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跨国夫妻住200㎡老洋房,上海丈夫最爱带外国妻子逛菜市场
与妻子Kate是一对跨国夫妻。
2018年,他们在建国西路上,
买下了一套拥有百年历史的老洋房,
房子原来的业主,
是中国第四代女导演史蜀君。
俩人花了10个月、160万进行改造,打掉了破旧、阴暗的隔墙,
利用6米层高,
增加了阁楼、茶室、瑜伽室,
连面积也增加了三分之一。
婚后,Kate一直居住在上海,跟着周佚学中文、喝茶、烧香,
平时,夫妻俩最喜欢一起逛菜市场,
然后回家煮中餐。
周佚说:“Kate没有用外国人的心态去看待中国,
她是真正想成为中国生活的一部分。”
撰文 陈稻稻
无锡人周佚,1997年就到了上海工作生活,待了将近23年。现在与妻子Kate,一起住在上海建国西路的一栋老洋房里。2012年,Kate第一次来中国,参加联合国组织的志愿者团队,到贵州遵义支教一个月,途经上海,遇到了周佚。
之后Kate就回去欧洲了,但两人一直保持联系。有时甚至为了见一面,会约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一起旅行。周佚说:“那时候,她在欧洲,我在亚洲,工作又很忙,就约在一个折中的地方碰一下。”
这样的异地恋大概维持了一年多,两人在2014年就结婚了。婚后,Kate从欧洲搬到上海来生活。
夫妻俩现在居住的建国西路老洋房在买下建国西路老洋房之前,两人一直也是居住在老房子里。地段在湖南路和武康路那一带,是上海有名的洋房区域。
周佚说:“我们不太喜欢高楼、鸽子楼,喜欢一个相对不是那么密集的空间,老房子有一种类似上海城市里村庄的感觉。”
但房子租了两年,周佚总觉得租的房子不是自己的,也不能进行太多的改造,于是决定买一套房子,做个彻底的改造。 买下女导演的家原来全小区都有故事
2018年,周佚看到建国西路上一栋老洋房的信息在挂牌,他很感兴趣,立刻约上中介来看房。
房子被两棵有70、80年历史的大树围绕着,周佚打听了一圈,发现这个小区每幢房子都有些故事,邻居们口口相传,很有意思。
改造前买下的这套房子,业主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位女导演,叫史蜀君。作为第四代导演,她曾经拍摄过《女大学生宿舍》、《失踪的女学生》等电影,是八十年代青春片的代言人。
房子原业主:女导演史蜀君 (图片来源于网络)史蜀君几年前已经往生了,但她的先生还健在,周佚夫妇从老先生那里,了解到了房子原来主人的许多故事。
周佚说:“这是1938年造的房子。最原始的主人是当时上海专做男生长衫、女生旗袍布料的一个商人,叫士林蓝布。当时他有三个子女,每个子女有一层。因为历史原因,有些子女去了香港、海外,三层、四层后来就易主了,史蜀君夫妇才搬入其中。二层的原始业主还在,但消失了。”
改造示意图保留原始木梁,增加夹层
面积由原本136㎡,增大到了200㎡
由于原先房子的结构不是特别好,空间被划成了很多小房间,周佚请了设计师,对房子进行改造。
“上海老房子,有一个缺点,就是特别阴暗。当时第一个考虑,就是把空间重新规划好,将采光改造好。”
设计师将原本的破墙、吊顶拆除,保留了原始的木梁架。把室外的楼梯移到室内,重新梳理了楼梯和空间内错层的关系。
房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从最高的屋顶到地面,高度将近6米。利用这个层高,设计师增加了一个夹层的空间。夹层里面有一个瑜伽房,主要是Kate在使用。除此之外,还做了一间客房。他们还将原本北面的储存室,改造成了茶室。周佚说:“喝茶是我的爱好、习惯。Kate受我的影响也慢慢喜欢喝茶了,只是她喝茶像喝牛饮,大杯子大口地喝,而我喜欢小口小口地抿。”
房子改造完成之后,由原本的136㎡,增大到了200㎡,整个改造花了10个月的时间,陆陆续续花费了160万。“主要花费是在设备方面,地暖、中央空调、门窗,还有壁炉。”
壁炉是原有的结构就有的,只是开放式,对烟控比较麻烦。所以他们在原来壁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全封闭的壁炉,既美观又实用。
收藏不分东西方、甚至真假室内的家具、软装部分,主要是妻子Kate在管理。
周佚总是喜欢叫太太K总:“她的审美感觉很好,而且喜欢一样东西比较主观,很难去改变她的想法,我比较弹性、兼容,所以都OK。”
Kate并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风格,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买回来,没有分时间、新旧、东方西方,甚至真假。
有一次,夫妻俩去巴厘岛旅行,在一个欧洲人开的古董店,看到了两扇青花窗,就背回来了。回来才发现青花有可能是假的。周佚说:“我个人坚持部分是真的,但K总觉得是假的,但不管怎样,对我们来说只是喜欢,真假不是特别重要。”
张光宇 《西游记》漫画还有一次,周佚和Kate在外滩的一个美术馆,看到了张光宇的展览。张光宇是动画片《大闹天宫》人物原型的创作者,上世纪30、40年代在上海很红。
周佚说:“张光宇是一个很开心的人,很有想法,很浪漫主义,他在那个时候能把孙悟空画这样,很现代。”
看完展览之后,夫妻俩犹豫要不要买张光宇的画,因为当时还没有买房子,所以最后没有买。
后来等有了房子,他们再回去美术馆找,发现画已经没有了。俩人全网搜索,最后在一个公众号,找到张光宇北京展览的对接人,从他们那买了3幅数码打印的画。“有时候,看到好的东西,还是赶紧买下来,不然以后会一直后悔。”
靠吵架学中文,最爱逛菜市场Kate刚来中国的时候,一句中文都不会说,夫妻俩主要用英文沟通。但每到吵架,Kate听不懂周佚在用中文说些什么,觉得很不公平,于是拼命学习中文。
然而,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Kate就基本掌握了中文这门语言,不仅能听、说,还能写和看,有时候只是语调上还不太准确。周佚说:“她本身是学语言的,天赋非常好。而且我跟外国人接触,发现他们学语言是从说和听开始,所以进步速度比较快。”
除了学习中文,Kate还学着做中餐。一开始,她完全是按照网上的菜谱一一来执行。周佚说:“外国人大部分是这样的,他们做菜不是凭经验,是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做菜,所以一定要有一个菜谱,然后照本宣科。”
之后,Kate煮中餐的口味,慢慢变得越来越家常,过程中少不了周佚妈妈的帮忙。比方在做炖蛋、蒸茄子的时候,周佚的妈妈会告诉她,哪里应该放点油、加点盐。周佚和Kate,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吃,他们还会一起到菜市场,买买菜、回家做饭。“我们很喜欢一起去逛菜市场,无论去伊斯坦布尔、去拿波里都会去菜场看看,这些城市的菜场也不比中国的菜市场干净多少。但我们喜欢菜场的烟火气,能代表每个地方,而且菜场的东西,一般好吃、新鲜又便宜。”
Kate在中国生活了6年,来了之后,基本就没有回去过欧洲,已经非常适应上海这边的生活。周佚经常说:“我太太只是长着外国人的脸孔,但基本上已经是一个中国人了。”至于夫妻俩之间是否还存在文化的差异,周佚认为:“现在社会越来越现代,差异性也越来越少,我觉得不是文化和人种之间有多大的差异,两个人相处,还是看性格上的差异。”
而Kate这些年,也非常努力融入中国的生活,她觉得上海男人很会做家务,跟欧洲男人很不一样:“我爸爸目前为止,都没有看到过他洗碗,从来不做饭、做家务。”周佚说:“我跟其他外国人接触过,他们到中国来,总有好奇的心理,或者过客的心态。但K总有一个特点,就是她是真正想成为中国生活的一个部分。”
部分图片由Nong Studio提供
原标题:《跨国夫妻住200㎡老洋房,上海丈夫最爱带外国妻子逛菜市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