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什么老一辈人骑自行车时,总扶着车子滑两步起步再跨上车?

2020-10-14 11: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团队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字数:2814,阅读时间:约8分钟

历史提问

为什么老一辈人骑自行车时,总扶着车子滑两步起步再跨上车?

答:如果要问哪件近代工业品,对中国人的家庭生活有着超越几代人的影响,那“呼声极高”的一件,当属自行车。改革开放早期时,中国大城市里汹涌的“自行车流”,也曾让那时多少造访中国的外国游客惊叹。那时的中国,也因此有了个出名的称号:自行车王国。

而对于多少“80后”“90”后的朋友们来说,父辈们当年“骑车的姿势”,更是多少人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每当家长们要骑车出行时,常见都是“标准动作”——先扶着“大块头”的自行车推起来,然后踩着脚蹬子划两步,这才抬起腿跨上车,捎带还伴随着一阵悦耳的铃铛声,渐渐骑行向远方……多少孩提时代温情的记忆,就是在父母“滑两步再上车”的身影里。

不过,对于这“上车姿势”,许多年轻的自行车玩家们,也是连呼看不懂:这是什么样的“大块头”自行车,有着这么“别致”的“动力特点”?其实,这“大块头”自行车,也有着曾经中国千家万户老百姓都熟悉的“别名”:二八杠自行车。

二八杠自行车,又名“二八式”,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一款长期在中国流行的“重型自行车”。这种自行车的车架构造十分复杂,包括了车架车体前叉合件各个构造,外加脚蹬、链条、飞轮等动力装置。其最大的特点是够大够重,特别是其直径二十八英寸的轮胎,也让其有了“二八杠”的别名。比起同时代各类自行车来,“二八杠”确实体魄巨大。

也正是因为这巨大的“体魄”,“二八杠自行车”的“驱动”自然也非常吃力,经常需要让车子“滑起来”,然后才能稳稳骑行。那些“童年记忆”,就来自这技术原因。

不过,别看以现代眼光看,“二八杠”自行车看上去无比粗笨。但放在当年,“粗笨”的“二八杠”自行车,也属于自行车里的“名贵款”。比如上世纪50年代看哭全球观众的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里》。影片里所有虐心的故事,都围绕着“争夺二八杠自行车”展开——对于二战刚结束时的意大利家庭来说,丢一辆“二八杠”自行车,基本等于天塌了。

而对于近现代的中国来说,自行车乃至“二八杠”自行车,也承载了更多珍贵的记忆。

作为一款十九世纪初才“定型”的工业品,自行车“登陆”中国其实还比较早:1868年时,一些在上海生活的外国人,就开始骑着自行车在上海街头飞奔。其“足踏两铁片,手握一横条,而轮自转,车自行焉”的一幕,还惹得上海当地报纸啧啧称奇。然后国人也纷纷跟风,近代北京上海“有头有脸”的人物,常见想法弄一辆。

“末代皇帝”溥仪结婚时的贺礼,就有崭新的自行车,十六岁的溥仪“骑上去”就爱不释手,甚至为了能在紫禁城里放肆的骑车,溥仪“把祖先在几百年没有感到不方便的宫门门槛,统统锯掉。”

如此热潮,也叫1898年的《申报》,早早发出一句神预言:“自行车必将大兴于中国”。

不过,比起当时中国“有钱人”对“玩车”的痴迷来,自行车距离普通老百姓,距离还是太远。1903年时,一辆普通的女式自行车,售价是六十两白银,折合银元84元。这笔钱,相当于当时河北小学教师21个月的工资,或是北京普通五口之家十个月左右的生活费。对于苦老百姓来说,省吃俭用多少年,恐怕都“混不上一辆自行车”。

如此“名贵”,关键还因彼时中国的产业太落后。自行车看似普通,却是实实在在的工业品,从用料到工艺,对于当时的中国产业工人来说,毫无疑问都是高门槛。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民国“黄金十年”时,中国的自行车还基本是进口。直到1936年,日本人才开始在中国建起自行车厂,1949年新中国建国前夜,中国本土的年产自行车量才勉强达到一万五千辆。自行车,依然是稀罕货。

直到1949年起,新中国对自行车工业进行重新整合,“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永久自行车厂”“上海自行车三厂”相继挂牌成立,形成了当时中国自行车三大品牌“飞鸽”“永久”“凤凰”。中国的自行车生产,才从此大踏步前进。到1953年时,中国的国产自行车不但可以供应国内市场,且每年出口2000辆。到1965年时,中国仅自行车出口量,就已经达到16万辆。自行车,这件民国时代的“贵族用品”,这才越来越多走进普通家庭。

但即使在那时,一辆自行车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依然堪称价格昂贵。上世纪60年代时,“飞鸽”牌的“二八杠”,价格通常在150元到190元之间。而在1960年代,中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平均职工月工资,也就在40元上下。农村居民平均年收入才90元。自行车对于大多数家庭,都是无比重要的财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结婚,聘金通常才要4元钱,但必须要有缝纫机、手表、自行车“三大件”。“家庭地位”十分高。

而自行车里的“二八杠”,放在当年那更是“名贵款”。别看“二八杠”的“驱动力”有限,但其“身价”不止在贵,更在其“好用”。一辆“二八杠”不止是出行代步工具,更可以驮运粮食买菜,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那真是一天都缺不了。所以,也就有了许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背景的年代剧里,那些“小青年骑着二八杠”飞跑的身影。那不止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更是我们的父辈,为生活的担当与奔波。

而从改革开放起,中国的自行车生产继续突飞猛进。到1988年,中国的年产自行车突破四千万辆,虽然当时的自行车零售价也“微涨”到200元左右。但当时广州等大城市,居民月收入已经突破百元。北方哈尔滨等城市,居民平均月收入也在七十元以上。“买自行车”已不再像六七十年代那样难。所以,也就有了改革开放早期,中国城市里汹涌的自行车人流,亦是“80后”“90后”们的记忆。“好用”的“二八杠”,承载了多少人的童年。

从1990年起,中国的自行车生产,再次实现了多样化,各种琳琅满目的“变速车”“山地车”相继亮相,曾是自行车里“豪华贵族”的“二八杠”渐渐淡出。到了21世纪,当年“一辆自行车都造不出”的中国,每年要生产全球百分之七十的自行车,昔日的“自行车王国”,至今已是“世界自行车第一大出口国”。曾是老一代人“重要财产”的自行车,今天也以不同方式,继续方便着我们的生活。

那“滑两步上车”的身影,那曾经“粗笨”的“二八杠”,就是多少国人记忆里的一面镜子,照出了千家万户,多少撑起家庭的父辈们。也照出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强大的历程。

参考资料:溥仪《我的前半生》、张兵《我家的“二八”自行车》、孙培用《二八加重自行车》、路丽莎《二八杠自行车上的时光》、唐玉林《中国自行车出口贸易的现状、障碍和竞争力问题》、贝贝《改革开放三十年:自行车的生死轮回》、陈煜《中国生活记忆》、张久英《老自行车》、裴毅然《民国初年文化人的收入与地位》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朝文社】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标题:《为什么老一辈人骑自行车时,总扶着车子滑两步起步再跨上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