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了民族还是部落:吉尔吉斯人如何在现代国家中重塑认同?
阅 读 需 要 12 min
10月12日,吉尔吉斯斯坦总统热恩别科夫现身高层会议,宣布延长首都紧急状态。
在中亚五国中,吉尔吉斯的政治一直不稳定。我们习惯称吉尔吉斯为“吉尔吉斯斯坦”,但“斯坦”是波斯语当中“某某之地”的意思。其实,吉尔吉斯的官方名称是吉尔吉斯共和国,人口大约650万,成分却非常复杂,一共拥有80多个民族,其中吉尔吉斯族占到七成以上,人民多数信仰逊尼派伊斯兰教。
吉尔吉斯斯坦地图。图源:谷歌地图历史上,吉尔吉斯和中国历代王朝关系紧密,一千多年前曾属于大唐故土,受中央王朝羁縻管理。唐朝诗人李白出生地碎叶城,就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一
民族称谓
今天,我们称吉尔吉斯人为“柯尔克孜族”,这是突厥语Qırğız的音译。该名称既是吉尔吉斯本民族的自称,也是其他民族对他们的称呼。吉尔吉斯斯坦本是苏联加盟国,随着90年代苏联解体,吉尔吉斯斯坦重获独立,首件大事就是追溯以及编撰本国历史,以佐证国家合理合法的独立性。
根据近年吉尔吉斯斯坦及中国历史学家的发现,吉尔吉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1年,出处正是《史记》。
《吉尔吉斯斯坦历史:从远古至19世纪末》(1996版)与新版历史课本(2008版)《史记·匈奴列传》在描述匈奴扩张时记载:“后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于是匈奴贵人大臣皆服,以冒顿单于为贤”。《汉书·匈奴传》则对诸国的相对位置进行了更为细致记录:坚昆分布在丁零以西、乌孙以东、乌揭以北,“东去单于庭七千里,南去车师五千里”。吉尔吉斯斯坦官方便是根据《史记》和《汉书》中对各国地理方位以及顺序的记载,大致确定了书中的“鬲昆”或“坚昆”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
汉时的吉尔吉斯人受到匈奴的统治,而在二世纪中叶后受鲜卑和柔然统治,北齐、隋唐时期先后受到突厥汗国、回鹘的统治。其译名也随时代略有变化,比如在魏晋南北朝至隋代,被称“结骨”“契骨”“纥骨”“护骨”“居勿”等;而在唐代时则根据汉语的音译通称为“黠戛斯”,也有称“纥扢斯”的;五代十国、辽、宋、金时又称“纥里迄斯”;大蒙古国和元代时称“吉利吉斯”等;明朝时称“乞儿乞思”。林林总总,都是不同音译的写法。
有清一代,按准噶尔人的称呼称其为“布鲁特”。一般认为,“布鲁特”一词意为“高山居民”,此后这种叫法直接被清代满汉等其他民族沿用。在清代文献中,常以天山为界,将天山以北的布鲁特人成为“东布鲁特”,天山以南的则成为“西布鲁特”。在吉尔吉斯著名史诗《玛纳斯》中,也时常见到“布鲁特”的称呼。直至民国24年(1935年),新疆省政府正式确定将这个民族的名称译为“柯尔克孜”。
二
汉唐渊源
《史记》帮助吉尔吉斯斯坦确定了他们的历史源头,也开启了双方忽远忽近的交情。当时的汉人还曾直接参与了吉尔吉斯民族的形成进程。
公元前99年,汉朝将军李陵率领5000步兵出征,在浚稽山遭遇3万匈奴精骑围攻,最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匈奴单于非常器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他,立其为右校王,成为坚昆人的首领。李陵与投降的汉朝军士一起,在当地娶妻生子,逐渐融入坚昆人的部落,成为今日吉尔吉斯民族祖先的一部分,他们甚至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意识和心理。
苏李别意图公元前72年,汉朝与乌孙联合进攻匈奴,丁零、乌桓等也从东西两方同时夹击匈奴,大挫匈奴势力,使其逐渐开始向中亚地区西迁,与此同时,“坚昆”也摆脱了匈奴的统治。
6世纪中叶,中亚地区的突厥崛起并率先建立汗国,彼时活动在叶尼塞河流域的“契骨”人很快就被吞并。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铁勒诸部之一的薛延陀部在原东突厥汗国之北建立了薛延陀汗国,“以颉利发(突厥官名)一人监国”,收编了“黠戛斯”。646年,薛延陀汗国灭亡,漠北诸部纷纷归附大唐。唐太宗也在黠戛斯地区设立了坚昆都督府,隶属于燕然都护府。正式被纳入唐朝版图的黠戛斯密切保持与中原的联系,曾多次派遣使者入唐。
《唐书·回鹘传》中说:“(黠戛斯)人皆长大,白发、皙面、绿履,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李〕陵苗裔也。”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四中也说“坚昆部非狼种”。有历史学家据此推断,黠戛斯人在唐代仍不属于突厥人种,而是属于雅利安人种,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渐突厥化的。
《资治通鉴·唐纪》还记载唐宪宗时,黠戛斯帮助唐王朝打击回鹘,并抢回宪宗公主,他还自称是李陵后代,与唐朝国姓相同。可见,黠戛斯此时存在着一种华夏认同,这种观念也深远影响到他们的后裔,可谓刻骨铭心。
碎叶城就在今日吉尔吉斯第三大城市托克马克附近之后,由于阿拉伯陡然兴起,并向东急剧扩张,过程中与唐朝的军事政治力量发生对峙。在这场决定性的较量中,以高仙芝为统帅的唐朝军队于751年在怛罗斯战役中被击败,唐朝势力退出中亚。这一地区从此开启伊斯兰化进程。不过,在今日的吉尔吉斯境内,还保留有不少中国古代的历史遗存,一些地名仍可表明历史痕迹。
例如,吉尔吉斯的旅游疗养胜地伊塞克湖,其名字就源于唐人的称呼,史籍中称此地为“热海”“大清池”,而“伊塞克湖”的实际意思就是“热海”。唐代高僧玄奘赴西天取经时,也曾路过伊塞克湖。在附近,玄奘见到许多因战争而流落在此的唐朝军士,他们组织起来单独居住在一个城里,仍旧说汉语,但服饰已经完全变成异族样式,这些汉人最终融入到吉尔吉斯民族以及其他民族中去了。今日,吉尔吉斯民族融合了包括古代匈奴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哈萨克人、准噶尔人、吉布恰克人、汉人等民族的血脉。
三
民族英雄
吉尔吉斯的命运算是飘摇动荡,需要在周边大国角力中斡旋斗争才能保住一席之地。吉尔吉斯历史上也有高光时刻,那就是公元9世纪时对抗回鹘汗国时取得的来之不易的独立。
公元840年,黠戛斯人联合回鹘内部势力,一举摧毁回鹘汗国,并建立了自己的汗国。《新唐书》记载,黠戛斯汗国东至贝加尔湖附近,南邻吐蕃,西南触及楚河、塔拉斯河至新疆阿克苏地区,拥兵八万,成为漠北雄长。唐宣宗派使臣出使黠戛斯,封其可汗为“英武诚明可汗”。
好景不长,黠戛斯人并没有能够占住蒙古高原,他们很快被契丹人击败,退回叶尼塞河。吉尔吉斯史诗《玛纳斯》主要就是讲述这一时期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共8代人领导族人反抗异族的掠夺与奴役,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故事。
因此,这部23万多行的史诗共8部。每一部以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分别是:《玛纳斯》《赛麦台依》《赛依铁克》《凯耐尼木》《赛依特》《阿斯勒巴恰·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奇格台依》。严格意义上讲,广义的《玛纳斯》是就整部史诗而言,狭义的则仅指史诗的第一部,专指以讲述英雄人物玛纳斯的故事为主的史诗。《玛纳斯》的流传地域十分广阔,凡是有吉尔吉斯人的地方就有这部史诗的流传。不仅在吉尔吉斯斯坦,还在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也有流传,甚至远播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等地区。
玛纳斯塑像东方史诗一般都是从英雄诞生开始讲述,《玛纳斯》也是这般模式:年迈的加克普汗因为迟迟无子痛苦万分,于是通过祈子仪式使得高龄的妻子神奇般怀孕,诞下玛纳斯。他降生之时一手握着血块,预示玛纳斯将要浴血奋战一生;另一手握有油脂,预示玛纳斯要领导吉尔吉斯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为了躲避卡勒玛克人的追杀,玛纳斯出生后便被送到森林里抚养。他在山里学会放牧和耕种,还学会了许多生存技能。后来异族入侵,年仅11岁的玛纳斯勇敢率领40名小勇士加入大人的队伍中,与敌人浴血搏斗,最终齐心协力将之驱赶出吉尔吉斯领地。玛纳斯不断成长,名声也在各个部族中流传开来,使得四方信服,一举成为统帅包括吉尔吉斯各部在内的60个部落联盟总首领,统辖内七汗和外七汗的大王。
为根除后患,追剿东逃的卡勒玛克人,玛纳斯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开始远征。部队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甚至还与独眼巨人展开战斗。好不容易决战卡勒玛克,大获全胜,玛纳斯登上了卡勒玛克首领昆吾尔的宝座。但他竟然把妻子卡妮凯在出行前的劝戒与警告“远征胜利应立即班师返乡,否则必有大祸”置于脑后,乐而忘返,结果被败将昆吾尔偷袭,用毒斧砍中头部,不幸身亡。
玛纳斯生于吉尔吉斯民族濒临灭亡之时,从小策马挥戈与来犯之敌抗争,直至远征获得辉煌胜利,却被卡勒玛克首领暗害身亡。玛纳斯及其子孙后代的宿命无不是在为吉尔吉斯民族的独立和保存而战斗。这些波澜壮阔的反抗异族侵略的历程,使得《玛纳斯》久久回荡在吉尔吉斯的历史之中。
四
现代国家
作为吉尔吉斯的民族史诗,《玛纳斯》不会被后来的统治者磨灭,始终给予人民坚韧的精神品质,单单依靠口耳相传顽强留存到了今天。随着苏联解体,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建国,《玛纳斯》成为年轻的吉尔吉斯斯坦的国族文化象征。
独立被民族主义的悲情叙事赋予了新的意义。1992年,全世界吉尔吉斯人代表大会在首都比什凯克召开。独立后的首任总统阿斯卡尔·阿卡耶夫发表讲话说:“由于历史上遭受众多不幸事件,吉尔吉斯人口数目越来越少。最后成为定居在亚洲中央的一个小民族。但是,我们最大的遗憾是自伟大的吉尔吉斯汗国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之后的1000年之内,未能再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
阿斯卡尔·阿卡耶夫但是现代化的前路是崎岖的,苏联时期精巧的国界划分,使得吉尔吉斯斯坦内部不仅民族纷杂,而且部族林立。对于长年累月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的游牧民族,在历史上一直通过血缘来联系彼此,因此,部落成为其最基本和最有保障的社会活动基础,各个成员对其有着极深的依赖性和信任感。如果说民族的形成尚需建构,部族的认定则只需要天生的亲近。
柯尔克孜族图腾母鹿,柯尔克孜意为“山里的乌古斯人”,也有认为是“四十个部落”“山里游牧人”“赤红色”等含义由于与外界的沟通十分有限,久而久之,吉尔吉斯斯坦形成了吉尔吉斯人几大部落并立的社会政治格局。这种历史人文背景加上脆弱的经济基础和不切实际的政治取向,很容易导致政局长期动荡——部族反复“革命”。
早在沙皇政权刚刚吞并吉尔吉斯时,就曾经试图用乡、村行政单位取代部族,促使吉尔吉斯人定居,但收效甚微。到了苏联时期,部族之间又开始争夺党政机关的领导岗位,这种做法一直延续至今,尤其是涉及到选举国家领导人时更是如此。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阿坦巴耶夫,最近在比什凯克被捕为平衡地域与部族的关系,从1950年起,吉尔吉斯党中央领袖通常由南方人与北方人轮流担任,但这也不解决问题,南方人嫌北方人太世俗,北方人嫌南方人太闭塞,矛盾仍然没有解决。而即使是手腕强硬的苏联,在实行集体化、建立地方基层政权时,也有意地没有去打破原有的部族架构,反而强化了这一架构——集体农场或地方村镇的负责人由当地部落长老来担任。古来的文化遗产带给今日政治精英和普通民众的启迪,反而是部落认同高于国家认同,部落利益大于国家利益。
现总统索隆拜·沙里波维奇·热恩别科夫,自称已做好辞职准备这种政治格局,很大程度上是造就吉尔吉斯斯坦当前局势的原因。
参考文献:
马大正 冯锡时. 中亚五国史纲[M].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袁剑. 近代中国的吉尔吉斯斯坦认知:背景、过程与特征[J]. 西北民族研究, 2017(03):155-165.
史谢虹, 吴宏伟. 吉尔吉斯斯坦吉尔吉斯人传统社会探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035(001):67-73.
贺继宏, 纯懿. 玛纳斯故事[M].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1.
石晨叶, 昝涛. 失序的吉尔吉斯——内部撕裂与大国较力中的新国家[J]. 文化纵横, 2010(3):112-118.
原标题:《为了民族还是部落:吉尔吉斯人如何在现代国家中重塑认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