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印度:几亿人上不惯厕所,这事儿该怎么破?

2020-10-10 16: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说起印度,绝大部分人的表情绝对是一言难尽,毕竟印度人的许多骚操作属实令人瞠目结舌,甚至让人有种印度人天生就有挑战不可能的基因的错觉。

比如印度在全球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火车挂票;至今未解的灵魂一问——印度车究竟能塞下多少人?还有那令人一听就令人心而神往,传说中具有整个元素周期表的恒河水。

▲印度挂票旅客

但这些和今天要说的事情比起来,都还不算主要的。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印度人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如厕那些事。

1.独特的如厕习俗

说起印度人的如厕方式,那简直是一言难尽。首先,当代印度人对于厕所有种天生的排斥,他们最喜欢的如厕场所是——大自然。

所以在印度的城镇里你可以时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当明媚的晨曦阳光洒向每一条街道上时,一群印度人与自己的小伙伴,一人手里拿着一罐清水,成群结队的向村子里的小树林方向走去。

到了之后,他们便自觉地找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然后开始释放积攒了一夜的奥利给。

▲正在寻找目的地的“便客”

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的人,平时上完厕所之后会用柔软洁白的手纸进行清洁仪式,而印度人则独树一帜,他们的习惯工具是——手指,一般都是左手手指。

在他们释放完毕后,就会赫然伸出自己灵巧无比、娇小可爱的左手手指来进行处理。完事后他们就会用早已备好的清水进行清洁仪式,确定无误后方可怀着虔诚的心情提起裤子拍拍屁股走人,不留下一片云彩。

至于印度的公共厕所那更是令人无法直视了。由于印度的基础设施的问题,印度的大部分公共厕所里都没有安装流水龙头,而是直接放一大缸清水意思意思,于是这样的后果就是时间一长的话,缸底就会存有一层厚厚的不可描述之物,说起来都令人作呕。

印度人对户外解手的喜爱在全球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些非洲严重不发达国家对此也是甘拜下风。

据“水援助组织”于2017年所发布的“世界厕所日”的报告显示,在印度大约有7.32亿人目前无厕所可用。而2015年全球大约有9.5亿人平常是户外解手,其中印度人就有大约5.69亿,占据一半以上。

▲2014年,印度瓦拉纳西儿童在户外排便

而户外解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是十分的严峻。要知道人类的一克粪便当中就有大概1000万个病毒、100万个细菌,而印度满身遍野的排泄物其中蕴含的病菌的数量就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了。

而且这样的环境可谓是苍蝇的天然繁殖地,数量巨大的苍蝇在这里安居乐业、周期繁衍,它们同时也成了传播病菌的天然使者。这些使者一旦飞入人类的居住地,就会带来严峻的卫生问题。

偏偏人类的很多疾病,比如痢疾、霍乱和伤寒等等,其最重要的传染媒介就是粪便。在如此严峻的条件下,印度的现实卫生状况也确实没让苍蝇失望,在印度每年有数百万人受肠道慢性感染的疾病困扰,并且在印度5岁以下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中,每年有大约十万个孩子因此丧生,另外40%的孩子则由于疾病带来的吸收问题而导致发育不良。

▲印度孩童在糟糕的户外环境下排便

去过印度的本号读者也告诉小编,他认识的去过印度的人士,哪怕只是短暂旅游,几乎没有人逃过拉肚子厄运。

问题不止这些。相比于男性,印度的女性还要悲惨得多。首先女性由于性别差异,始终无法拥有像男人那样说走咱就走的豪放气概,她们出于安全考虑不敢随意单独外出如厕,而是尽可能找人成群结队地去,并且尽可能避开白天,所以女性的如厕时间都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

▲妇女在社区厕所外排着队

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如厕这件事没办法掐时间掐的太死,毕竟人都有三急,有时候自己正好急于上厕所但是又等不到集体行动的时间,也只能自己一人外出解决,但是这样又会使得自己遭受侵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要求修建厕所而游行的印度妇女

在印度将近一半的强奸案都发生在女人露天如厕的时候,根据2012年的数据显示,印度女性如厕时遭受骚扰的几率高达百分之九十,而有三分之一的女性表示自己曾因此遭受袭击,这些数据可谓是触目惊心。

2.随地大小便竟然是为了“更干净”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印度人对于厕所和使用手纸如此抵触呢?

首先就要数印度的宗教信仰的影响了。印度教对于洁净的强调十分严苛,因为印度教认为肮脏与厄运是相伴相随的,厕所是不洁之地,家中安装厕所会给家人带来厄运。毕竟在印度教中,连鞋子和灰尘都是极其排斥的,更别提肮脏的厕所了。

而印度教又对大自然情有独钟,他们认为大自然是圣洁的,具有净化邪恶和肮脏的作用,所以与自然直接接触是修行的重要内容。露天排便这个行为一来会使人走进自然,接受洗礼。二来他们觉得在野外如厕本身就是一种排出邪恶,净化身心的行为。

所以野外露天排便作为一项日常的修行方式融入了印度人的生活,逐渐成为了传统。

▲左方男人如厕排入水中,右方孩童在水中嬉戏

而且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对此推波助澜,因为在印度人看来只有低种姓的人才应该和肮脏的粪便打交道,高种姓的上等人都以与大自然直接接触为荣,所以印度贵族长久以来都对厕所保持不屑的态度,而这种心理也广传于民间,使得印度全国上下都对厕所避之不及。

除了这些传统因素,影响现在印度修建厕所的原因还有基础设施和经济因素。

在当今印度,修建一个厕所需要大约25000卢比,相当于2500人民币,而由于贫富差距过大,这个费用基本相当于印度底层老百姓半年的开支,所以修建厕所有点力不从心。

▲一名泰米尔妇女和她的婆婆在茅草厕所前面

此外,印度的排污系统也十分的落后,大部分都还是当年英国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如果大规模修建厕所的话,现在的排污系统根本无法支撑如此巨大的排污量,要进行修建的话工程又十分浩大,短期内无法实现。

另一方面,即便是印度农村家庭修建了自己的厕所,这种厕所也是很低质的厕所——污秽、黑暗、恶臭。对于绝大多数印度农民来说,还不如在野外排泄的体验好。

至于为何印度人不愿用手纸清洁,说起来饶有趣味,印度人恰恰是太爱干净了才不愿用手纸。因为在印度人的观念中,水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大自然最具代表的纯洁之物,一切邪恶和污浊只要接触水就会被净化的一干二净。其余的事物在水面前都是不洁净的,其中自然包括手纸。

于是他们觉得只有用水来清洁自己的私处和手指才算是真正的干净,而用手纸进行清洁这个行为则是他们难以理解的,印度人觉得手纸断然不会做到完全洁净,总会有残留物。

▲用手抓饭的印度人(在印度人心中可能只有水和自己的手指是最干净的)

3.印度政府魔幻的治理措施

不过毕竟都二十一世纪了,露天如厕这个行为实在是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所以印度政府也在竭力的帮助民众改变这个落后的习俗。

于是在2014年,印度官方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清洁印度”行动,其中厕所普及更是重中之重,当时印度政府特意出血,一下子拨了400多亿美元来改善印度的卫生问题。

▲印度哈里亚纳邦一个农村的一间新厕所

首先政府给每个农村家庭12000卢比的厕所补助费用,基本上一下子就出了四分之三的钱,每个家庭只要花费余下的四分之一的钱就可以修建厕所,这样的话大部分的印度百姓都可以负担得起。

▲2014年和2017年印度各地区家庭中拥有厕所的比例

这个措施的确比较奏效,许多老百姓也响应政府号召修建了厕所,但是事情没完,如果单单是修建了厕所而不去使用,而是照样我行我素的话,那基本与没有改变无异。

而现实也确实如此,老百姓由于习惯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一般修建的厕所都是用来当储物间,或者养家畜,或者干脆闲置。而另一些百姓则干脆把政府厕所补助金拿来当生活费,完全没把修建厕所当回事。

印度政府为了扭转这个局面,可谓是绞尽了脑汁。不过毕竟印度人的脑洞全球人民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在印度政客不知道死了多少脑细胞后,一系列相关的对应措施纷纷露相,这些措施很多都十分魔幻,简直令人大开眼界,让我们看看都有哪些。

首先印度的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专门成立了“早安小分队”,专门于早晨时在各个村庄的小树林里转悠,搜寻那些不听话的百姓,一旦发现有企图就地如厕者,不分男女老少,一律夺走他们手中的小罐水,然后塞给他一枝花和一番爱的教育,试图以温情感化他。

▲正在进行“爱的教育”的印度纠察队

不过有的地方的小分队的成员就没这么有耐心了,他们直接对这些人进行公开羞辱,比如拍照发在专门的网站上,或者直接打印出来贴在村子的墙上让全村人围观,让其长长记性。

▲印度中部农村恰蒂斯加尔邦的露天排便地点

还有的地方政府连照片也懒得拍了,直接派人开着喷水车去巡逻,看见有不听话的直接瞄准发射,用高压水枪一顿呲溜。当然这些行为一直备受争议,所以政府并不提倡。

印度政府还在习俗上面做文章。我们一般结婚条件都是房子和车子,而印度政府则大力提倡将“提倡厕所”一项加入婚俗里面,鼓励新娘“无厕不嫁”,还打出了“无厕所,无妻子”的口号。并且如果婚礼上新郎和新娘在自家厕所合影拍照政府还会有额外的奖励。

▲印度电影《厕所英雄》中,与马桶合影的印度新婚夫妇

而且印度一些地方的政府为了起个带头作用,特意规定政府里的公职人员和政府官员,如果没有和自己家里厕所的合影照片,就扣除工资,甚至免职。

▲印度某村庄举行的婚礼时,新人与蹲便器合影

当然印度政府的招数不止这些。我们平常都只听说过收费厕所,还没听说给钱厕所,但是在印度,这样奇葩的事情也显得正常起来。印度的艾哈迈达巴德市政局特意规定,只要百姓在本市上一次公厕,就可得到1卢比。

▲印度瓦拉纳西市的公共厕所

但是相比于印度政府的努力,印度公民的配合度实在无法恭维,现今仍有许多印度男性以户外解手为荣。毕竟相对于形式上的工作,印度人脑中根深蒂固的思维才是最大的障碍。在清洁印度的道路上,印度人还任重道远。

▲在印度海得拉巴,一个男人在电影《厕所英雄》的海报前小便(这部电影是印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宣传厕所建设活动的电影)

本文版权归“读懂本星球”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后留言,经允许后方可转载,并在文首注明来源、作者及编辑,文末附上二维码。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3MzEwODQxNA==&mid=2247487744&idx=1&sn=ffd09985f594e95ad50206df7f7d0eca&chksm=cee457d1f993dec7c74b2955e0459fffdbdbef77779b170168e380b06dbb2774fc0e69ff08cc&token=1942997486&lang=zh_CN#rd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