喝醉酒前就已经是著名书法家了。就算喝醉酒了,多年的练习基础,让他写起字来也稳得很。

喝点酒,能更红?

酒精与书法的奥秘向来就是很“玄学”。就像是老王之后怎么写也写不出《兰亭集序》的那股子劲,趁着酒劲,似乎真的可以让字写得更好点儿。

△王羲之《游目帖》

但同学们注意啊,这可能是由于书法自身的特殊性造成的。

大家想想,“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固定特征和模式的造型结构。而作为艺术的“书法”来说,重复和因循守旧是非常可怕的事。

因循汉字的固有造型,反而不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其中的美学意味也大大降低了。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因此,酒的魅力,就在此显现了。

喝酒后,人们更加潜在的、本真的、积蓄的性格和情感会得到更为自然地流露,日常之时所恪守的规矩与惶恐的顾虑都被抛在了脑后。

在酒精的作用下,情绪愈加高亢,便愈能够激发出创作者的灵感。(小印OS:这种状态大概就叫“微醺”……)

根据《美术学概论》的说法,灵感的爆发需要大量的技法练习的积累,然后在特定的状态下突然爆发;

王羲之在写《兰亭序》之前就有大量的练习形成的肌肉记忆,并有很多不亚于甚至超过《兰亭序》的作品,喝一定量的酒会让人处于放松的状态,这个时候最容易爆发灵感,王羲之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创作出了《兰亭序》,但绝对不会是在喝醉的状态。

△《兰亭序》局部

因为《兰亭序》整篇作品结构疏密相间,布白巧妙,每一个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要做到这样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创作前对于作品的思考与设计,所谓“意在笔先”。

普通人没有练习的积累,再加上弄错了重点以为喝醉了是写出好书法的必备条件,所以当然写不出像样的作品。

他,居然没喝大?

但如果这些文人们没喝醉,是不是就没有《兰亭集序》了?

也没有后世传阅的各种名作了?——小印觉得,不一定。

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另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也是被人们常年误解为「喝醉了就能写好作品」的典型:张旭。

张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善于书写大草,也叫狂草,他的作品《古诗四帖》与同样擅长狂草的怀素的作品《自叙帖》共同被称为“大唐盛世最强音”。

△古诗四帖

相对于张旭的作品《古诗四帖》来说,人们对他印象更深的是他肆意张狂的行事风格,经常喝醉酒,醉到兴起还会用自己头发蘸墨来书写,于是被称为“张癫”。

但他果真是醉酒后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吗?我们拿作品《古诗四帖》来分析,从这幅作品中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线条质量和使转得当,圆转、方转轮换使用,一点也看不出他的醉态来。

打个比方吧,《水浒传》里武松醉打蒋门神那一段,武松打的是醉拳,不是醉了来打拳。表面上武松是醉了,但细看武松招式明确,步伐稳健,身体歪倾却重心稳,所谓人醉意不醉。

△武松醉打蒋门神

张旭的草书作品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人醉书不醉,书狂人不狂。

人们以为张旭喝醉酒状态的时候多,但张旭与古代所有以酒为友的文人或艺术家一样,都是貌似醉了,但其实一点也没醉,都是在假借酒醉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这样可以说些平时不敢说的话,做些平时不敢做的事,这也是为什么这些时候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大部分都是有种对人生悲观的感悟。

现在的书法练习者在没有了解这些表面现象背后的原因时,以为写出好的作品一定要通过喝酒来激发灵感,这是与书法经典背道而驰的,因为书法是一门抽象的创作艺术,而喝醉酒写书法是具象的表演艺术。

△文人酒友

其实不只是书法,在其他别的领域也是如此。

郭沫若说过一句话:“李白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而他清醒的时候是他糊涂的时候。”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古代文学家、艺术家中好酒的人并不是真的爱喝酒,而是用酒来当抒发自己情感的媒介。

△《墨葡萄图》局部

比如除了王羲之、张旭、李白之外,著名的醉酒创作例子还有徐渭醉酒画《墨葡萄图》,吴道子酒兴大发创作《嘉陵江三百里山水图》等等。

还是那句话,酒并不能帮你创作好的作品,单纯用来当做和朋友聚会助兴的工具就好了,小酌怡情,贪杯伤身!

参考文献:

《立志超越“书圣”王羲之的男人》,公众号 诗画文化

原标题:《名人喝醉以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