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面对诱惑,忍不住花钱?| 3招心理学技巧教你摆脱商家洗脑
原创 时差少女s 心理0时差
室友小长假一回来,就人字瘫倒在床:“我完蛋了,兜里的钱被商家掏干净了。”室友是冲动型消费选手,平时和少女逛街,少女要紧紧拉着她才能防止她不把自己的钱花光,如今十一少女不在她身边,就把钱花得一干二净了。
她不仅将钱包里的钱花完了,商家还忽悠她办了美容年卡,这意味着本就捉襟见肘的她需要节衣缩食花几个月的时间去还贷款。
室友跟我哭诉:“当美容师跟我说到,我的皮肤里有那么多代谢不掉的脏东西时,我觉得我不得不买啊。但是我现在真的后悔了,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以后不再被商家操控,冲动消费了呢?”少女的室友是过于冲动,但是日常生活中,商家也忽悠我们买了“并没有什么”用的商品。今天少女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商家的心理操纵术,以及如何捂紧自己的钱包。
02
拒绝消费主义并不是拒绝消费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后,人类的生产力空前解放,商品的种类的数量基本满足的了人们的需求。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加上商家的鼓舞,消费主义成为20世纪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消费主义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实际生存需要的满足,而是为了被现代文化不断刺激起来欲望的满足。
有不少人在消费社会中迷失自己,认为“我消费,故我在”,将消费作为确定自我身份的方式。人们不再重视商品和服务使用价值,而是它们在文化中的符号价值。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
当苹果出新款时,年轻人熬夜排队买手机A : 5S和5有什么区别?
B : 或许没有太大区别
A : 你来这里排3天的队
A : 只为购买一个和旧手机
A : 没有什么区别的新手机吗?
在商家狂热的宣传下,消费逐渐脱离人的控制,成为制约人、统治人的力量。比如像少女的室友可能要牺牲掉几个月的舒适生活、勒紧裤腰带去偿还贷款;比如在人们初次见面时不再关注作为人所独有的特征,转而关心他用的是什么手机、穿的是什么品牌的衣服。
消费本身没有错,适当的消费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愉悦的感觉。然而过度消费、过分强调消费主义,可能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堪。
02
商家的心理操纵术
想要拒绝消费主义掌控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识别商家的心理操纵术。
1.制造概念
室友跟少女说,当时她被导购拉到小屋子,导购用一个金属制的小探头直接在她的脸上扫啊扫,嘴巴 “ 啧啧 ” 作响,“ 宝贝呀,你这个脸,你看看,上面的金属残留物也太多了吧,这些堆积在一起会让你的毛孔越来越大的呀。”
先不说脸上有那些残留物是不是会导致毛孔越来越大,但导购无疑在当时对无知的室友制造出一个 “ 脸上的金属残留物不清理干净,毛孔就会越来越大 ” 的概念。
这样的做法是商家的惯用手段。
比如,“消灭口臭”这个概念。
在西方国家,有 50% 的人都有口臭,但人们不以为然,口臭只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直到一则广告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口臭的态度。
在广告中,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士出现,有许多男士只是跟她简单地攀谈几句就找借口离开。久而久之,女士非常伤心,为什么没有追求自己的人呢?
终于,有一天她发现是她有口臭!
这时,某品牌漱口水闪亮登场,她吨吨吨喝了几口后,口气芳香宜人,接着就有了心仪的男友,顺利嫁人!
可是各位想想,如果你生活在有一半人都有口臭的环境里,你会觉得口臭是问题吗?你们可能想象不出来,我换个例子。如果你生活在有一半人身高都只有 1 米的环境里,你会觉得身高矮是一个问题吗?不会的,你只会觉得,嗷,世界上有一半的人身高只有 1 米啊。
制造 “ 消灭口臭 ” 的概念十分不得了,它直接开拓了漱口水市场,将品牌L的营业额从11万5千美元提升至8百万美元。
2.唤起你的恐惧是的,当室友听到,自己从此之后可能会越来越丑,她太害怕了。
同样 “ 消费口臭 ” 的例子,看着一个个年轻俊美的男士从对自己感兴趣,到离去,经历了多少的心痛。这个情节暗示着,如果你不消灭口臭,心爱的人可能就会离你而去。口臭简直就是你社交的隐形杀手啊。
就问你害不害怕......想不想消灭它......
心理学的唤起恐惧效应(Effects of Fear-Arousing Communications)也证明了这点:如果你给出的信息,能引发说服对象的消极情绪反应,就会有说服效果。当商家唤起你的恐惧后,你会想到事情的严重性和可能性,而这时商家贴心地为你附上解决办法:买它!你一切的担忧就没有了!
你可能还会哭着握着商家的手感谢他。(没错,室友当时的场景就是这样的)
实验证明,人们被唤起的恐惧程度越高,也就越脆弱,越容易被说服。[2]
02
如何捂紧自己的钱包
1.预警
其实大家看到这里,能意识到商家可能在从你兜里掏钱、可能会使用以上策略,就已经很棒啦!能够意识到,本身就是一种抵御。
预警则是指我们原本的态度可能会受到挑战,所以预先在心里建立起防御机制,以准备好抵制劝说的信息。
如果运用在少女身上,那就是
-警惕!警惕!她在给我制造概念了,什么金属残留物,我回家多洗几次脸不就好了
-警惕!警惕!她想要引起我的恐惧。只要我早睡早起,丑就追不上我!
2.区分需求(needs)和欲望(wants)
室友去美容院情有可原,前段时间工作压力大,额头上起了密密麻麻一堆闭口。她本意是想找一个美容师,帮她把额头的闭口清理干净的。
可以看到,需求是由内出发的。
-我肚子饿了,因此我想吃东西
-我最近皮肤很干,因此我想买几款补水面膜
但是,在进入美容院后,室友从美容师的嘴里知道了她的皮肤可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可以被处理掉,她将拥有白皙光泽的肌肤。可以看到,这个欲望是她在看到外界的刺激后所产生的。
-同学的新ipad看起来用得很顺手,我想要一个
-那个包包不错呀,应该可以搭我很多的衣服
需求是由内产生的:我的包坏了,去公司没有包装东西
欲望是外界赋予的:最近XXX出了新包,我背起来会很好看。
如果不想被商家忽悠买额外的产品,在购物时就需要谨记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3.稳定自己的情绪
人们在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常常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上面的 “ 唤起恐惧 ” 策略也是为了让消费者失去理智,失去判断的能力。
在和商家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不时地评估自己的情绪。比如室友,在商家让她看到皮肤中有那么多脏东西的时候,是非常震惊的,“天哪天哪 ” 的口头禅不断地从嘴里冒出。有些人在情绪波动时还会发抖,肌肉紧张等等。
当察觉自己的情绪出现波动后,可以尝试脱离当下的环境,跟导购说一声:“不好意思,我再逛逛,再做决定。”
在逛的过程中,可以对自己进行认知重评。
-我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
-它是我的需求还是我的欲望呢?
-它是我想买的,还是商家想卖给我的呢?
给自己一个冷静下来的时候,可能不会被诱导到商家的陷阱中去。
写在最后
弗洛姆谈到,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让人们失去了作为消费主体的愉悦感,而逐渐变成了消费这种经济活动的操纵和控制对象。
少女想来,挣钱就是为了花得更开心,让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更加舒适,可是我拒绝这种被灌输的消费行为。并且在消费之后还没有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希望大家可以擦亮自己的双眼,不要产生像室友似的 “ 被迫消费 ” 的行为。
你的钱包听你的,祝你花得开心!
我和世界爱着你~
- The End -
References:
[1]纪录片:无节制的消费元凶
[2]De Hoog, N., Stroebe, W., & De Wit, J. B. (2007). The impact of vulnerability to and severity of a health risk on processing and acceptance of fear-arousing communications: A meta-analysi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1(3), 258-285.
[3]石元波. (2017). 当代中国消费文化的现实困惑与超越. 哈尔滨师范大学, 1-z.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