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只是生了孩子,为什么整个社会都要惩罚我?
接到家里电话一脸紧张的职场妈妈
“职场妈妈”最近频上热搜,
几大招聘平台最近两年的调查数据显示:
她们平均贡献了近四成家庭收入,
65%的职场妈妈认为自己有潜在抑郁倾向,
超八成的妈妈对孩子感到愧疚,
九成人认为生育阻碍了自己的职业发展。
一条对30多位职场妈妈做了调查,
并详细回访了其中10位,
我们发现,工作996,带娃007,
妈妈们被挤压到难以喘息的地步:
有人每天只睡四个小时,
业绩做到第一却因为有孩子得不到升职;
有人为了兼顾家庭一再换工作,
家人却觉得收入大不如前,心生不满。
《安家》中的二胎职场妈妈深夜躲在卫生间加班访问中,三分之一的妈妈明确表示后悔生娃:
“生孩子之前都说当妈是光荣啊,伟大啊,
生了才知道,带着孩子处处受歧视。”
“我很爱我的孩子,
但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
我一定不会再选择同样的路了。”
撰文 闫坤沐、石鸣
《都挺好》剧照北方姑娘李鑫然生活在一个“三年前女人还不能上桌吃饭”的四线城市,她24岁结婚,25岁生娃,怀孕前是一家500强企业地方分公司的金牌销售,自己从无到有创立了一个部门。生娃后,她仍旧保持着女强人的作风,在公司附近重新租了房子,和公司协商上午、下午各抽出半小时回家一趟哺乳,白天婆婆帮忙带,晚上回去自己接班。
然而,销售这个岗位时时刻刻离不开人,即使只离开半个小时,一旦没能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领导会直接对她表现出不满。再加上晚上带娃休息不好,长期睡眠不足,她工作上开始出现不大不小的纰漏:“前一句还在和客户说,徐先生你看我们的产品怎么样,转眼又问人家姓什么,人家说你不是刚刚叫了我徐先生吗?”
李鑫然这才意识到,所谓“一孕傻三年”,并不是真的生理上变傻,更多是人长期处于疲惫和焦虑状态的结果。
《我,到点下班》中,职场妈妈加班后回家看娃累到睡着深圳妈妈朱园园在一个通信企业工作,生孩子后为了不掉队,她下班回家先把孩子哄睡,自己再继续加班,工作刚做完,孩子又醒了,她每晚只能睡四个小时,还是把业绩做到深圳分公司第一,但升职仍然没有她的份。
和她谈话时,HR很会包装话术:“我们觉得不想用管理职位来过多占用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
乍一听是为她好,实际上是用刻板印象断绝了职场妈妈的晋升之路。“自杀式影响”,她这样形容生育对职业生涯的损害。
《三十而已》中为了带娃暂时退出职场的顾佳在我们的访问中,所有妈妈都明确表示,平衡工作与家庭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没有人能做到。
绝大多数妈妈,有了孩子以后,都想过或者曾经有过为孩子调整自己职业规划的经历。
我们请职场妈妈们描述自己最崩溃的时刻,有一半人讲述了类似的场景:孩子生病,偏偏工作要加班,老人独自应付被累病了,打电话来质问能不能立刻回家:“累到没有时间绝望。”
这种时刻在李鑫然这里发生了几次之后,婆婆开始逼迫她辞职,并且是以死相逼,不同意就闹自杀。最终,她选择换了一份快消品地方办事处的闲差。
然而可怕的是,这时候公婆又嫌她工作不如以前体面,是“做促销的”,说出去不好听,而且收入大大降低,抱怨她让丈夫一个人打拼,给他压力太大。
《安家》中职场妈妈宫蓓蓓的丈夫自认为很顾家大多数职场妈妈都认为,“丧偶式育儿”更多的是一种修辞,完全当甩手掌柜的老公很少,男人愿意参与到育儿中来。但普遍情况是,他们自动默认自己是辅助者和执行者,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和妈妈们远远无法相比。
朱园园发现,她自己又带娃又上班、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她的老公却过得轻松很多,会给自己安排健身、散步、打游戏,而不会有什么负罪感:
“因为他没有介入这么深,他会觉得活不是都有人干吗?家里不是有保姆吗?你让我干啥我就干啥,你没让我干我就不干,他觉得反正也好像也不那么需要他。”
中国人日常家务时间男女对比
二胎职场妈妈许桐发现孩子出生后,老公变得更愿意加班了。她听身边的男性朋友讲过,有些人会假装加班不回家,实际上是在车里打游戏。自己的老公是不是也这样?她不愿意深入去想。她自己的工作也常常需要加班,但每次一身疲惫回到家,对娃的内疚感反而更强,更不敢去休息。最后她得出结论:自己的需求和娃的需求冲突时,女人会纠结,男人却毫不犹豫地会选择前者。
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片段很多职场妈妈们重度依赖老人的帮忙。但是这种家庭育儿模式也有它显著的弊端:看孩子是一件极其需要精力和体力的事情,这和老人日渐衰老的身体状况背道而驰。
李鑫然的婆婆更年期后,原本就一直有抑郁和焦虑的情绪,看孩子对她是件极其高压的工作,每当孩子生病或者有一点小磕碰,婆婆就会格外自责,情绪极度不稳定,这也是她面对婆婆的自杀式威胁最终选择妥协的原因。
朱园园生孩子的时候,双方父母已经超过60岁。她发现,父母那代人养孩子是稀里糊涂过来的,没有那么多讲究,单位还有集体的托儿所,实际上老人既不懂纸尿裤怎么用,也不知道辅食怎么做,并不具有育儿的技能,把包袱甩给他们只能徒增家庭矛盾。
电影《找到你》中的律师妈妈和保姆一起带娃她的解决方案是找保姆。但这带来了经济压力——她的女儿已经上初中,只需要钟点工收拾屋子和做饭,仍然要为此支付4000元左右一个月。住家保姆的价格在6000-8000元,而育儿嫂在深圳已经是15000元起跳。
这也是相当一部分女性生了孩子就回家当家庭主妇的一个重要原因,“你挣的钱还没有请一个育儿嫂的花销多”。
为了实现职场自由,朱园园努力挣钱,她的年收入在30万左右,这才让她觉得请保姆也值得。
《找到你》剧照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是,育儿嫂和保姆职业化程度非常低,靠谱的很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满意的,总是干了一段时间就因为各种原因要离开。有了孩子之后的十多年,朱园园的年假几乎全部用在填保姆离职后的坑。
一个受访的妈妈告诉我们,在找保姆的过程中,她也看到了女性在职场上跌落的路径。
她面试过的阿姨,大多有相似的经历:年轻时为了照顾家庭,选择会计、文员这类可替代性强的工作,生育后被迫回归家庭。
等孩子上学不再需要贴身照顾,家庭又需要经济支持时,她们再出来工作,这时可供她们选择的职业,几乎只剩下保洁和到大城市当保姆。
养孩子只是家庭内部的事吗?
被忽略的社会责任
为什么职场妈妈的困境这么难解决?美国人凯特琳·柯林斯花了5年,走访了四个国家的135个职场妈妈,出了一本厚达近500页的《职场妈妈生存报告》。第三章 民主德国 “我不知道要怎么才能撑过40个小时……那不是人过的日子。”
第四章 联邦德国 “在德国,大家会说,你是个事业狗。”
第五章 意大利 “没有人帮我。在意大利真是好难。”
第六章 美国 “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同时做好所有的事。”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目录节选
德国妈妈们不敢太追求事业,职场上拼太狠,会被人喷“事业狗”,生了娃必须自己亲自带。意大利妈妈认为,自己在工作中成功的关键,就是能把带娃的活儿外包,一般默认是祖辈帮忙带孙辈。美国妈妈们则完全没有指望过老人,她们渴望有更多的兼职工作机会,但很难找到。
各国生育相关福利对比
根据《职场妈妈生存报告》整理哪里的中产阶级职场妈妈过得最好?这本书的结论是:瑞典。
这是个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鼓励父亲和母亲休同等时长的育儿假,政府配置充足且低价的托儿所、幼儿园和学校,孩子一岁开始就可以进入托管体系,每月只需要支付人民币约1000元的费用(瑞典白领人均月收入约合人民币23000元),并且政府会对这些机构的师资、硬件条件等等进行严格的监管,保证父母白天可以安心工作不受打扰。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竹幼婷讲述北欧国家对妈妈的重视
同时,瑞典的职场文化不鼓励加班,如果有人牺牲带孩子的时间去加班,反而会让其他人觉得诧异甚至鄙夷。这里无论男女,一年都有长达25天的带薪假,休假方式也很灵活,可以自由安排。因此,瑞典妈妈参与社会工作的比例极高,家庭和工作怎么平衡,对她们来说是不需要纠结的选择。
作者指出,这一系列政策背后真正的意识根源在于,他们认为孩子是属于社会的,父母生养孩子是在为社会做贡献,那么社会理应为父母尽可能扫清一切障碍,创造各种便利条件。
中国不同城市女性产假最大时长
中国不同城市男性陪产假最大时长根据这本书,中国的情况和美国最类似,会倾向于认为生养是个人的事情,应该个人自己想办法解决。再加上性别分工的刻板印象,这个压力最终就只落在了女性家庭成员也就是妈妈们身上。中国两性休完产假/陪产假的比例
在和职场妈妈的聊天过程中,她们会讲到,虽然大家常常说当妈妈是一件多么伟大、光荣的事情,但实际上,在这个社会中养育孩子常常让她们有耻感,尤其是自己的工作,其实是不欢迎这个孩子的。一个做自媒体的妈妈告诉一条,她们这个行业随时要追热点,任务常常是突发的,每次非工作时间微信群里闪现领导的这种消息,如果她因为正在带孩子没法响应,常常会绞尽脑汁想别的理由应对,而不会直接说因为孩子:
“你编个别的原因,比如正在外面吃饭、在开车这种,别人会觉得你是临时性的不能配合,这次不行下次再找你也没负担,但如果你说是因为在带娃,别人就会觉得你总是会有事情的,那下次再找你也会犹豫一下,久而久之你就被边缘化了。”
日剧《我,到点下班》对已育女性的职场困境做了深刻展现李鑫然则每每纠结于要不要参加单位团建或者同事聚餐。不参加显得不合群,参加吧,就很难控制时间,每次稍微晚一点,老人总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电话问她什么时候回去:
“领导当着你的面就会说,你看你家老问,要不就回去。你一走,男领导就会说,女人就是这样,觉得你事好多那种感觉。”
一个职场妈妈说,她感到自己在工作场合得到的一种最高褒奖,就是别人夸她“你表现得就像没孩子一样”。
日剧《营业部长吉良奈津子》女主生娃后重返职场职场妈妈内部,也存在着某种公司鄙视链,概括起来就是外企>国企>民企。人人都说越来越没落的外企,对职场妈妈来说却是相对理想的选择,因为能按照老外的习惯来,员工有很多休假,也不会因为“拖家带口”被认为“不能拼”、受歧视。
有一个妈妈告诉我们,她在一家全球500强的外企工作,每天五点半就可以下班,遇到临时有事,请假也很方便。因为公司活力欠缺,她曾经也想过换工作,但市面上实在难以找到一份让她能兼顾上班和带娃的工作,就此作罢。
其次就是国企和事业单位,上下班时间明确,加班少,加了班可以及时调休,逢年过节还有一些福利。老师和公务员这种工作,是从相亲阶段开始就被偏爱的女性职业类型。
排在最后的就是民企,996成风,还有“35岁危机”。
有三个宝宝的何子欣干脆辞职自己创业。她原本在上海一家著名企业做到中层,后来出来做教育自媒体,虽然创业风险多多,但她还是觉得自己的选择对了:她的团队默认每天下午5点到8点不谈工作,给妈妈们留出接孩子、陪孩子的时间。
日剧《营业部长吉良奈津子》中带娃出行的职场妈妈和全职妈妈们不同,职场妈妈只能在周末和公休假期带娃出去玩。但这种时候,到处都是人山人海,而且无论机票还是酒店,都是价格高点。
有一个职场妈妈吐槽说,朋友圈里疯转的那些旅行超级大deal(折扣),从来与自己无缘,“上班是赚了点钱,但也因此被迫过上一种更贵的生活。”
但是不出去赚钱常常是不可能的,因为养娃这件事,处处都要花钱,尤其是让妈妈们有时间去职场上打拼的那些活动——请保姆、送托管机构、送培训班。
《三十而已》中顾佳夫妻陪孩子接受幼儿园入园面试朱园园所在的深圳,幼儿园的放学时间是下午三点,小学是下午四点,初中是五点到五点半左右,美其名曰减负、快乐教育,但实际上是给家长增加负担。
这个时间段,大部分职场妈妈都在上班,无法按时接孩子的家长只好花钱请阿姨接送,再让孩子去上各种培训班“杀时间”,直到自己下班回家有时间接手。
朱园园给我们算了一笔账:8人小班课后辅导要200元左右一个小时,一对一更贵,七八百甚至上千的都有,一个月在这一项上支出大几千是常有的事。
她听说深圳还算好的,北京一些小学甚至两三点就放假了,而且家长还要负责给孩子批改作业、做各种手工。“总不能让孩子12点还不睡,等你加班回来给他完成吧?”
何子欣道出了所谓培训班盛行、教育内卷背后的部分真相:妈妈们只是为了让孩子在自己上班的时候有个去处而已。
“其实很多培训机构不是为孩子而存在的,是为没有时间的职场妈妈们存在的,帮她们看孩子。”
《小欢喜》中陶虹饰演的教师妈妈每次遇到长假调休,都是职场妈妈的头痛时刻。周六变成要上班,但是小娃们周六却不上学,那么这一天娃怎么带?大多数人只能想办法请假。职场上的另一条潜规则是,请假多的人得不到升迁。
在学校眼里,职场妈妈也处于鄙视链的最低端,站在高位的是全职家庭主妇,因为只有她们,才有那么多时间去完成学校五花八门的任务,成为家委会的活跃分子,甚至给学校带来“资源”。
学校认为,妈妈可以全职不上班,也是家庭实力的一种体现,说明这个家里老公足够能赚钱,也有足够高的社会地位。
他山之石,无法攻玉?
访问过程中,我们对每位妈妈都会提出一个问题:在育儿和工作上,你会希望获得哪些帮助?
被提及频率最高的回答是:允许职场妈妈灵活办公,强制要求父亲休产假,以及政府提供低门槛、高质量的公办教育。
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会在给出答案后强调:以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看,以上要求都不太现实。
妈妈们都很理性地选择了“忍”,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和消化,并尽量以自己的案例现身说法,去影响自己周围的女性。
《我,到点下班》剧照李鑫然最好的闺蜜比她晚一年结婚,她极力劝说闺蜜不要着急要孩子,但只有她一个人这么说,以至于闺蜜的反应是觉得她太夸张了,或者她的宝宝太难带,她是个个例。
等到闺蜜自己生了孩子,才知道她说的是对的,常常在半夜十二点发来倾诉的微信,讲的话总是重复的那么几句:“我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生孩子?!”
许桐的身边有很多晚婚晚育的大龄女青年,学过经济学的她,清醒地意识到女性在婚姻和生育中收获的好处远远少于男性,并且把这个观念不断向女朋友们普及。
她不害怕自己被贴上“田园女权”之类的污名化标签,“生娃以后,我甚至更乐于声称自己的女权立场。”
应聘中被问及婚姻、生育状况的人数比例
婚育阶段被调岗或降薪的人数比例42岁的赵雯俐是一家国企的后勤部门主任。她手下的女员工最近接连怀孕,其中包括她最得力的副手。她一开始也感到炸毛,后勤岗人员配备的名额本来就不足,这个职位又需要在公司各个部门之间协调,极其依赖经验,不太可能临时调人。然而,她自己也是一个职场妈妈,有一个读初中的女儿。平静下来后,她接受了现实,全团队加班扛下两位下属休假时的工作:“女人还是要帮助女人。”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剧照在我们访问的职场妈妈中,有三成人都表示有过后悔结婚、后悔生孩子的想法。一个妈妈反复感叹,当母亲没有回头路。
另一个妈妈说,自己对孩子的感情很复杂,出于责任感,她每天都在尽力扮演一个好妈妈,但却也常常无法避免设想,假如没有这个娃,自己在事业上还会怎样更进一步。
事实上,后悔要孩子的话,李鑫然的老公在烦躁时也和她说过,区别在于,男人可以投入工作逃避这份压力,但妈妈却没有别的选择。聊天的最后,李鑫然冷静地讲述了她对未来的规划:考上公务员,带着孩子离开现在的家庭。
《三十而已》剧照这几年,社交网络上总有讨论生育之苦的文章,常常给人一个错觉:我们已经足够明白生育意味着什么。以至于如果有新的文章讨论这一话题,总有人高声指责发文者不该再制造焦虑。
然而李鑫然的感受与此相反。生孩子之后,她感到自己之前在网上看到的讨论还是不够深入、不够贴近真相。
她发现,那些生活中她真正接触的人,比如她的妈妈、婆婆,从来不会和她提及自己为生育付出的代价,总是只讲生孩子的好处,大家像是很有默契地保守一个秘密。直到她有了孩子以后,妈妈才告诉她,当年生了她之后很后悔,觉得自己成了一个伺候孩子的工具。
一个妈妈说,她现在对于母亲这个身份的感受是:这既是你的天赋,又是你的诅咒。但她觉得这样是不对的,“为什么工作-家庭冲突,一定要职场妈妈来承担?”
写了500页《职场妈妈生存报告》的作者也持同样的观点。“我写这本书,就是想告诉大家:工作-家庭冲突并不是职场妈妈注定要承担的不幸,这是社会造成的现象,也就是说,社会应该能够改变这种状况。”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题图来源:电视剧《都挺好》剧照
文中部分统计数据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智联招聘、BOSS直聘等
原标题:《我只是生了孩子,为什么整个社会都要惩罚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