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外丨“一带一路”帮德国这座城市走出“停滞的20年”
▲ 在“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下,杜伊斯堡正走上新的转型之路。(来源:《环球》杂志)
在杜伊斯堡漫长的城市发展史中,伴随着资源禀赋、城市定位、外部环境的变化,它几经沉浮,历经多次变化与转型。现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下,杜伊斯堡正走上新的转型之路。
近几年,坐落于德国北威州鲁尔区的杜伊斯堡正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普通民众、企业的视野中。许多中国企业开始在这座城市“安营扎寨”,杜伊斯堡市长索伦·林克也骄傲地将他的城市称为德国的“中国城”。
杜伊斯堡成为“中国城”的历史并不太长。尽管其与武汉早在1982年就结为友好城市,是中德之间第一对友城,但在之后的30年间,杜伊斯堡与中国的故事并没有太多新篇章,直到中欧班列开到了这座古老的矿业城市。
在杜伊斯堡漫长的城市发展史中,伴随着资源禀赋、城市定位、外部环境的变化,它几经沉浮,历经多次变化与转型。现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下,杜伊斯堡正走上新的转型之路。
“第一轮转型”不温不火
近代以来,杜伊斯堡与煤矿和港口这两个标签紧密捆绑。二者所代表的自然资源与地理禀赋,赋予了这座城市繁荣与辉煌,但亦曾给这座城市带来伤痛与束缚。
杜伊斯堡所处的德国北威州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煤铁矿产区,为19世纪到20世纪初德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地区内多特蒙德、埃森等城市同样因煤炭业蓬勃发展,还诞生了蒂森—克虏伯等知名工业巨头。
而杜伊斯堡,则凭依其坐落于莱茵河与鲁尔河交汇的地理区位,成为了鲁尔区的对外门户。1716年即建成的杜伊斯堡港,源源不断地将鲁尔区的原料及工业制品输往德国其他地区、欧洲乃至全球。杜伊斯堡在钢铁生产上亦不甘落后,一度被称为“欧洲绝对的钢铁中心”。
但“成也煤炭,败也煤炭”,德国经济腾飞后所带来的地缘政治野心的扩张,让杜伊斯堡遭受沉重打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鲁尔区的物资中转站和著名的化工与冶金中心,杜伊斯堡成为盟军轰炸的首要目标。尤其在1944年10月的“飓风行动”中,盟军在10月14日一日之内,就派出近3000架次的战机,在杜伊斯堡上空倾泻9000吨炸药,几乎摧毁了整座城市。
战后,虽然因重建对于煤钢的大量需求,以及鲁尔区适时向石油化工行业调整一度让杜伊斯堡重燃生机,但进入上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的钢铁过剩、鲁尔工业区自身发展趋于饱和等问题,杜伊斯堡发展无力,日益被边缘化。
伴随“煤炭红利”日渐消失,杜伊斯堡抓住港口这一仅存的禀赋,适时推进从重工业基地转向内陆航运和物流服务城市的“第一轮转型”。在这一进程中,杜伊斯堡注重生态环境,将既有工厂改造为城市景观、打造全新概念的现代生活空间的做法,被视作资源型城市改造转型的成功案例。
但另一方面,杜伊斯堡却始终难以恢复其昔日的城市竞争力与荣光。尽管杜伊斯堡港在上世纪80年代建设成现代化运输港口,但鲁尔区乃至整个德国的转型、竞争力的相对下降,使得杜伊斯堡难以完全挖掘港口交通、物流枢纽的潜力。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杜伊斯堡遭遇了“停滞的20年”——城市失业率高企,部分区域犯罪团伙猖獗,杜伊斯堡陷入挣扎。
▲ “拥有健全的内河陆港联运以及物流服务能力,使得杜伊斯堡成为中欧班列线路最多、运量最大和货值最高的“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节点城市。(来源:Container Management)
新力量与新思路
“第一轮转型”不温不火,杜伊斯堡在国际上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陷于沉寂,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根据其勃兴于煤炭与港口的资源禀赋以及欧洲内陆港城市定位的历史经验,杜伊斯堡依托港口优势重塑辉煌的大方向似乎并无大的问题。杜伊斯堡急需的是一股新的力量与思路,能够将其港口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以恢复昔日辉煌。
如何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发挥好自身港口的资源禀赋,找准新的城市定位,就成为杜伊斯堡转型的核心问题。
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中国动力适时赋予了杜伊斯堡转型的新动能。自2011年正式运行,从重庆开往杜伊斯堡的渝新欧班列成为中国助力杜伊斯堡的“急先锋”。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予中欧班列更高层级的机制保障与动力。
地处欧洲“十字路口”、毗邻莱茵河的区位优势,拥有健全的内河陆港联运以及物流服务能力,使得杜伊斯堡成为中欧班列线路最多、运量最大和货值最高的“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节点城市。每周往返于杜伊斯堡和中国之间的中欧班列数量,也从最初的2~3列增加到新冠肺炎疫情前的35~40列。
伴随着中国商品的到来,更多的中资企业也前往杜伊斯堡投资,极大促进、带动了杜伊斯堡本地的发展。现如今,杜伊斯堡内河航运港口和铁路货运场站仍在不断扩大翻新,中国货物与企业的到来也帮助城市新增了15%依赖港口运输的就业岗位。
中国商品、人员、资本不仅为城市发展带来新要素,更迅速拓宽了杜伊斯堡的视野,提升了城市定位的高度——杜伊斯堡从着眼于服务周边上升到服务整个大陆。用德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研究人员雅克布·玛利亚·佩佩的话来总结,杜伊斯堡正从“地区贸易的内陆接驳中心”转型为“辐射整个中欧、东欧地区的洲际集运、分配枢纽”。
当前,杜伊斯堡面对数字浪潮带来的新的转型机遇和挑战,定下了智慧城市转型的策略。“以云为基础,发展智能政务、智能港口物流以及城市物联网等智慧城市应用”——《哈佛商业评论》清晰地概括杜伊斯堡的“第二次转型”方向。
在这一过程中,华为在2018年1月与该市签署合作备忘录,宣布双方将携手合作打造以云计算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5G等连接技术的物联网为城市神经网络的数字化标杆城市。同年6月,华为为杜伊斯堡量身打造了“莱茵云”品牌和智慧城市框架协议。
中国除了助力杜伊斯堡提升城市的对外竞争力,还致力于帮助其更好地提升城市的治理能力以及居民的居住体验。
▲ 杜伊斯堡DIT货运场站拍摄的中欧班列集装箱。(来源:新华网)
为继续转型提供不竭动力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专注于航运、物流服务的杜伊斯堡经济带来重创。杜伊斯堡港的铁路运输一度被迫中断,许多企业也一度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但中欧班列及时恢复,中德、中欧贸易逆势上扬,书写了中国与杜伊斯堡、与德国、与欧洲合作共赢的一段佳话。
杜伊斯堡成为疫情期间中欧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例证。
作为武汉的友好城市,在疫情暴发后的一周时间内,杜伊斯堡市就迅速协调当地企业,向武汉捐赠了包括16万只医用手套和5.18万只医用口罩在内的防疫物资,成为第一座向中国捐赠防疫物资的德国城市。而武汉的政府、病毒专家和医生也一直与杜伊斯堡保持远程沟通,积极携手应对疫情,为德方提供充分的经验借鉴。
针对疫情严重地区对救援及医疗物资的巨大需求,中欧班列增开了重庆—杜伊斯堡、长沙—杜伊斯堡等疫情专线,发挥了中欧班列在医疗物资运输方面的特殊优势。这也标志着中欧班列乃至中欧贸易的恢复与再起航。
4月14日,从武汉始发的中欧班列抵达杜伊斯堡港货运场站。这是采取疫情防控措施之后,从武汉开出的首趟中欧班列,也是以“武汉—杜伊斯堡”这对友好城市的联结象征“武汉重启”。
8月18日,首列“湾区号”中欧班列则从深圳平湖南站出发,开往杜伊斯堡。这列班车,尽管只是中国诸多开往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之一,但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新开辟了一条国际贸易大通道。
中欧利益的深度交融、“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中欧班列以及中欧贸易的韧性,正在成为助推杜伊斯堡继续转型的不竭动力。
2020年上半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5122列,同比增长36%;而1~7月,欧盟27个成员国与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287亿欧元,同比增长2.6%,中国首次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上述数据均说明,中欧在拉动经济复苏,共同支持科学有序的复工复产,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畅等方面具有共同利益,中欧两大经济体也正越来越多地发挥世界经济“双引擎”作用。
而“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特性也得以充分显现。作为“一带一路”推进与中欧关系深化的受益者之一,杜伊斯堡将持续获得不竭动力,既实现城市的发展与转型,更为中欧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利益与命运交融作出贡献。
来源丨《环球》杂志
责编丨曹家宁 审校丨陈晓宇 监制丨李申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本文版权归“中国一带一路网”所有
转载请留言
原标题:《海外丨“一带一路”帮德国这座城市走出“停滞的20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