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礼士会客厅|北京儿童的出行环境状况调查与提升建议

儿童友好课题组
2020-10-12 14:45
城市漫步 >
字号

2019年北京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2%以上的城市居民为未成年人,其中超过60%年龄低于12岁,出行仍需家长陪伴。按儿童日均出行2-3次计算,全市亲子出行频率在日均800万次以上。儿童出行环境是否友好,直接影响着270万名儿童和超500万位陪行家长的生活质量。营造儿童友好、家庭友好的出行环境,有助于提升市民幸福感、安全感,是北京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儿童出行现状,倾听家长与孩子们的心声,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儿童友好课题组在线上开展了“北京儿童无障碍出行”主题问卷调研。

调研共收到有效问卷348份(家长309份,儿童39份),描绘出了东西城、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等11个城区4个年龄段(0-3岁低龄、4-6岁学龄前、7-12岁学龄、13-18岁少年)儿童的出行画像,可以从中看到人们对儿童无障碍出行的无奈和期许。

儿童出行画像

参与本次调查的家长对现状儿童出行环境的友好度评价一般,整体打出的平均分为5.1(10分制)。

同时,儿童出行意愿与实际出行画像之间也存在一定差距:

可以看出,儿童的出行意愿中只有“出行场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其他方面仍有差距。

为了解儿童出行最可能遇到障碍的区域和空间类型,本次问卷采用扎针地图(GeoParticipation,城市规划领域常用的公众参与方法,通过邀请公众用大头针在地图上标出特定类型的地点并说明原因,采集公众对城市环境的意见建议)方式,面向市民征集亲子出行存在障碍的具体地点和问题。根据目前收集的154条线索,问题较为集中的区域包括医院周边、高密度社区和交通枢纽,提升这三类空间的儿童出行环境品质,对改善城市儿童友好程度具有关键作用。 

儿童出行环境主要问题

导致家长和儿童对出行环境评价一般的原因有哪些呢?基于调研问卷收集到的意见,我们将儿童出行环境中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步行和骑行障碍多

步行和骑行是最有助于儿童观察和体会城市生活的出行方式。参与本次调查的家长和儿童中,超过半数经历过人行道不平整不连续等设施问题、停车占道和交通混乱等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对儿童出行造成了诸多不便和干扰,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家长留言1:(路面管线)设施拆除不净,残留隐患,如果不小心摔倒,后果不堪设想。

家长留言2:步行道被外卖、共享单车占用,孩子出行只能在车流里穿行。

婴儿车出行不方便

参与本次调查的低龄幼儿家长普遍对公交、地铁、城市步行环境中婴儿车友好的无障碍出行设施提出了较旺盛的需求。

家长留言1:婴儿车上下公交不方便,没有斜坡只能抬着。

家长留言2: 河道两岸上二层台时没有坡道可以推婴儿车,每次都需要抬。

家长留言3:公园入口设置栏杆,大一些的婴儿车进不去。

室外场地限制多

参与本次调查的家长表示,城市中普遍缺少能让低龄儿童自由行走、奔跑或青少年使用平衡车、滑板车、自行车骑行的空间。城市公园和居住区本应是儿童活动最为密集的场所,却往往禁止儿童骑行或未做到人车分流。

家长留言1:大部分公园都不让儿童滑板车、平衡车进,儿童该去哪里玩?

家长留言2:小区车多,路上不安全,公园那么大,希望给予一定的骑行路线和空间。

辅助设施不完善

参与本次调查的家长表示,城市缺乏亲子卫生间、面向儿童的指路系统和智慧救助系统等出行辅助设施,为亲子出行和儿童独立出行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家长留言1:地铁过度拥挤,应该设置儿童、孕妇等专用车厢。

家长留言2:希望北京的公共厕所增加儿童马桶。

家长留言3:缺少匹配儿童身高和心理的道路指示系统、认知系统。

由于步行、骑行和公交环境对儿童、亲子出行存在限制,私家车成为大多数育儿家庭的首选交通工具。对私家车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又造成了儿童与身边社区、人群的隔离。

在美国城市学者简·雅各布斯看来,丰富多样而富有活力的街道有助于孩子的人性成长与人格发展,是城市中的“伟大”场所。不友好的儿童出行环境不仅为家长、儿童生活带来不便,也制约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包括:独立出行能力长期无法得到锻炼,运动能力、自主性与探索欲受到限制等。

面对儿童出行环境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参与本次调查的家长也结合自己的童年记忆,提出了对儿童出行环境品质提升的期待。

家长留言1:孩子刚刚一岁半,希望到他上学的时候,真的可以像我们小时候一样自己上下学,而不是像现在连初中生老师都要求父母必须接送。这对社会资源和空间都是巨大的占用。

家长留言2:儿童友好的出行环境不仅是硬件改善,软件也需要提升。需要靠广泛的宣传给大家灌输儿童友好的意识。

家长留言3:儿童无障碍出行需要法律、法规、条例等的支持。

家长留言4:规划部门能够想到设计儿童友好城市是社会的进步!

儿童出行环境提升重点

基于本次调研征集的三百余条公众留言,本报告认为,在广泛提升城市出行环境的儿童友好水平基础上,可对儿童出行频率较高、问题较集中的区域进行重点关注。

按照儿童出行场景,重点区域可划分为目的地类居住地类。目的地类指儿童出行的主要目的地及抵达路径,包括学校、医院、城市公园、文化和交通设施等;居住地类指居住区及周边等儿童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场所和路径。

目的地类地区:推动精细化环境治理

学校、公园、游乐场、儿童医院等是儿童日常出行的重要目的地。有针对性地提升目的地类地区的精细化治理水平,优化出行路径和过街设施,减少机动车对儿童出行的威胁,共同营造安全的交通和社会环境,有助于提升儿童和家长的出行体验。

家长留言1:打造符合儿童及家庭出行特征的无障碍环境,重视使用者的体验感,提高城市设计的人性化水平。

家长留言2:人车分行至关重要,还要做好公共环境连续完整的无障碍系统,重点处理树池、变电箱占道等问题。

家长留言3:上下学的路口安排专人指引孩子到校,学校周边应加强步道空间及家长等候空间的设计。

家长留言4:上学路和就医路上需要有遮风挡雨的通道。

儿童留言:希望出行途中增加玩具,植物(就是想看到,植物很漂亮)和动物,有小凉风,想看到蓝天、白云和一些以前没见过的好玩儿的东西,希望小鸟愿意停留。

居住地类地区:满足多样化活动需求

儿童日常活动主要围绕居住区展开。打造“一刻钟儿童生活服务圈”,让儿童可以在步行可达范围内,享受到基本的文化、体育、社交服务,有助于降低儿童和家庭对机动车的依赖,提升整体的生活和出行体验。

具体来说,居住区附近可设置公园、儿童游戏场、运动场等可供儿童分龄开展户外活动的公共场地;人口稠密地区,可结合街角公园、绿地设置丰富多样的、具备复合功能的儿童活动空间。同时,应适当增加防走失和指路系统。

将安全、优质、高可达性的趣味空间与居住区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系统相结合,减少机动车对儿童出行的威胁,有助于提升儿童日常出行频率,拉近儿童与社区的距离,培养儿童的独立出行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

家长留言1:最重要的是基于社区的儿童环境友好,特别要关注老旧小区,还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

家长留言2:偌大小区竟没有供孩子活动的球场,小区里只有滑梯秋千,且场地面积小,不够玩。

家长留言3:建议小区周边建一个性价比高的儿童拓展游乐园,这样就不用坐车去很远才能玩到了!

家长留言4:建议提供一些社区活动场所,比如共享图书馆。

市民的期许

参考联合国儿基会《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基于本次问卷公众留言中对理想环境描述的语义分析,本报告梳理出广大家长、儿童心目中的儿童友好环境七原则

全龄:从儿童友好到家庭友好

安全:保障儿童各项基本生存权利和基本生活需求

卫生:杜绝污染物与传染病对儿童的侵害

便利:一定程度上减轻家长的负担与压力

舒适:尽可能营造宜人的使用体验

有趣:自由自在玩耍的同时实现寓教于乐

包容:尊重儿童、保护儿童的社会共同体 

集全社会力量共同营造

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问卷调查,我们却收获了超出预期的感动。从家长和小朋友的留言中,我们既能感受到无奈,也能看到他们对家园的热爱、对儿童友好城市的向往。

令我们倍感欣慰的是,北京有越来越多符合全龄、安全、卫生、便利、舒适、有趣、包容原则的儿童友好空间正在每位儿童和家长身边出现。

它们可能是允许孩子与动物、自然亲密接触的公共空间,可能是适合“遛娃”、寓教于乐的文化场所,可能是温馨的医院和诊所,也可能是适合全家出游的商场、综合体……

北京东区儿童医院

北京天文馆

朝阳公园拓展乐园

悦读奇缘亲子图书馆  以上均为大众点评网上人气较高的儿童活动空间

如果您身边有这样让自己和孩子喜欢的设施和场所,欢迎将它推荐给我们。优秀的案例将被列入《北京儿童友好城市空间案例集》,为营造更多的儿童友好空间和更广泛的儿童友好环境提供经验借鉴。我们也将基于此不定时推出“北京遛娃指南”,敬请期待!

空间案例持续收集,欢迎广大家长、市民长期参与和关注! 

扫描海报中的二维码,填写问卷,贡献案例!

 (本文首发于“cityif”微信公众号,作者为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面向儿童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指引》课题组。研究分析:邱红、甘霖。公众参与:王虹光、郭鹤扬、任书杭。数据支持:加雨灵、朱洁、解博阳。团队支持:规划研究室、社区培育规划研究中心、规划信息中心、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社区培育基金、北规弘都院品牌策划和社区培育中心。)

礼士会客厅是由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社区培育基金启动的对话专栏。作为国内首支从城市更新视角推动社区建设与公众参与的专项基金,中社社区培育基金力图通过“礼士会客厅”,搭建社会公众与城市规划师探讨城市话题的虚拟空间,期待透过各行各业的眼睛,从立体的视角看待城市面貌,思考城市问题与发展潜力。“礼士”取自路名南礼士路,历史上曾经被称为“驴市路”,1949年后雅化为“礼士路”,现分布有多家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单位。

    责任编辑:沈健文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