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展览|虹镇老街的影像沧桑
上海,具有独特历史文化标志的虹镇老街,在地理位置上的唐、宋时期属于松江府,递经虹口港和虹安镇的变迁。20世纪初上海《申报》有闸北虹镇的记载,20年代北面称虹镇,虹镇北街。30年代,虹镇老街周边有农田,村庄,店铺并实行保甲制管理,还有小型巢丝场、乳牛场、三宝堂等。这以后,虹镇老街历遭炮火的洗礼,又经火灾的重建,因密集的居住区,一度成为棚户区的代名词。90年代以后,高楼终于崛起,历经反复,终于,一个崭新的虹镇老街、一个面向未来的虹镇老街已经矗立在虹口这块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土地上。
1997年,虹镇老街远眺。 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除署名外)
2009年,从虹镇老街一期远眺上海天际线
2020年9月,航拍瑞虹新城。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一次,我们可以从这些90年代开始缓缓显影的影像中,触摸历史的肌理,感受岁月的沧桑,从而在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地域中,读出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得到什么样的启迪?
首先是历史和现代性的碰撞。正如吉登斯所说,现代性的发生是一次非传统化的事件,是传统“断裂”的结果,从而可以引发对自然的社会化、启蒙的进步模式等一系列问题的重新思考。如果说全球化涉及到的是人与人、个体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等之间的张力关系的话,那么,非传统化则是要重新反思和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人类介入自然体系和社会制度之后,引起了诸多的不安和风险,从而使得未来扑朔迷离;但与此同时,不安和风险也为我们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思考背后,这些虹镇老街的影像,也就有了更多解读的指向……
我们看到,拍摄者在当年作为一个清醒的介入者,而非冷酷的旁观者,融入了生活中的虹镇老街。或者说,他不管是自觉的还是凭借着一时的直觉,借助虹镇老街融入了对民俗事像布满错综复杂“陷阱”的解读。他以发自内心的方式感受生活,体验民俗,同时又在寻找或者擦除某些不同寻常的意味。这些的影像进入曾经贫瘠的或是耗尽的日常生活,在有预谋的质询和戏剧化的轨迹中聚焦单个或群体的现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留在虹镇老街的每一个曾经的个体,其个人的生活目的和如何生活的方式,都被深深植入在落寞却错综复杂的影像中。
1996年,天宝路274弄居民肖像。
1992年,虹镇老街曾经烟熏火燎的弄堂。
1993年,虹镇老街上的烟纸铺。
1994年,生活在虹镇老街。
1994年,生活在虹镇老街。
1994年,生活在虹镇老街。
这些画面也许还在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是无法逆转的,现代化的触角正以难以想象的推进力度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所以,拍摄者的责任并不是回避这一现实,而是通过镜头更好地为历史的进程提供更有价值的引导空间。其最终目的,在留下了经典的纪实文献之外,是否足以让人停下来思考:为什么是在虹镇老街,为什么是这样一种生活——更为重要是的,虹镇老街所凝固的历史,已经成为最好的历史教科书,无论从党史、新中国史,还是从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都能以不同的触摸方式,感受一个时代曾经有过的沧桑和温情。触摸的过程,就是让平凡生活世界和象征性的世界之间,交杂更多生存体验的肌理和颗粒,这就有趣了!
从表面上看,拍摄者所有的努力,都希望在按下快门的那一个瞬间,告诉你一种真实的存在,真的就像是生活中日常呈现的那样,就像是你回眸一瞥看到的虹镇老街。但是,也许你没有意识到的是,什么才是生活中的真实——从理发模式的变迁,到街巷孩子不同的嬉闹,从一场别具情调的婚礼,到时髦的模特鹤立鸡群,最终连同巨幅的楼宇广告,进入未来的世纪……
最后,摄影人的虹镇老街又会为后人留下什么?记录上海这座城市吗?太简单了!图解一个时代吗?也没有必要这样夸张!真正有价值的影像不再会是简单地告诉人们,在哪一个地域和哪一个瞬间发生了什么,而是通过拍摄者入木三分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呈现给无数的后来人: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似乎无足轻重的时代,有一个摄影人是如何观看上海这座城市和虹镇老街的关联!或者说,他所呈现的,就是一个时代不可能重复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因为,只有个性化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才可能证明人的存在,而非仅仅告诉人们,世界是怎么存在过的……说得简单一点,我们看到了一个既是“旁观者”又是“介入者”的摄影人,在曾经的某个历史节点上,如何带给我们对一种城市生态的认知,从而引导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未来的虹镇老街,走入这座城市的内心深处。
2009年6月,瑞虹新城描绘的未来前景被制成巨幅海报张贴在围墙上。
2009年10月,一户已被动迁并拆除部分墙体的居民房。
2019年2月,从一处破碎的玻璃窗眺望远方虹镇老街。
2009年6月,一盆鲜花被废弃在水斗内。
2009年10月,动迁标语张贴在虹镇老街街头巷尾。
2009年10月,居民饲养的鸽子栖息在晾衣杆上。
因此,我们得以庆幸,中国的现代化,绝非欧风美雨的“冲击反应”,而有其根本的内在的历史根芽或活水源头。许多城市的主政者正面对着日日翻新的城市天际线,竞相角逐所谓的现代化肌理——他们要么急于让它融入某种全球性的风景,要么就得声称已为它找到某种 “传统 ”美学的依托……然而当我们在这一次,通过影像(包括各种历史遗存的实物)触摸虹镇老街的历史沧桑时,也许可以通过更为坚定的立场,站在人和城市确凿的、即时的、双向的联系空间,以潜移默化的图景,重新渲染出城市的现实和未来。这一切或许不是偶然,因为若干年后人们回过头来看古老又陌生的虹镇老街,也许不是回溯,而是前瞻,因为所有的改变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有了全新的更为理性化的理由。尤其是随着虹镇老街最后一片棚户区的拆迁,这些弥足珍贵的影像,自然有了更多审读和触摸的价值!
2020年9月,曾经的虹镇老街,当下的瑞虹新城。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展出地点:海派文化中心(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1468号四川北路公园内)
展出时间:2020年10月14日-10月31日
策展人:林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