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记者追忆十年前采访杨善洲:此心常绿一善洲

云南发布
2020-10-10 13: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杨善洲骨灰运往大亮山那天,一些曾与他一起赶过马的老伙计扶着拐杖,相邀沿途跪送。或许在他们心里,那一刻杨善洲又回到了身边,是马帮里那个令人自豪的赶马人……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住深山,拼了老命办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

在云南省保山市,群众自编这首歌谣赞扬一位共产党员,就是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杨善洲1951年参加工作,次年入党,先后任区委书记、县委书记、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后,他回家乡施甸大亮山带着人造林20多年,共建成了7.2万亩林场,让荒山变成绿洲。2009年4月,他把价值数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转交县林业局。2010年10月10日,老书记因病逝世。如今走进大亮山林场“杨善洲干部学院”,在他的遗像前默然肃立,遥想老书记一生的桩桩件件,眼前潺潺流水,头顶松涛阵阵,多少人从此“心中常绿一善洲”。

今天是杨善洲老书记逝世十周年。2010年8月上旬,笔者和同事一起到保山采访杨善洲的事迹,和他有过两次当面长谈。之后数次报道老书记事迹。至今笔者反复感悟老书记,他的形象没有随着时间流逝淡化模糊,反而愈发清晰,思之如沐春风。老书记是一座宝山,事迹广为传颂。笔者不揣冒昧,撷取耳闻目睹的其中几簇“岭峰”,记述他山高水长的风范。

本 色

2010年8月13日,我们对老书记的第一次采访在他小女儿家进行。他一身灰色中山装,左上衣口袋里插着一支笔,面容清瘦,鸭舌帽遮不住一头华发。时年杨善洲已是84岁老人,他费好大劲才戴上助听器,4年哮喘让他讲话有些吃力。小女儿家住一个略显老旧的小区,室内陈设简单,大家围坐在老书记身边,端上的两盘水果因不好摆,就放在面前的木凳上。

杨善洲有三个女儿,分别是杨惠菊、杨惠兰和杨惠琴。他退休后一直住小女儿家,杨惠琴说,爸爸平时生活很简单,早饭有时就是馒头咸菜,他住的那个屋是水泥地板,女儿怕湿气重,想改造一下他不让,就铺了层地板革。女儿拿他也没办法,后来也想通了——孝不如顺嘛!杨善洲接受采访时穿的中山装,是他最贵的一身衣服,六百多元,重要场合才穿出来。

采访结束到了晚饭时间,当地宣传部领导试探着约老书记一起吃饭,说还可以再聊聊,他竟然答应了。说“竟然”,是因为当地同志告诉我们,老书记很少在外面吃饭,“很难请”。当时我私下问老书记为啥“难请”?他闪烁其词,我也大概明白了:那时没有“光盘行动”,有时点一桌子菜剩的多,老书记心疼,后面一来二去索性“眼不见心不烦”了。吃完饭时,老人把一张餐巾纸撕成两半,用一半,另一半揣进兜里,说,吃好了就走吧。

老书记当领导多年,但朴素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他出身穷苦农家,是佃户,十岁丧父,十五岁出去跟人赶马。以后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保持了农家质朴的本色,到老化身一老农。

1988年他退休后上大亮山造林时,因为缺树苗,老书记带人育苗,为此到街上捡果核,有人亲眼看到他翻垃圾桶!一次老书记在街上捡果核,被他当年的一个部下看到了,人家就劝他:“老书记,你不要捡了,多不光彩啊!”他笑着说:“我这么弯弯腰,林场就有苗种了,有什么不光彩的?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这片“捡”来的果园,竟有五十多亩。

笔者来到杨善洲曾住过的油毛毡房。在丛林里的一片空地上,当年的油毛毡房已经朽烂,几张破席子从房顶垂下来,剩下的床腿是硬木桩子。当年房前屋后的小树苗,已长成一搂粗的大树,空气潮湿,树干上长了密实的青苔。回忆起当年筚路蓝缕的艰辛,林场职工哼唱:“好个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前胸烤着栗炭火,后背积起马牙霜。”他们还幽默地说,老书记当年“冬天当团长(烤火围成一团),夏天当县(陷)长(下雨后都是泥巴路)”。

老书记在山上住了五六年窝棚和油毛毡房,人们只知其苦,还不知道老书记也乐在其中。他对我说,山上空气清晰鸟语花香,白天种树干活,晚上烤火冲壳子(方言,聊天的意思),大家简简单单高高兴兴,也是很好的生活方式!

说老书记质朴,还因为他爱下乡,干农活是个“好把式”。给他当过秘书的祝正光介绍,当时老书记除了开会以外,很少在机关呆着,他心里想着群众的生活,想着生产。他的秘书不好当,要苦得起累得起。他把工作布置好就下基层了,从保山到施甸县,60多公里的路,我们都到县委了,有时人家还没上班,回来也天黑了。他和群众打成一片,碰到插秧的插秧、碰到种苞谷就种苞谷,你好衣服肯定穿不成。为提高粮食产量,他自己还种了半亩“样板田”。

大 爱

许多闻听老书记事迹的人,难以理解接受的,是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对家庭欠帐太多,甚至觉得老书记“有些绝情”。对此,他的三女婿杨江勇动情解读:在和父亲相处的17年里,他非常愿意把过去生活中许多片段和故事告诉我,有些人认为父亲是个不太顾家不爱家的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

先说明一点,老书记对“亏欠家庭”完全认账,这也是他心里觉得还不完的“一笔帐”。采访结束临别时,老书记坦陈:我这一辈子,最愧疚的是对家里照顾不够。当时回一次家,老母亲就说,你在外面好好干,不要犯错误。后来退休,我全力以赴的照顾家庭,修房子、买牛、买马我都尽力,现在心里安逸些了。如果我退休就死了,这账不知道要欠到哪辈子!

1970年,杨善洲夫人张玉珍生三女儿杨慧琴,家里缺粮,一家人靠野菜掺杂粮度日。乡民政干部看到后,送去50斤救济大米和30斤粮票。后来杨善洲知道了,责怪张玉珍说:“我是党的干部,我们不要占公家的便宜,大米和粮票用了要还给公家!”差不多过了半年,张玉珍东拼西凑,才还清这笔粮款。她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公家归公家,个人归个人,我晓得他的性格,我可以少吃点,只是娃娃们饿着可怜啊!”

1995年,杨善洲早已退休到大亮山造林去了。家里人借了5万多元在施甸县城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起一栋房子。老伴张玉珍专门找到他:能不能凑点钱帮儿女们还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9600元,老伴说:9600元,能还5万?杨善洲摆了摆手:你还不知道?我真没钱。为了不拖累儿女,房子没入住就又卖出去了。此事广为流传:“施甸有个杨老当(文革期间被定为‘当权派’),清正廉洁心不贪;盖了新房住不起,还说破窝也避寒。”

身为地委书记多年,杨善洲的钱哪里去了?在他身边工作的人说:老书记用钱很“散”,到哪个村看到有人生活太困难,就掏出工资去买点粮食被子接济;哪个生产队没钱买籽种,他也掏钱帮着买。老秘书苏家祥解释:“他把大家当成了自家,还能有多少钱给家里?”

二女儿杨慧兰没考上大学,想回施甸,报考了当地公安局,还特意给杨善洲打了电话,请爸爸打个招呼。结果录取名单没有她,爸爸根本没打招呼。杨善洲去世后,在整理遗物时,杨慧兰读到了爸爸多年来埋藏在心底的歉疚:“我出来工作,家庭是很困难的,家有老母亲、老伴儿,后来又有三个娃娃,就靠老伴儿在家养老供小,我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庭……我对家庭欠债很多……我从地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回到大亮山种树,除了想为家乡做点实事,就是想离家近一点,每个月都争取回家看看。”

杨江勇回忆,1996年岳母因胆结石住院16天,2005年因肺气肿住院13天。两次住院,爸爸都从大亮山赶回来,一直守在母亲身边。他每天都会早早地买好早点带给母亲,守到夜里很晚才回家。每次吃饭,他都要自己端到母亲床前。但自己生病了,却不要母亲去看他。就在父亲最后一次生病住院时,母亲到医院去看望他。父亲一看见母亲就说:“你怎么来了?你晕车,以后别来了,我不会有事的。”母亲说:“我来看你一眼,你好了我们就一起回去。”

对于工作和家庭的关系,杨善洲有过解答,他说:“一个人老是给自家算,不替别人想,这不是一个共产党员;真正的共产党员就是要经常给别家算,经常替别家想。”

报 恩

老书记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干革命就干到脚直眼闭”;退休后自找苦吃,钻山沟植树造林22年。他是共产党员的楷模,党性之纯粹崇高毋庸赘述。他的原动力何在?或者说,老书记“初心”为何?

2010年,就曾有记者问起类似问题。老书记的回答实实在在。他说,说实话,‘为共产主义献身’的道理开始我也不懂,一个农民嘛,说‘献身’啦、‘牺牲’啦、‘完全彻底’啦,还没那么高的思想境界。我家在旧社会是一个‘三无家庭’:无土地、无房屋,甚至无族别,我的爷爷辈,原属少数民族中的布朗族,因为穷,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寄住在一个姓刘的大地主家的一片山地上,成为了‘押山户’,没有任何权利,连民族归属都属于这片山林的主人——土地改革时,刘家在族别上填的是‘汉族’,我们杨家就成‘汉族’了。”

他接着说:“1950年施甸县解放,为了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我作为民兵被招进区政府。一次,一位领导在会上讲,今后的土地要分给广大的劳苦大众。对这个说法,我有点怀疑,就举手提问:‘共产党说话算数吗?’那领导斩钉截铁说:‘共产党说话历来都是算数的!’我说:‘好!那我今天来了,就跟着你们干,一直干到脚直眼闭!’这就是我入党的最初原因。”

他说,我杨善洲入党、参加工作,都是在还‘债’——还共产党给我们全家的恩情债。现在的年轻人可能理解不了:一个农民没有土地,等于一个人手中没有饭碗,那是一种什么滋味啊。现在我家里、我手中都有了一个吃饭的饭碗——这饭碗是谁给的?是共产党给的呀!我不报恩谁报恩?古人说‘知恩图报’,一个人连这点都不懂,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畜生、跟猪狗有什么两样呢?”

其实,老书记还要报群众的恩情。他多次讲过少年时的经历。1944年滇西抗战爆发时,杨善洲被拉去前线抬伤病员,与一个叫汤向朝的壮年农民作搭档。从松山前线抬担架运伤员,除了爬高黎贡山,还要跨怒江峡谷,来回80多公里。途中,汤向朝怕17岁的他滑下悬崖,用绳索把他拴套在担架上。每到爬山时,就叫瘦小的杨善洲抬前面,下坡时又叫他走在后面,总是把重的一头留给自己。

保山地区传统文化厚重,明朝名将邓子龙征战腾越的故事,老书记幼小时便耳熟能详。知恩图报、是非善恶的种子,早早就种进了心里。

理解了老书记的“初心”,知道这“初心”有多么纯粹炙热,就不难理解他的用权做事——他从未把权力当成自己的,一直秉承着“共产党的干部不能糊弄群众”。

他常说,为人民服务不是空喊口号,如果看到群众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善,我们就该检讨;作为领导干部,我们要为没有尽到职责难过,这是每个共产党员起码的觉悟。

老书记不糊弄群众的事例多,大到“让保山的群众吃饱肚子”,小到和一村一寨的约定。而上大亮山种树并无偿捐献,也有一诺千金的原因。老书记告诉我们,自己当地委书记时,家乡的人也来找过几次。他就说,你们不要来了,我这个书记不是只给施甸当,等退休后,我给你们办件实事——等退休后开过三场座谈会,他就拉起人马上山造林践诺去了。

遗 风

大亮山林场联营面积达7.2万亩,涉及3个乡镇,11个村委会,50多个村民小组,2万多人。80年代初期,杨善洲就曾来作过调查。长期乱砍滥伐,大亮山一带山不长树、地不产粮,群众一人种三亩,三亩不够吃。粮食亩产低,便扩大种植面积,一个村每年开荒50多亩。大亮山山光水枯,群众吃水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在太平地、雷打树等村庄,借水要写进人情簿,村民结婚,常用几挑水做贺礼。杨善洲说:“山不绿,地瘦薄,是大亮山的穷根子。”

如今车在林场穿行,郁郁葱葱的山林一眼望不到边,密的牛都钻不进去。当年的土路,都已经硬化了。呼吸着清新微凉的空气,根本想不起当年秃山荒岭的样子。人们不敢相信:偌大一片林场,是一个退休老人带着人从无到有,一棵树、一棵树“造”出来的!2010年,正值云南省连年大旱,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困难,但大亮山地区因为生态好,受影响不算大。

对老书记造林期间大亮山林场的性质,需要事先说明。林场采取的是“国社联营”方式:村集体投入土地,林场负责栽树养护,受益按照国家八成、村民两成分配。1988年抽调18个人组建起来林场,职工工资由财政拨款。

那么,怎么看老书记留下的这笔林海遗产?有人算账说,5万多亩华山松大部份成林,总价值3亿多,林子每年都在长,真是一笔绿色存款!林场周围的群众说,社会效益算不完;林业专家会说,生态效益无法估量;林业干部会说,老书记带了干部群众绿化荒山的好头;媒体则说是精神财富。

老书记倒是没看那么重,他又回到报恩的心思上,说:有人说,我种了二十多年的树,已经成材了,根据规定,我可以从中分点钱,一下就成富翁了!可我差的账,这几座山哪里能还得清?

其实,对老书记这个典型,刚开始当地也有些不同声音,主要是认为他抓工业不太在行,是个“粮书记、糖专员”,比如烟厂当时没落户保山是一大损失。他的老秘书苏加祥认为,这个说法有失公允,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当时,杨书记也曾带着地区专员去跑烟厂的事,但后来省里领导考虑保山是云南粮仓,发展烟草就会影响粮食生产,不赞成把烟厂放在保山。

而老书记对粮食和土地的感情,对群众的关心,人们心里都有杆秤。

2010年8月20日,杨善洲因患严重肺心病住进了医院。消息传出后,人们不约而同地来探望,以不同的形式为老书记健康祈福……

施甸、隆阳区的农民结对来到医院,他们对老书记说:“眼下正是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听说您老病了,许多人都要放下活计来看您,最后选了我们几个代表来。”

金鸡一位从未见过他面的年轻老板,在得知杨善洲吞咽困难,在病床上只能喝流汁时,连夜开车去德宏买回遮放贡米送来医院,说给他熬稀粥喝。

2010年10月10日,杨善洲溘然长世,终年84岁。他留下遗言:丧事简办;不接礼品;不酬客;不铺张;不浪费。根据他的嘱托:死后将其部分骨灰运回老家陪伴亏欠一生的妻子,其余的洒向大亮山茫茫林海。

13日早晨9点,杨善洲的灵堂周围,祭奠人群水泄不通。郊区的许多农民自发赶来,打着“敬爱的老书记,我们永远怀念您”的大幅横标,向遗像垂泪告别……

当他的灵车开往家乡长达30多公里的施甸坝子时,沿途的数万名农民有的丢下犁耙,有的放下手中的农活,赶向路边看老书记最后一眼……

灵车到施甸县城,民众纷纷让道,周围哭声一片。人们打出“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有博爱尽沐众生,无冰雪可胜此老”等雪白的横标……

杨善洲骨灰运往大亮山那天,一些曾与他一起赶过马的老伙计扶着拐杖,相邀沿途跪送。或许在他们心里,那一刻杨善洲又回到了身边,是马帮里那个令人自豪的赶马人……

见字如面

十年了!

杨善洲,我想告诉你

李秋明 摄

从你离开的那天起

直到今天

虽然你不在我们身边

但你也从未曾远离

你知道吗?2011年7月,以你名字命名的电影《杨善洲》,作为建党九十周年的献礼片,感动了无数国人。

电影截图

你知道吗?2012年2月,在第十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你和留下的绿色林海,感动了全中国。

戴有锟 摄

你知道吗?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作为云南唯一上榜的人,你成为全国100名“改革先锋”的一员。

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你知道吗?2019年9月,全国“最美奋斗者”名单出炉,你的名字闪耀其中,成为了传承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奏响新中国奋斗交响曲的奋斗者。

图片来源于保山先锋

你知道吗?2019年10月1日,在祖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盛大游行中,“不忘初心”方阵彩车上,你的彩塑与焦裕禄、孔繁森等各个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一起屹立山肩。

……

这十年,你从未离开。

十年前

你让大亮山变成了真正的绿洲

十年后

善洲故里的那抹绿

在云岭大地越来越浓

张克相 摄

你知道吗?在你最放心不下的林场,当年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早已被包裹在郁郁葱葱的绿色林海里。现在,这里已成为开展党性教育的红色氧吧、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广大人民群众的敬仰之地。

图片来源于杨善洲干部学院

你知道吗?2014年4月,云南首片“边境杨善洲纪念林”落户沧源,红豆杉、云南樱花、栾树、北美枫香摇曳其中。

图片来源于中国绿色时报

你知道吗?2015年8月,云南首个军民共建“善洲林”在富民揭牌,一株株北美红杉被种在了面向轿子山旅游专线的山坡上。

图片来源于中国富民网

你知道吗?2017年6月,善洲精神在全国唯一德昂族乡(三台山)绽放,培土、围堰、浇水,栽下一棵棵苗木,为改善德宏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家园种下绿色的希望。

图片来源于德宏广播电视台

……

这十年,你从未离开。

十年里

你的背影一直引领我们前行

十年里

你的精神也一直在延续

图片来源于杨善洲干部学院

你知道吗?在大亮山间,2014年12月成立了杨善洲干部学院,如今,这里的课堂上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

图片来源于杨善洲干部学院

他们在瞭望台边劳动边动手做善洲餐,在老场部齐唱《谁说书记不爱家》,在学员林种下一棵雪松,在火塘边一边烤土豆一边聆听你的造林故事……

图片来源于杨善洲干部学院

你知道吗?在保山隆阳区北汉庄东河河堤上,有人像你一样播种绿色,花了6年时间自费投入,在河堤上种下了近1万棵树。种树人是保山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徐洪祥,有人问他种树的缘由,他铿锵回答:“传承杨善洲精神不能空谈要实干”。

图片来源于保山新闻网

你知道吗?你退休种树的轶事也有了新疆版,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新疆退休干部李鹏花了十年,种下5万株杨树,70万棵枣树。如今,这里有2400亩沙丘变成绿洲,枣树和杨树像战士一样守护着这片土地。

图片来源于和田日报

……

这十年,你从未离开。

今天

我们怀念你,学习你,跟随你

我们深知

你们那一代

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

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而艰苦奋斗的一代

而你

交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优异答卷

张克相 摄

新时代

依然是奋斗者的时代

我想

对你最深切的怀念

就是循着你的足迹

接续奋斗

整合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云报客户端

编辑:郭晨泽 李柯蓉

推 荐 阅 读

原标题:《人民日报记者追忆十年前采访杨善洲:此心常绿一善洲》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