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现场 |《城市记忆——虹镇老街影像展》于海派文化中心开幕
《城市记忆——虹镇老街影像展》开幕现场,由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童科主持。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2020年10月14日,澎湃新闻《城市记忆——虹镇老街影像展》在上海市虹口区海派文化中心开幕。该项目执行前后跨度近3年,力求对虹镇老街的过去及发展进行全景式的报道,在澎湃新闻网站上甫一发布,便收到众多积极热烈的反馈。线下展览有近50幅摄影作品、多组影像作品、数张绘画,以及部分从旧改房屋中收集到的实物,记录下这片区域自1990年代至今的发展。
上海报业集团纪委书记、澎湃新闻监事会主席刘可首先对此次展览开幕进行了致辞,提到此次采用线上H5与线下影像展同时发布的形式,两者相结合,让观众更全面深度地了解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故事。虹口区宣传部部长吴强、宣传部副部长文旅局局长陆文也亲临开幕式听取汇报,并对该项目表示赞赏。
澎湃新闻记者张新燕分享了3年时间里作为主创人员的心路历程:启此项目的初衷始于2018年初,因澎湃新闻记者许海峰在位于瑞虹路1号的新兴剧团内赶上了一场淮剧团当年节前封箱的“大演出”,唱腔悲亢婉转,表演生动卖力,满堂喝彩打赏,这声音断续从有些破败的屋瓦间飘出,又淹没在对面马路的车水马龙声中,让人一时错乱了时空,也勾起了记者年少时的记忆——淮剧曾是虹镇老街居民们喜闻乐见的消遣。
上海报业集团纪委书记、澎湃新闻监事会主席刘可进行开幕式致辞。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开幕式现场,(从左至右)虹口区档案局局长陆健、虹口区宣传部副部长/文旅局局长陆文、虹口区宣传部部长吴强、上海报业集团纪委书记/澎湃新闻监事会主席刘可、澎湃新闻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刘媛媛、澎湃新闻常务副总编辑李智刚、澎湃新闻总编辑助理高剑平前排就座。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项目主创人员澎湃新闻记者张新燕发言现场。谷虹帆 图
而伴随着城市旧改的一路高歌,虹镇老街的动迁工作已近尾声,作为城市中心地区旧改的成功案例,政府给这个地区带来的不仅仅是福祉,同时澎湃新闻也注意到它极具历史的、人文的、建筑学的价值——街区的形成与苏北水系发达形成的关系、孕育草莽之地的民间因素、承载几代人在狭小空间的“向上生长”之独特格局。
开幕式上,虹镇老街居民代表董毓明的儿子董毅也上台讲述了生长于此的回忆与故事,与大家分享动迁过程的细节。正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李彦伯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城市建设把它抹掉了,那么上海这个城市将来很可能变成在某一个年代某个层面上,是断档的。”董毅的发言让大家切实体会到了虹镇老街实实在在的变化,和留给年轻一代的记忆与影像。
澎湃新闻发起了这项对上海这处最具代表性的棚户区的历史梳理及报道工作,希望镌刻下上海在城市发展变迁过程中留下的一个足迹,一个印记,这也是献给上海一份珍贵的史料性文献。
展览现场。谷虹帆 图
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虹镇老街项目监制许海峰(右一)在向出席展览的领导介绍项目情况,(从左到右)澎湃新闻党委副书记刘媛媛、虹口区档案局局长陆健、虹口区宣传部部长吴强、上海报业集团纪委书记/澎湃新闻监事会主席刘可、虹口区宣传部副部长/文旅局局长陆文仔细聆听,并表示了对项目的认可。
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开幕式后,于展览2楼会议室进行了研讨会,会上澎湃影像新闻部总监许海峰首先对虹镇老街进行了介绍:在上海人的普遍印象中,位于虹口区的虹镇老街并不仅仅只是一条街的名称,而是附近的居民约定俗成地以这一条街名来指代附近的一片棚户区域。这片棚户区曾被人冠以“穷街”、“流氓窝”之名。狭义上,它主要是指由瑞安集团投资改造的旧改地块,由新港路、东沙虹路、临平路和虹镇老街四条路围起来的一个长方形街区——人口密度极高、居住条件简陋、周围环境脏乱差。而广义上的虹镇老街则是由周家嘴路、临平路、四平路、大连路几条路围起来的、更大的旧区改造范围。
研讨会现场,澎湃新闻记者许海峰进行项目介绍。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截止2019年2月28日,随着虹镇老街7号地块A块最后一证居民自行搬家交房,嘉兴路街道和虹口区第二房屋征收事务所全部完成该地块856证1177户居民、35家单位的房屋征收任务,这意味着,由虹口区政府和瑞安集团共同开发建设的虹镇老街16个旧区改造地块全面完成交地任务。这块占地面积约90公顷,共涉及居民15288户、单位232家,历时23年零4个月的旧改顺利结束。澎湃新闻选择虹镇老街的理由,一是有着时间的迫切感,虹镇老街成为了绝响;二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媒体的职责所在;三是想要对于动迁和被动迁中人性复杂之处的探索。
澎湃新闻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刘媛媛也提到,作为媒体人,今天这一项目能够在澎湃新闻的平台上发布,感到非常自豪,同时也感到,这不是一个项目的结束,历时23年零4个月的旧改过程中,一定还有更多的故事、得失、经验值得去书写与记录,包括动迁之后的许多重建问题的探讨,这对城市综合治理、城市历史文化无疑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澎湃新闻总编辑助理高剑平说,作为记录者,能够参与到虹镇老街历史的梳理中是一件非常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事,同事们努力做到全景式的扫描,时间将赋予这项工作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彦伯则分享了过去带学生做关于虹镇老街张桥地区项目的经历,因为棚户区建筑是野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在城市建筑这方面有着许多价值,它的有趣是建筑学层面上的,虽然来到这里是偶然被吸引,但也反映了上海城市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学生在与居民的相处中,通过反复的沟通与交流,感同身受,从参与室内设计到建设社区的假想,再到学生以公共艺术活动作为回报,并不只是单纯的给予意见,他们也在其中找到人本身生存需求的智慧,并与居民们建立起感情的联系。同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副教授的王凯也提到了这点,情感上的关联也反映了个人与公共、回忆与未来、城市的建设等之间联结。
本次策展人,上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摄影史学与评论家林路则说到旧城改造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影像作为瞬间的留存,就像苏珊·桑塔格所说的那样是生活里的切片;“这一切或许不是偶然,因为若干年后人们回过头来看古老又陌生的虹镇老街,也许不是回溯,而是前瞻,因为所有的改变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有了全新的更为理性化的理由。通过影像(包括各种历史遗存的实物)触摸虹镇老街的历史沧桑时,也许可以通过更为坚定的立场,站在人和城市确凿的、即时的、双向的联系空间,以潜移默化的图景,重新渲染出城市的现实和未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彦伯发言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著名摄影评论家姜纬讨论了关于“奇观化”的问题,他认为对于摄影我们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此项目中,被拍摄的对象多为底层劳动人民,动迁后居民被打散,一部分选择继续留在此区域,一部分被安置于郊区;巨变的过程中,还是产生了区域的阶层分化,也许下一步还可继续跟进后续发展,发现更多的故事。
瑞安管理有限公司品牌及企业事务高级经理赵列颖也与大家分享了房地产商在这个过程所承担的责任和做出的贡献,研讨遵循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看问题,致力于未来能以更全面的方式交流与合作,推动发展。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科技人文室主任包亚明教授则探讨了以艺术告别旧区的形式,“以艺术之永恒留住短暂的物理空间及回忆,是当前保留城市记忆最常见也是最合适的做法。”他说。上海作为一座具有艺术创造力、艺术欣赏力、艺术传播力的城市,越来越多人正通过影像、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与城市记忆产生共鸣。这种形式虽然资本投入低,但却能直抵人们内心,引发共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传播方式也可日益完善,能更完整的保留城市记忆。
展览现场。 谷虹帆 图
澎湃新闻创作团队与各媒体记者编辑、专家、学者们济济一堂,大家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这片区域过去与未来的回顾和畅想。从线上到线下,虽然展览空间有限,但也让更多不了解棚户区/城中村的人有了更可知可感的体验。
展出地点:海派文化中心(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1468号四川北路公园内)
展出时间:2020年10月14日-10月31日
策展人:林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